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洪琪:初心不改,志在江河

2021-07-06 | 李叶 苏洪玉 | 来源 中国华能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句诗用来形容中国工程院院士、澜沧江公司原总工程师马洪琪再贴切不过。

马老不服老,退而不休,壮志依旧。“我为自己定下了目标,用510年的时间,带领团队再攻克几个技术难题,再建两座世界级大坝。”

马老心不老,初心如磐,乐于传承。身为“40后”的他,最喜欢和青年科技工作者们在一起,将毕生所学和盘托出,勉励大家“要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永不懈怠、一往无前,就是马洪琪的个人名片,正如他所钟爱的江河之水。他将自己的人生融入国家发展之中,在时代的浪涛下无畏选择、无悔坚守,开创了新中国水电多个第一,让中国水电和中国高铁一样成为一张“中国名片”。

“我学的是水利,就应该和江河在一起!”

1967年,25岁的马洪琪从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分配时,他选择到云南去。

很多人不理解,出生于上海的马洪琪是系里的优秀生,怎么愿意到偏远的云南呢?

他说:“我的理想是治理江河、兴利除害、为国为民。我学的是水利,就应该和江河在一起!”

初到云南,马洪琪被分配到中越边境的绿水河电站。6年里,风钻工、出渣工、木工、混凝土工、钢筋工……水电站工地上的各工种几乎被他干了个遍。

1972年,他主动请缨到曲靖富源县支援农村小水电建设。麻雀虽小却也五脏俱全,农村小水电的建设并不轻松。从设计、施工到工程的建设管理全都交由一个人负责,这是对他综合能力的极大挑战。

在艰苦的偏僻山村,他看到了农村对电的渴望。白天,他顶着烈日在工地指导工人们施工。晚上,就坐在昏暗的小油灯下画设计图、研究施工方案,根本不觉得累。两年后,马洪琪负责的第一座电站建成投产!

“援外项目是国家任务,我必须完成!”

1978年,中国恢复研究生考试,一直想继续深造的马洪琪等来了考回清华园的机会,同时到来的还有援助非洲喀麦隆参加拉格都水电站的建设任务。

这是当时中国水电系统最大的援外项目。彼时的马洪琪刚刚结束对缅甸援建项目的建设。

“援外项目是国家任务,我必须完成!”马洪琪放弃考研,成为团队里最年轻的援外专家。

拉格都电站开工不久就遇到了难题。因为引水明渠的开挖量大,开挖爆破效果又不好,工程进展缓慢,愁坏了专家组组长。他想到了马洪琪 :“小马,你到开挖队去负责组织爆破,行吗?”

这并非马洪琪专长,他毫无思想准备,但又知道这是个必须完成的任务,便接受了挑战。只见他成天早出晚归,整天泡在施工现场却又一言不发。

一个月过去了,组长也急了,找到马洪琪,“这么久就一点突破都没有吗?”

“你给我一个指挥权,下一排炮,按我说的去做,我来负责。”沉默了许久,马洪琪说。

布眼、凿孔、装药……每一个环节都按照马洪琪的设计和指挥进行着。“引爆!”一排炮声之后,一堆石渣哗啦啦堆积成山,效果达到预期,爆破成功了!

马洪琪是怎么做到的?他一接到任务就开始想办法。当时与国内联系仅仅靠一个月两次的信使传递,马洪琪托在国内的妻子辗转给他带来了一本爆破技术理论书,从零开始学习,在工地调查研究,他说:“没有调查哪来发言权”。

后来,运用了他的爆破方案,落下的工期被一点点追了回来。马洪琪也因成绩出色被任命为开挖队副队长兼主管技术员,同时火线入党!

鲜红的党旗下,马洪琪庄严宣誓,他内心激情澎湃,“治理江河、为国为民”的初心在这一刻有了更加深刻的意义。

1984年,该工程完工。因为在项目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他被喀麦隆政府授予喀麦隆共和国勋章。

从缅甸到喀麦隆,到把荣誉带回祖国援外8年,任何困难都没难倒他。身为党员的他更加坚信,自己的使命在江河。

“我愿将我毕生所学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小湾!”

