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王恩东:25年坚守只为一颗国产“好心脏”

2017-08-15 | 王延斌 | 来源 科技日报2017/7/17 |

“ 没有自主核心技术就没有核心竞争力,没有核心竞争力就没有话语权。而核心竞争力的获得,则需要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人物档案

王恩东,生于1966年7月,山东济南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1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即进入浪潮集团工作,现任该集团首席科学家、执行总裁,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以来,他一直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和工程实现工作。

获得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后,5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恩东没得片刻清闲——眼下,他正带队投入AI计算解决方案的研发工作。

从当初研发出中国首台关键应用主机,到今天参与支撑云计算、大数据与深度学习的研究,25年间,这位科学家时刻保持着对自主核心技术的偏爱。“核心技术太重要了!没有核心技术,中国服务器产业将是别人的‘提线木偶’,永远受制于人。但核心技术市场换不来、金钱买不来,必须自主研发。”

王恩东说,这些年自己只干了一件事——深耕服务器市场,探索中国服务器的研发深度和应用广度。

他干得不错。

瞄准“中国首创”

自研发出中国首台服务器SMP2000至今,他的科研生涯由一项项“中国纪录”书写而成。

“如果说处理器是计算机的大脑,这款芯片则是计算机的躯干和灵魂。”王恩东向科技日报记者展示了一块芯片,有两个拇指盖大小,它被装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浪潮天梭K1高端容错计算机”(以下简称高端容错计算机)中。“K1拥有32颗处理器,依靠这个芯片连接,可确保32颗处理器‘劲往一处使’,像一颗处理器一样工作。”王恩东说。

这种被美国政府严格限制出口的多CPU互联技术,是王恩东带领几百位工程师通过4年多攻关才最终拿下的,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

拿下“中国首台”,实现零的突破,这对王恩东来说已是“平常”。实际上,自从1993年研发出中国第一台服务器SMP2000至今,他的科研生涯便是由一项项“中国纪录”书写而成:

1996年他的团队研发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浪潮SMP3000系列服务器,这是“中国首创”;2003年研发出中国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高端服务器——天梭TS20000,这也是“中国首创”;此后,他的团队六次打破中国服务器在商用智能计算的世界纪录;2010年推出了中国第一台高端容错计算机,掌握了服务器在该领域的核心技术。

到今天,拥有1500项专利的中国云服务器,彻底扭转了中国服务器产业一直以来追随世界先进技术的局面,让中国在开放计算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王恩东和他的团队在信息化产业的道路上,走在了世界前沿,开启了我国云服务器时代。

啃下“硬骨头”

王恩东带着大家,从小规模的处理器群组做起,然后扩大规模突破技术难关。

在常人眼中,服务器可能只是个黑色的“大箱子”,但内部却别有洞天——CPU、芯片组、内存、磁盘系统、网络等软硬件,它能够存储、处理网络上80%的数据、信息,像“心脏”一样驱动各个行业数据和信息的流动。

“关键应用主机”是王恩东给“高端容错计算机”的定义。在金融、电信、民航等关键领域,其核心应用高度依赖关键应用主机。比如,面对银行10多亿的用户量,几个关键应用主机便可应付这样的巨量存储工作。更关键的是它的高可靠性,即从概率上看,每年非计划停机时间不会超过5分钟。谁都知道,在金融、民航等关键领域停机意味着什么。

王恩东团队启动研发之时,我国关键应用主机市场还是外企的天下,单机采购价是美国的2.4倍。我国这一市场成了外企的“利润奶牛”。

这并不是一颗容易研发的“心脏”。比如其核心部件协同芯片的关键技术,掌握在美国人和日本人手中。

“解决技术难题,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唯一的办法就是克服困难,啃下技术‘硬骨头’。”王恩东带着大家,从小规模的处理器群组做起,先积累经验,然后一点点扩大规模,一级级突破技术难关。

“打怪通关”的路并不容易走。当时的研发条件很有限,没有图纸和技术资料,也没有验证设备。这种情况下,失败的压力和同行的质疑时常笼罩着整个团队。比如协同芯片从设计到样品成型得耗费上千万元,一旦失败就要从头再来,同时又没有可以验证芯片的设备。

在全力设计芯片的同时,王恩东团队也着手开发从验证软件、仿真、到实际测试的整套验证体系。经过四年努力,中国第一台关键应用主机天梭K1问世,实现了中国在高端服务器领域零的突破。

“没有自主核心技术就没有核心竞争力,没有核心竞争力就没有话语权。而核心竞争力的获得,则需要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王恩东总结道。

炼成“铁人”

