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怀念萧默先生

2015-12-29 | 向继东 | 来源 《齐鲁晚报》2015年1月31日 |


萧默先生(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

与萧默先生相识,是因为在网上读到《〈寻找家园〉以外的高尔泰》,记住了他的名字。后来和他是怎么联系上的,忘了,反正是我找到了他。

萧默(1937—2013)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建筑艺术研究所前所长,博导,曾在敦煌工作15年。主编过《中国建筑艺术史》,著有《敦煌建筑研究》《世界建筑艺术史》等书。他的专业,恰不是我所关注的,所以认识他很晚。

萧默先生本是一个建筑学专家,生命的最后时刻却游走在专业领域外,且念兹在兹。其子在给亲朋好友的讣闻中说:“在平时与父亲交谈时,我们问过他同意对自己的哪一种定位,如:‘一个奋斗过的人’、‘一个爱国者’、‘一个向往真理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屈服的人’……他幽默地说,凭他‘久经考验’的直觉,‘不要说那么多’,‘一个隐士’或再加‘一位忧国者’,就足够了……”

几年前,我与葛剑雄、丁东主编《当代学人自述》,向他约稿。他回信说:“谢谢你!征稿信我看到了,做一点努力吧,看看能不能拿出比较像样一点的,但第一辑是赶不上了。”接着他说了自己的身体状况:“我的心衰症状在最近四个月已经不犯了,一年半以前开始的严重贫血在最近一个多月也已停止,血色素不断上升,基本正常了。但体重仍太轻,今后的任务是增加体重,恢复元气……”但最后他终于没能完成,而是给了一篇很长的记者访谈他的稿子。《当代学人自述》一二辑没收他的文章,直到他逝世后编的第三辑,我收了他《我与敦煌建筑研究》一文,但因故,第三辑至今还在出版过程中。

从萧默儿子发来的讣闻看,他走得很安详,没有痛苦,神志清醒,连讣闻都是他自己以子女口气写成的。他要子女不张贴讣告,不举行任何告别仪式,只由在京家人低调处理后事,事后再向单位报告;然后通过电邮向生前亲友发送简单讣闻。

他儿子曾对我说,父亲最后一个电话是打给我的。记得他让儿子拨通后,我首先问:“您老还好吗?”他说:“不好……你说来北京的,还不来就可能见不到了……”声音里带着几丝无奈与悲凉。我则极力劝他,说不会的,并要他保重。待我接到他儿子发来的讣闻,其实他已去世21天了。

萧默先生有两部书稿在我手里寻求出版,一部是《一叶一菩提:我在敦煌十五年》,另一部就是经他整理的雷光汉的《苏联逃亡记》。那时我还在一家媒体供职,只是客串做些图书策划,一时未有结果。《一叶一菩提》后来在别处出版了,他马上寄我一册,希望我能为此书写点文字,可恰好那一段我忙得稀里糊涂,书读完了,文章却没有写。后来他又精心做了修订,把此书修订版又郑重交给我。《苏联逃亡记》作者雷光汉系北大历史系毕业,年龄与他差不多。他们虽是湖南同乡,但一个北大,一个清华,相识却是在新疆——萧默清华毕业分配去了新疆,而雷光汉却是被打成“右派”流放去的。

雷光汉1957年因“散布”俄国曾侵占了中国许多地方等言论,以“反苏”的罪名戴上“右派”帽子。“文革”开始后,他很害怕,就逃到苏联哈萨克斯坦。但那时中苏交恶,又被送进集中营劳改,受了不少苦。雷光汉属于那种“痴情的爱国者”,拒绝到反华的东方研究院和莫斯科反华出版社工作,拒绝参加拍摄反华电影和为反华电台撰稿,甘愿作为一名“无国籍者”,在哈萨克斯坦当了一名普通工人。苏联解体后,雷光汉定居哈萨克斯坦,但始终保留着中国国籍。萧默和他重逢后,就劝他把这三十多年的经历写出来,但由于他几十年没使用汉语了,运用起来很不顺当,后来萧默又把他的回忆录细细编订了一次。假若没有萧默的努力,也许就没有这部回忆录。

