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军骨科研究所所长卢世璧

2017-07-14 | 王宾 李松 | 来源 新华社2017年5月26日 |

“白手起家”研制出中国第一个人工关节,为数百万患者带来福音;

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却从未停下创新攻坚的步伐;

近8旬仍主动请缨前往地震灾区抢救伤员,自己的手指关节却因一次次在X光下做骨头复位手术而严重变形……

碧血丹心照戎装,侠胆真义铸医魂。

打造最坚韧的骨,温润最仁爱的情。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组成员、全军骨科研究所所长卢世璧。

卢世壁,1948-195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56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学院。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拳拳从医抱国心,“珍重留为家国用”

“身祗此身要珍重留为家国用,学需便学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在上世纪30年代那个风雨飘摇、列强侵略的旧中国,身为肺结核医学专家的卢世璧父亲卢永春用挂在家里墙上的这幅字,让悬壶济世的大医精神在卢世璧心中种下救民报国的种子。

救亡图存的号角从未这样嘹亮,精忠报国的决心从未这样坚定。1948年9月,卢世璧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医学预科,和同学一起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游行,向往革命和进步的火种在18岁的卢世璧心中点燃。

在协和医学院求学期间,军管干部艰苦朴素、任劳任怨的老红军作风,让卢世璧为祖国卫士保障健康、为人民群众驱除病魔的人生目标愈加坚定。

协和医学院读书时的卢世璧

如今,位于北京西四环繁华地段的解放军总医院已是车水马龙,而在60年前,作为协和医院一名年轻的住院医师,卢世璧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从位于市中心的工作地点调到这片西郊荒野,成为全军总医院的“拓荒人”。值班,就睡在简易的工棚里。尽管条件差,他始终坚信“组织的需要就是自己最好的选择”。

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搞科研,别想一次抱个金娃娃”--只为打造最坚韧的骨

作为一名医生,需要怎样面对病患?“一名医生不仅应是技术高明的大夫,更应该是把临床和研究结合起来的科学工作者。”

在卢世璧看来,一个小小的骨关节牵动的,是一位患者、一个家庭的生活与命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骨关节坏死是中国骨科医生最头疼的难题。当时,西方国家率先研制出了人工关节来替换坏死的关节,而中国的治疗还只能限于关节成形术。这种技术固然能暂时祛除病痛,却只能让骨关节处于游离状态,“残忍地”让患者无法正常走路、活动,落下终身残疾。

“一定要研制出中国自己的人工关节!”卢世璧把目光投向了世界人工关节技术前沿。

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想攻克中国骨科界的“珠穆朗玛峰”,怎么办?没有资料,没有图纸,卢世璧硬是憋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靠着当时国内仅有的一些外文医学杂志上的骨关节图片,用木头刻出了第一个人工关节模型。

“那时候我们也不会画图,拿着木头模子再找人做工业制图,然后再灌注、浇筑、锻造。”和卢世璧一起工作的王继芳教授打趣地说,咱们研制人工关节让自己练就了“铜头橡皮肚子飞毛腿”--工厂从不留吃饭,出门只能靠公共汽车和走路,最重要的是不能怕碰钉子,“跟厂家说一遍说不通,就说三遍五遍十遍。搞科研,别想一次抱个金娃娃。”

有了人工关节,还要确保关节插入骨髓后不能松动,以保持负重和屈曲的功能,这就需要骨水泥。但若技术不过关、操作不当,骨水泥可能在术中造成肺栓塞导致患者死亡。卢世璧和同事们清楚,必须确保骨水泥材料的安全性万无一失。

卢世璧叮嘱同事们:“医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定要精益求精。”

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手术室里,所有人屏气凝神,中国首例腕关节置换手术正在进行。短短十几分钟时间,通过精度极高的操作,人工关节在骨水泥帮助下成功固定在骨髓腔内。缝合顺利,排异反应也未出现……

卢世璧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对一个中国骨关节损伤患者而言:划时代的革命到来了!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卢世璧创新攻坚的步伐并未因荣誉而自满、停滞不前。攻克异体神经移植临床手术排异性难题、首创将记忆合金引入脊柱外科为患者治愈病痛……