2001年,59岁的马洪琪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此时,距离他入党已过了20年,“院士不是一份荣耀,而是一种责任。”他思绪翻涌,想起了那个震荡中国水电界的“鲁布革冲击”,想起当时就暗下的决心——要用自强不息的精神推进改革和自主创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8度地震烈度区、300米级高拱坝、700米高边坡、高应力地区超大型地下洞室群开挖……一个个史无前例的工程难题在小湾等待着他。他说:“我愿将毕生所学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小湾。”

他胸中装着的不只是小湾,而是整个澜沧江。

2002年,小湾水电站正式开工,拉开了澜沧江流域梯级水电开发的序幕。20年的时间,澜沧江上高质量建成了10座大型水电站。作为澜沧江流域梯级开发的总工程师,这20年,马洪琪以一个共产党员敢为人先的精神,带领水电人在澜沧江克难创新。从“世界最难”的小湾高拱坝,到国内首个创新实施“数字大坝”的糯扎渡心墙堆石坝,再到以全面数字化、部分智能化建设的黄登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澜沧江流域诞生了三座“国际里程碑”工程,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坝博览会”,也引领了世界坝工技术的发展。

澜沧江公司现任总工程师周华说:“马院士追梦水电、筑梦水电、圆梦水电,每干完一个工程,我都能感受到他心中的那种依恋。他的这份初心深深地影响着我。”

跟随马洪琪工作的公司科技管理部员工迟福东说:“马院士是我们心中最慈爱的师长,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江河。”

今年是国家“十四五”开局之年,此时,年近八旬的马洪琪仍在从事高海拔水电站绿色智能技术等研究。说起未来,他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让集团公司加快了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清洁能源企业’的步伐,水电作为三大支柱之一,未来将大有作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继续投入水电工程建设中,带领新一代的水电人,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一份力量。水电报国的初心,我一刻都没有忘记。”

相关新闻

  • 082023.01

    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逝世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岩石力学与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葛修润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4日20时47分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葛修润1934年7月12 日出生于上海南汇。1952 年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1954年进入苏联敖德萨建筑工程学院学习并获苏联优秀毕业生证书,1959年归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工作,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为我国...

  • 182019.06

    马洪琪院士荣获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

    在近日召开的国际大坝委员会第87届执行会议上,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高级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洪琪荣获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

  • 102019.07

    马洪琪院士荣获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授奖仪式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高级顾问马洪琪荣获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授奖仪式7月5日在京举行。

  • 032009.12

    7位校友荣膺2009年新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2月2日,中国工程院发布2009年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48人当选为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 252023.10

    中国工程院院士、油田开发工程专家韩大匡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油田开发工程专家、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员韩大匡,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0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韩大匡,1932年11月26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大匡一直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油藏工程的综合性和战略性研究,以及油藏数值模...

  • 262019.11

    他的名字与光源大科学装置紧密相连|专访中国工程院新院士赵振堂

    21年后的今天,这位中国工程院新晋院士,依然在为上海光源的运行开放、性能不断改进以及加速器大科学装置的发展奔忙着

  • 232023.11

    清华大学6位教师5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李路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时松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胡事民、交叉信息研究院教授段路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颜宁共5位教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吕俊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外,还有5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校友为国防科工局探月...

  • 292018.10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明:科艺皆投入,常怀赤子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明在《科学与艺术——2018年韩中青年书法大赏与知名院士学者书艺展(首尔)》上的发言

  • 062022.07

    中国工程院张宗亮院士受聘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兼职教授

    7月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宗亮兼职教授聘任仪式暨学术报告会在泥沙馆数字报告厅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光谦为张宗亮院士颁发聘任证书。

  • 212022.02

    “星”光因梦想闪耀——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

    舱门打开那一瞬,王永志仿佛又变成那个站在发射架前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北京时间2021年12月2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叶光富、翟志刚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这则新闻,王永志看了一遍又一遍。那片星空,承载着王永志的青春与梦想。为了推开中国人迈向太空的大门,他付出了多年的汗水和心血。从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导弹成功发射,到今天我国进入空间站时代,担任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