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一生多次为国改变研究方向的药物化学家谢毓元院士:他研制出首个被国外仿制的解毒药

2021-04-02 | 郜阳 | 来源 《新民晚报》2021-03-29 |

谢毓元院士

从一个化学的门外汉,到钻研化学并研发出治病救人的药物,他感慨,人最大的快乐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以自己的辛勤工作造福社会,为社会所承认。在他的科学生涯中,虽有多次科研方向的转变,但医用螯合剂的研究和天然产物研究是两条永恒的主线。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药物化学家和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谢毓元因病医治无效,于3271105分在沪逝世,享年97岁。

打开科学大门

1924419日,谢毓元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1946年,谢毓元奋力一搏,考上了清华大学,作为插班生进入化学系二年级。深知机会来之不易,他凭借自身的刻苦和聪颖,再加上名师们的教诲,三年的求学路上一直处于佼佼者的地位。据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介绍,当时谢毓元的毕业成绩在清华化学系毕业生中名列第一,而且数年之内,无人超越。

从大三开始,谢毓元跟着恩师张青莲教授做重水方面的研究。老师给他分配了一间实验室,并引导他如何做科研工作、如何查阅文献。就这样,谢毓元打开了科学的大门,他感叹,虽然之后从事的研究和清华大学时期大相径庭,但大学时获得的扎实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及良好的科研习惯,令他获益终生。

新药被美仿制

留校当助教,简单地批改作业、准备实验,风华正茂的谢毓元怎会满足于这样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早年目睹大哥大嫂患肺痨惨死,二姐也饱受肺病折磨多年,让他有了从事药物研究的念头。

当时任中科院有机化学研究所药物研究室主任的赵承嘏看到谢毓元的成绩单,一眼相中了这个清华高材生。随着该室独立为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谢毓元也跟着赵承嘏从事中草药的提取工作。

那个年代,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血吸虫病患者人数约有1000万,受感染威胁的人口近1亿。彼时,治疗血吸虫病的主要药物是锑剂,但具有一定的毒性,发生锑中毒时急需抢救,寻找锑剂的解毒药物成为当务之急。

药物所发现,二巯基丁二酸钠具有较强的解毒能力,且本身毒性很低。这一化合物正是谢毓元在1954年合成巯锑钠时的一个中间体,虽然巯锑钠没能如愿成为治疗血吸虫病的良药,但二巯基丁二酸钠及其游离酸二巯基丁二酸却陆续被开发为广谱重金属解毒药物。

截至目前,二巯基丁二酸仍是世界上口服治疗重金属中毒的理想药物。19912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该药生产,用于儿童铅中毒的治疗,这是美国首次仿制中国发明的新药。二巯基丁二酸曾多次“立功”——1992年郑州一所高等专科学校发生砒霜中毒案,788名患者生命垂危,在服用及时空运来的二巯基丁二酸后,中毒者全部转危为安。多年后,谢毓元谈及此事时说,看到自己合成的药物能挽救人的性命,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研究再次转向

进入一个与原来研究不太相干的领域是个极大的挑战,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科研生涯中无条件服从国家的需要、听从祖国的召唤,是谢毓元一直恪守的原则。

当罗布泊升起璀璨绚丽的蘑菇云后,中国又快马加鞭研制首颗氢弹。钚-239是氢弹的主要原料,钚的生物半衰期长达200年,一旦吸入或吞入体内,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考虑到核建设工人和解放军战士的安危,核素促排抢救药物紧急立项,负责的重任交到了谢毓元的肩上。短时间内,钚-239、钍-234、锆-95促排药物研究的需求接踵而至。人员少、任务重,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谢毓元脑海中有了个“大胆”的计划——“一石三鸟”,找到一个化合物将三个核素的促排问题同时解决,“毕其功于一役”。