卢世璧用知识分子的锐意创新精神,为国家医学创新、护佑人民健康撑起“顶梁柱”。

在2016年4月23日举行的清华大学生物系成立90周年庆祝大会上,王大中老校长向1948级校友卢世璧赠送纪念版清华大学学生证

近8旬4次请缨赴灾区--“我愿成为人民生命的托付”

卢世璧坚信,只有把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命运、军队的建设和人民的需要紧紧联在一起,人生才有价值。

曾有不少医务人员的微信朋友圈里转发过这样一双手的照片:干燥粗糙的皮肤包裹着严重变形的手指骨关节,指甲也已变形发灰、部分坏死……这就是卢世璧的手,长期在X光下为病人做骨头复位手术,自己的双手却永久性变形。

“哪里最需要我,我就要到哪里去。”砥砺半个多世纪的风霜,卢世璧的目光依旧像刚刚披上戎装时那样坚毅,那样澄澈。

面对病人的呼唤,卢世璧一刻也等不了。7天统筹协调9个手术小组,让17个手术台24小时连续运转,把300多名重伤员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

2008年汶川地震,当时已78岁高龄的卢世璧主动请缨奔赴灾区救援。饱受老年性骨关节炎病痛的折磨,卢世璧却一边拄着拐杖挪着步子,一边焦急地自责:“我要是能走快一点,就能多救一个人。”

仁心柔术、铁医侠情。卢世璧的足迹踏遍崇山峻岭、海岛边陲,为出行不便、缺医少药的基层官兵上门服务,把党的阳光雨露送到官兵心坎上。手术、查房、教学,不管外出巡诊归来多晚,他都顾不上休息,第一时间了解上门就诊的患者病情……

这就是卢世璧,一个精益求精、勇于攻坚的知识分子,一名追求纯粹、仁爱侠情的铁医战士。


相关新闻

  • 292020.03

    我国骨科泰斗卢世璧院士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卢世璧,因病于2020年3月28日在北京去世。

  • 082023.01

    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逝世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岩石力学与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葛修润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4日20时47分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葛修润1934年7月12 日出生于上海南汇。1952 年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1954年进入苏联敖德萨建筑工程学院学习并获苏联优秀毕业生证书,1959年归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工作,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为我国...

  • 052021.08

    为国铸盾的“人民英雄”——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颁授了“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奖章。“这是军人的使命,这份荣誉属于全国全军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战线的所有同志!”入伍30年来,陈薇致力于生物安全防御应急疫苗核心关键技术突破、研发体系建设和重大品种创制及转化应用,为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筑起一座生物防控坚盾。1...

  • 252023.10

    中国工程院院士、油田开发工程专家韩大匡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油田开发工程专家、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员韩大匡,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0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韩大匡,1932年11月26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大匡一直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油藏工程的综合性和战略性研究,以及油藏数值模...

  • 262019.11

    他的名字与光源大科学装置紧密相连|专访中国工程院新院士赵振堂

    21年后的今天,这位中国工程院新晋院士,依然在为上海光源的运行开放、性能不断改进以及加速器大科学装置的发展奔忙着

  • 232023.11

    清华大学6位教师5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李路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时松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胡事民、交叉信息研究院教授段路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颜宁共5位教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吕俊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外,还有5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校友为国防科工局探月...

  • 032009.12

    7位校友荣膺2009年新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2月2日,中国工程院发布2009年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48人当选为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 092021.09

    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闻令即动 不负使命

    去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获颁“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阻击战中,陈薇带领团队作出重大贡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闻令即动,带领团队第一时间赶赴武汉,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已知有手段,未知有能力。...

  • 072023.04

    中国工程院院士岳光溪为MEM作学科前沿讲座

    4月1日晚,清华大学工程管理硕士(MEM)教育中心特别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岳光溪,作以“40年基础能源领域科研工作的感悟”为题的学科前沿讲座。MEM中心主任、工业工程系教授张伟主持讲座,并代表中心为岳光溪颁发了“MEM学科前沿讲座嘉宾”证书。4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MEM学生和校友前来聆听。张伟教授主持岳光溪在基础能源研究领域有四十多年的治学和科研经历,在国际循环流化床领域累计发表论文...

  • 112017.09

    中国工程院杨士莪院士报告会暨院士传记赠书仪式举行

    9月6日上午,杨士莪院士报告会暨传记赠书仪式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