百年清华

张锦秋 建筑设计王国的女大师

2004-04-16 |
张锦秋 建筑设计王国的女大师

张锦秋 建筑设计王国的女大师
作 者:心武 发布日期:2004-04-16


  张锦秋,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我国首批命名的15位建筑设计大师中惟一的女性,也是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水利、土木、建筑学部内的惟一女性。20年来,在古城西安涌现的诸多被誉为"新唐风"的出色建筑,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华宾馆、钟鼓楼广场、华清宫唐代御汤遗址博物馆等,都是由她主持设计的。

曾参与毛主席纪念堂设计

  出身建筑世家的张锦秋1954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专业,有幸师从梁思成、莫宗江先生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和古建园林研究。1966年她告别曾度过12个春秋的清华园,来到位于古城西安的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
  早在1976年,当一代伟人毛泽东去世时,中央决定建设毛主席纪念堂,永久保存毛主席遗体,供世人瞻仰。当时在全国六大建筑设计院中,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是惟一受到邀请的。该院领导从发展和培养新人的考虑出发,决定选派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代表队,张锦秋有幸成为其中青年建筑设计师的杰出代表。在40多天的设计工作中,张锦秋和其他20多位专家们敞开思想,广泛交流、深入探讨,大家将满腔热情和对毛主席的敬爱、思念都倾注到设计之中。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任务圆满完成。如今的毛主席纪念堂与毛主席亲手奠基建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遥相呼应,成为世人瞻仰和缅怀毛主席的纪念性建筑。

设计出千年古都"新唐风"

  名列世界四大文化古都的古城长安,曾是13代王朝的建都地,是盛唐文化的发祥地,拥有众多的汉唐遗迹,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这对专攻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张锦秋无疑提供了难得的文化环境;而作为国家级大院的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着大量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设计任务,这些从客观上为张锦秋继续学习提高、施展抱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978年,中日友好条约签订不久,根据日中双方协议,在中国的西安和日本的奈良各兴建一座纪念性建筑,以纪念在唐代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日本友人阿倍仲麻侣。如今坐落在西安兴庆公园的阿倍仲麻侣纪念碑,脱胎于中国建筑史上有名的南北朝慈惠柱和唐代石灯幢,纪念碑分为碑顶、碑身、碑座三段,这新颖别致的纪念碑就是张锦秋的牛刀小试之作。尽管与后来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等许多大手笔相比,阿倍仲麻侣纪念碑仅仅是一件建筑小品,但其完美和精致却令人刮目相看。也正是从这座建筑开始,张锦秋开始步入了她事业和人生的辉煌时期。
  为了更多地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张锦秋如饥似渴地追寻着:她北上五台、南下扬州、西赴敦煌、东渡扶桑,充分的准备为她以后的工程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一件件优秀的设计作品在她的手中诞生了:西安大雁塔旁以唐华宾馆、唐艺术博物馆、唐歌舞餐厅为主题的"三唐工程"、陕西历史博物馆、钟鼓楼广场、华清宫唐代御汤遗址博物馆、法门寺总体规划及其博物馆和寺庙建筑群等。这些具有鲜明特色和时代风格的建筑,被人们称之为"新唐风"建筑,其中尤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代表,她设计的建筑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建筑物"的范畴,建筑作品的创作已成为创建建筑文化的过程。

鲜花背后是不懈的追求

  鲜花和荣誉的背后,是张锦秋几十年不懈追求的丰富文化积累和夜以继日的艰辛劳作。一位常到她家串门的学生曾感慨地说,常见到她一边啃干馒头一边看图纸。2000年底,她被评为首届"梁思成建筑奖"9位国内建筑界顶尖级建筑大师之一,也是惟一的女性获奖者。从第二届开始,这个奖项每届只从全国众多的候选人中产生一位。
  张锦秋之所以引人关注,绝不仅仅因为她是9位获奖者惟一的女性,在她身上还有很多作为女性值得骄傲的"惟一"。与此同时,在她身上所具有的对建筑艺术的艰辛探索、对改善现代人居环境的不懈追求、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弘扬对人们产生的吸引不仅仅是关注。
  作为一位已经有42年党龄的老党员,张锦秋在接受采访时表现出的是常人难有的谦虚。她对记者讲,十六大代表对自己来说既是荣誉、又是压力、更是动力;其实有许许多多战斗和奉献在基层的共产党员,正是他们在基层努力学习和实践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才真正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起共产党人这座不朽的丰碑。

《华商报》 2002年11月3日


附 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