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江西饶毓泰:中国物理学界泰斗

2014-12-24 |

江西临川以频出才子而远近闻名,但多为文人骚客,科学界人士少之又少,饶毓泰便是其中之一,他是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

  近日,记者走访江西省方志馆,多番查阅资料了解到,饶毓泰早年便设计了新型低压电弧光源。上世纪30年代初,他在铷和铯原子光谱线的反斯塔克效应实验中,观测到它们的主线系的分裂和位移。上世纪40年代,他与合作者在分子光谱和原子结构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记录了难以分辨的ω3的转动光谱,为研究同位素气体分子的振动-转动光谱开辟了途径。

  江西首批留洋学生之一 在气体导电领域贡献巨大

  饶毓泰,又名俭如,字树人,1891121日生于江西临川。饶毓泰自幼天资聪颖,酷爱读书,幼年随叔父和舅父学习四书和经史。1903年,入抚州一中前身抚州中学堂学习。1905年,废科举三年后,他只身前往上海就读于中国公学,后来转入“中国新公学”。饶毓泰的同学胡适,曾在新公学教其英语。宣统三年(1911),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现上海交大前身)1912年饶毓泰回江西在临川中学(今抚州一中)当老师,一心想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据《临川县志》记载,1912年饶毓泰考取江西首批官费赴洋留学,与之同批出国留学的还有陈寅恪、胡先骕、程孝刚等人。饶毓泰于19132月前往美国,初入加州大学,后转入芝加哥大学,1917年获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同年,获物理学硕士学位。随即又考入普林斯顿研究生院,师从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康普顿教授,1921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在普林斯顿大学师从康普顿教授研究气体导电时,对低压汞弧的激发电压远小于汞的电离电势以及电弧的维持电压又远小于激发电压这一现象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获得了理论与实验相一致的明确结论。在20世纪20年代初,气体导电在国际上属于前沿性研究领域,他的研究工作对这一领域有巨大贡献。

  中国近代物理学先声人物 创建南开大学物理系

  记者从抚州市党史办了解到,1922年,饶毓泰在美国权威杂志《物理评论》上发表论文《水银蒸气的低压弧光和它对荧光的影响》,回答了当时世界性难题“在小于最小电离电动势的电压下,产生电离所需要的能量问题”,在物理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是当时气体导电研究的一项新成就,饶毓泰则是中国近现代物理学“开垦播种”阶段十人世界物理学的先声人物之一,他留美9年打下了物理学广博坚实的基础,实验物理已有相当造诣。

  同年8月,饶毓泰返回祖国,即赴天津南开大学。“近国,其在美所预定之仪器亦随而至。自是物理学乃有实验,是系亦正式成立”,他创建南开大学物理系,出任教授兼系主任。饶毓泰在南开大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知名学者刘晋年、江泽涵、申又帐等人,都曾受教于饶毓泰。不少优秀学生后来在我国物理学界有较大影响,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台湾“中央研究院”前院长吴大猷便是其中之一。

  1929年,饶毓泰获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奖助金,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波茨坦天文物理实验室进修。经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了《论铷和铯的基本线系的二次斯塔克效应》论文,大大丰富了当时新兴的量子力学成果。这一时期,他还任国内教育部特约编辑、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国立北平科学研究院海外研究员等职。他及时传递国外最新的科研信息,与国内的物理学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32年,回国后受聘于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次年调入北京大学,先后担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自1935年起兼任理学院院长。

  中国物理学界四大名旦之一 当选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

  抗战期间,北大南迁至昆明,饶毓泰在西南联大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亲自开设和讲授《光学》、《光的电磁理论》等课程。他资深望重,是“部聘教授”,和联大许多有名的教授齐心协力,精心培育了不少优秀人才,如杨振宁、邓稼先、李政道等,堪称中国科学教育史上辉煌的一章。