要让重金属或放射性元素从体内排出,一般利用适当的螯合剂与金属元素生成水溶性稳定化合物,再通过肾脏排泄。谢毓元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两个相邻酚羟基的多胺多羧螯合剂,尽管促排效果不错,但他还不满意,并利用左旋多巴为原料来合成新的螯合剂,动物试验证实,新螯合剂促排效果优异,并且毒性较低。正要推广试验,左旋多巴的来源成了问题。原来,以前实验室采购的左旋多巴为进口试剂,1克需要8元,不利于新药推广。谢毓元发现,豆类植物中左旋多巴含量较高,遂从藜豆中完成了左旋多巴的提取,并研究出相应工艺。1974年,左旋多巴生产工艺通过鉴定,并被收载于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相关新闻

  • 092020.09

    追记我国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申泮文院士|七十九岁那年,他把化学元素周期表“变”到电脑里

    9月7日,我国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申泮文院士诞辰104周年。他的一生有70余载站在讲台上,创造了“中国执教时间最长的化学教师”的纪录,并在我国化学教育研究领域创下了多项第一:编写出我国化学界第一部中文教材;...

  • 242022.10

    72岁入党,一生以身许国,明确提出“现代化是不能从国外买来的”

    1979年,一位科学家在72岁高龄之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申请书上这样写道:“我亲身体会到在帝国主义蹂躏下,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入党,可以多做工作;不做工作,没意思;安度晚年,我不高兴;享福我更不喜欢。我喜欢这样一句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位愿以身许国的科学家,就是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

  • 092022.09

    关键一棒!他参与完成了第一个由中国人确定化学结构和全合成的生物碱

    莲子心,也称为“莲薏”,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有“苦寒无毒”、主“清心去热”,在华南一带民间曾采用莲子心单方,据说有治疗高血压的效用。有一位科学家,完成了抗高血压药莲心碱绝对构型的确定和全合成。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药物化学家谢毓元。

  • 102022.01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军事化学家陈冀胜——为祖国打造防化坚盾

    “我们的关注点不能只放在自身研究课题上,应该放眼科技发展的大方向和最前沿。”如今,耄耋之年的陈冀胜每天还花费大量时间翻看各种书籍,查阅最新论文,了解前沿动态,每当有新的发现都会记录下来,与学生分享交流。“研究队伍不求体量大,但要有足够的力量传承下去,因为军事科学的发展是源源不断、没有终点的,事业后继有人是我最大的期望。”说这话时,他语气坚定。

  • 292021.03

    缅怀!谢毓元院士逝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谢毓元,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3月2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谢毓元,1924年4月19日生于北京。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61年获苏联科学院天然有机化合物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谢毓元,主要从事创新药物研究,在血吸虫病药物,金属中毒解毒药物,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震颤麻痹症药物等领域进行了长期研究并发现了一些效果优良...

  • 092018.04

    “美丽发现”之路——记青年化学家戈钧

    戈钧,青年化学家,以其非凡的想象与探索,创造性地找到了提高细胞外酶的活性和稳定性的新方法,其研究成果将有力地促进生物催化和医学检测等领域的发展。

  • 112022.11

    没有他,中国化学差点丢“番号”

    11月8日13时34分,中国晶体与结构化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唐有祺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唐有祺开创了我国晶体化学领域,在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等多个重要体系的结构研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自发单层分散理论,与合作者一起开展长期系统研究,揭示的自发单层分散原理对高效催化剂、吸附剂等功能体系的研制起到重要指导作用;创建了分子工程学学科,推动了我...

  • 152018.10

    追忆中国材料科学家严东生:心怀家国、一生报效

    今年是中国当代无机材料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严东生诞辰100周年,他参与了1956年中国第一个十二年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和《1963-1972十年科技规划》....

  • 132019.12

    谢毓元:本然化成

    他是官宦子弟,却饱尝了战乱流离之苦;他酷爱文史,却选择一辈子与化学相关的瓶瓶罐罐打交道;他一生多次更改研究方向,却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穷期本然,化....

  • 17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