他的精力出奇地旺盛,凌晨六点下班,三个小时后又重新出现在办公室里。

翻过一座座高峰,取得一个个突破,推进中国服务器产业从追随到赶超,带领中国服务器进入世界第一阵营,这是王恩东的贡献。

没几把刷子很难取得现在的成就。“他勤奋、严谨、苛刻、不放过任何一个技术细节,追求极致,从不走捷径,积极面对问题,克服一切去完成任务。”这是同事对他的评价。

“我的人生轨迹是直线型的‘三个一’:只读了一所大学(清华大学),只就职于一个单位(浪潮集团),只研究了一项事业(服务器)。”认准一条道儿,认真走到底,这是王恩东的态度,这种态度让他与服务器一起忍受过长久的寂寞,也一手缔造了浪潮服务器今日的辉煌。

这种认真、专注延伸到日常,让同事们看到这位科学家“不修边幅”的一面。“因为他工作太专注,经常会误了高铁和飞机。有时,为了提前半个小时赶回公司,在高铁上站两三小时也无妨。有一次,他甚至坐在高铁的过道里写汇报材料。”王恩东的同事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有人评价王恩东,不喝酒、不抽烟,没什么爱好。但有人反驳,他明明“爱好”加班——王恩东的名字在浪潮集团加班表里的排名总是很靠前。他的精力又出奇地旺盛,凌晨六点下班,三个小时后又重新出现在办公室里。

为什么要这么拼?他说:“在意志上,我要做一个铁人;在工作上,要做一个牛人;在生活上,要做一个凡人。”他的逻辑是:凡人生活简单才能专注工作,铁人意志才能时刻聚焦研发,“凡人+铁人+时间”,最终成为牛人。

这便是王恩东。


相关新闻

  • 232010.11
  • 102017.10

    王恩东:坚持创新近30年 带领中国服务器系统技术从“跟跑”到“领跑”

    从事服务器研究近30年,王恩东始终不忘初心,不断创新,不断前行。他带领团队先后攻克高端容错计算机、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等前沿技术难题,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

  • 112015.12

    王恩东:中国服务器领域首位院士

    12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正式出炉,49岁的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恩东当选,成为浪潮历史上首位院士。记者了解到,以往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在计算....

  • 292016.02

    他让高端服务器有了“中国造”——记中国服务器领域首位院士王恩东

    12月7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恩东当选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成为我国服务器领域的首位院士。

  • 192016.01

    清华校友陈薇、王恩东当选“2015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

    2016年1月19日,“2015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活动正式公布结果,共10人当选“2015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

  • 132022.10

    黄培云:一颗报国心 一世“粉末”情

    黄培云(1917—2012),金属材料及粉末冶金专家,中国粉末冶金学科奠基人,中南矿冶学院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1917年8月23日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省福州市。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5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创立了著名的粉末压制理论和烧结理论,研制成功多种用于核、航天、航空、电子等领域的粉末冶金材料;提出了非规则溶液活度系数的计算模型、二元系参数计算三元系参数的方法及模型,以及多级快速...

  • 232021.04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恩东:“智算”时代计算产业面临三大挑战

    “‘十四五’时期,计算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恩东近日在江苏苏州出席“浪潮数据中心合作伙伴大会2021”时表示,进入智慧时代,计算技术、产品与产业面临多元化、巨量化、生态化三大挑战,计算产业格局有望重塑。当前,AI技术渐趋成熟,无人农场、智能农机、智慧农业等改变着延续上千年的农业生产方式;智能工厂让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医疗机器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大显身手;无接触送货...

  • 212015.12

    王恩东:从济阳走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的人生轨迹是直线型的‘三个一’,只读了一所大学(清华大学),只就职于一个单位(浪潮集团),只研究了一项事业(服务器)”

  • 242023.03

    吕春祥:见证国产碳纤维从自立到自强

    2022年对于纤维领域而言是极特殊的一年。这一年,国产碳纤维终成长为中国市场的主流供应,国产份额首次超越了进口量。对于行业发展现状,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吕春祥(清华大学化工系1984级校友)收集了详细的数据,有着自己的判断。作为碳纤维领域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吕春祥预测,国产替代的趋势将会愈来愈强,中国大陆企业占据全球产能半壁江山指日可待。“不仅仅是产量,在...

  • 012022.07

    王恩东院士:让中国计算产业引领全球

    采访王恩东院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身为科学家让他不得清闲——手头在研项目安排得满满当当,“白+黑”“5+2”成为常态。王恩东,中国工程院院士、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去年,他带领团队完成了一件“大事”:研发出世界最大规模自然语言处理模型“源1.0”,参数量达到2457亿。“源1.0”表现出了极为出色的自然语言理解与创作能力,在业界权威“自然语言理解评测CLUE”的零样本学习和小样本学习评测上均刷新了业界最高精度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