萧默先生曾与高尔泰先生打过笔战。有朋友认为高尔泰说得可信,而萧默说得不可靠,理由是:高尔泰把过去的事写了就写了,不再去改它;而萧默总是改来改去的。其实我倒主张:对于他们共同经历的事,应该允许他们各自去说,因为历史的真相不是一个人能够还原的,无论高尔泰还是萧默,他们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叙述的。萧默是能写文章的,当我读到《〈寻找家园〉以外的高尔泰》时,眼前突然一亮。

萧默先生是个性情中人。他可能得罪过不少人,但就我看来,他是一个真诚的人,不像有的墙头草,也不像有的两面光,他始终爱憎分明,坦坦荡荡。其生前我曾说一定去北京拜望他,但直到他去世也未能成行,很是遗憾。今年1月8日是他逝世两周年的忌日,为他编这样一本书,对他当然是一个最好的纪念


相关新闻

  • 222020.05

    怀念秦馨菱先生

    秦馨菱先生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正值清华大学109年校庆和中国发射人造卫星成功,5562、1....

  • 212022.01

    怀念恩师郑敏先生

    今年1月3日清晨,“九叶诗人”中的最后“一叶”郑敏先生踏上了远行的征程,那一片舞动了一个多世纪的叶子带着它灵动的哲思飘向了天空,飘向了远方,也飘向了生命的永恒。去年初秋我得知先生得了重病,且先生已是年过百岁的老人,对于先生的远行我多少有点心理准备,但先生的离去仍令我神思恍惚,心中久久难以平静。回想30多年前跟随先生读书的7年时光,我的眼前立时浮现出先生与我相对而坐,和我滔滔不绝地探讨中西诗歌、哲学、...

  • 082016.11

    怀念傅璇琮先生

    傅先生是院系调整前清华的最后一批文科生,对清华学派有着亲切的体认。傅先生对母校清华大学感情深厚,自80年代以来,长期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200....

  • 072017.12

    怀念范敬宜先生

    2010年11月13日,是一个令人悲痛的日子。那天范敬宜先生离开了我们,转眼已经七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长留于我的心底。

  • 162012.02
  • 272009.05
  • 302017.11

    怀念林庚先生

    林庚,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转入中文系,曾参与创办《文学月刊》。在清华读书时,林庚和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情谊....

  • 012014.07
  • 142023.01

    黄培|怀念四舅郑克晟先生

    俗话说,“姑舅亲辈辈亲,砸断骨头连着筋”。在我们这个大家庭当中,从小到大我接触最多的亲戚就是三个舅舅,除了血缘关系外,还与郑氏家风有关。外公郑天挺先生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和教育家,十分重视对我们这代人的家庭教育,几个舅舅身体力行,始终是我们的表率。他们沒有刻意给我们讲过什么大道理,但是在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作为中,在他们对事业矢志不渝的追求和对下一代始终如一的关爱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

  • 212022.02

    离春天不远的日子丨怀念先生杨宝星

    杨宝星同志(1945年2月—2019年1月)曾任鞍钢党委副书记、副经理、党校校长,中共鞍山市委原常委;多次获得辽宁省鞍山市劳模、鞍钢劳模等荣誉称号。光阴流转,昼夜蚀刻,先生,你离开已经3年了,那是严寒的冬季、离春天不远的日子。夏去秋来,秋尽冬至,此时,窗外朦胧,氛氲萧索,树们列队,擎起一蓬蓬绵密晶莹的白色花束,我的思绪溢满心田。鞍钢又传捷报——“鞍钢制造”架起莫桑比克“梦想之桥”,8000吨供货钢板中,近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