  据记载,饶毓泰1944年再次自费赴美,与人合作进行分子光谱的研究,测定了光谱的退偏速度,获得了含同位素气体分子的转动光谱和分子内部运动的重要信息。他在原子、分子光谱研究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崇高地位,人们把他和叶企孙、吴有训、严济慈并称为中国物理学界的“四大名旦”。1947年初回国,继续担任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和物理系主任等职务,并开设多门课程。次年3月,饶毓泰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北平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特派飞机接饶毓泰去台湾。但他不顾威胁利诱,断然予以拒绝,坚决留在北平,终于在1949131日迎来了北平和平解放。解放后,他继续在北京大学任教。1949~1951年,任北大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学校校务委员。1952年北大院系调整时,辞去院、系领导职务。1954年以后,先后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政协常委。1955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召开,饶毓泰被评选为新中国首届院士(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被誉为中国物理学界泰斗 中国设立以他命名的物理奖

  记者了解到,饶毓泰后来虽然年事已高,身体不好,但仍一如既往地坚持自编讲义,为中、青年教师和外校进修教师开设了《原子光谱》、《气体导电基本过程》、《光的相干性理论》、《塞曼斯效应与共振辐射》、《荧光辐射的强度与偏振》、《光磁双共振》等反映世界最新科技发展的课程,帮助中、青年教师赶上激光问世后光学和光谱学迅速发展的步伐。

19681016日饶毓泰离世,按照他的遗愿,将生前留下的5万元积蓄设立“饶毓泰奖学金”,以鼓励先进,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饶毓泰从事物理教学和研究工作50余年,是世界上早期研究斯塔克效应的光谱学家之一,被誉为“中国物理学界泰斗”,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后,为纪念我国物理学界前辈在开创我国物理学事业和创建中国物理学会所做出的贡献,特设立五种物理奖,而“饶毓泰物理奖”便是其中之一。主要奖励在光学、声学、原子和分子物理领域取得重大成果的个人或在科学技术上为我国物理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物理学家。

转自《江西晨报》2014624

相关新闻

  • 062005.06
  • 152024.04

    李政道致贺叶铭汉百岁华诞:中国现代物理学的骄傲

    2024年4月2日是中国著名物理学家、粒子探测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所)原所长叶铭汉院士的百岁华诞(99周岁,按中国传统为100虚岁),其同窗挚友、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从美国发来贺信说,叶铭汉是中国核物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的骄傲。中国科学院高能所、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当天在北京举行“叶铭汉先生与北京谱仪物理学术报告会”,百岁高龄的叶铭汉院士亲自参会。中国科学院高能所所长...

  • 222022.11

    清华校友周光召获得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

    2022年11月18日晚,中国物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在南方科技大学举行。本次大会公布了首批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获得者,周光召、赵凯华、陈佳洱、王乃彦、甘子钊、杨国桢、杜祥琬、赵光达、郑志鹏、赵忠贤等10位物理学名家获此殊荣。其中,周光召为清华大学杰出校友。10位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获得者周光召,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1984—1988年任清华大学...

  • 012008.08
  • 282012.08

    中国物理学会成立八十周年纪念大会在清华举行

    清华新闻网8月27日电(记者 刘蔚如) 8月25日,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物理学工作者们,以及学生代表、其他国家和地区物理学会的代表等500余人齐聚清华园,共同祝贺中国物理学会成立八十周年。

  • 112022.11

    周光召: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中国物理学会恢复国际组织中的合法席位

    周光召,理论物理和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他在高能物理和核武器理论等方面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为我国“两弹”的研制工作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共有12个院士头衔,包括第三世界科学院、美国科学院、欧洲科学院等,国际科学界对他的科研成果和科技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中国理论物理...

  • 222008.04

    物理宗师 学界楷模彭桓武学长逝世

    (悼念) 2007年2月28日21时40分,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清华杰出校友彭桓武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 192022.09

    黄昆:成为世界领头的固体物理学家

    黄昆(1919.9.2—2005.7.6),浙江嘉兴人,著名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2年考取西南联合大学理论物理研究生,两年后获北京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留学,1948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到北京大学任物理系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等职。曾获得199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6年陈嘉庚数理科学奖、2001年度国家最高...

  • 062024.08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始终心系祖国的科技事业

    美国时间8月4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政道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李政道长期从事物理学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论、原子核理论和统计物理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李政道始终心系祖国的科技事业。自1972年起,他多次回国讲学、建言献策,为高能物理前沿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2021年10月10日,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在中国...

  • 02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