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研究员吴瀚同志逝世
2021年9月16日,国家图书馆研究员、离休干部吴瀚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7岁。
吴瀚同志1914年3月出生于江西萍乡,1935年参加北平“一二·九”抗日救亡学生运动,193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曾任汉口女青年会劳工部干事、战时服务团团长,桂林中山纪念学校教员,苏中行政公署二专署机要秘书,苏皖边区教育厅秘书等职。在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被誉为新四军一师女战士中的“三大女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在苏南妇联、华东妇联福利部工作,还先后担任过上海市民政局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华东医院副院长、山东省科委机关党委委员兼情报所所长、中共安徽省委信访办负责人、中央监察部驻高教部、教育部监察组监察员等职务。
1973年,吴瀚同志随丈夫刘季平同志一同调入北京图书馆工作,积极协助刘季平同志工作,在推动图书馆领域国家政策出台、筹组全国图书馆事业管理机构、筹建北京图书馆新馆、组织编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创立中国图书馆学会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78年离休后,吴瀚同志仍然长期关心支持国家图书馆事业发展,向国家图书馆捐赠《图书馆界代表团访美情况汇报要点》《在国务院系统有关古籍善本工作各单位的座谈会上的发言要点》、致李一氓的信等刘季平同志生前珍贵手稿。
不论是投身革命工作,还是从事新中国建设的不同岗位工作,吴瀚同志都一如既往,兢兢业业。她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新四军成立80周年”纪念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等。
吴瀚同志一生淡泊名利,勤勉踏实,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不同岗位上都做出优秀成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家国情怀。她是我国老一辈革命工作者坚守初心、爱党爱国的典型,也是今天图书馆员学习的楷模。
来源:公号“国家图书馆通讯”2021年9月16日
吴瀚(1914-2021)
吴瀚同志简历
1914年,生于江西安源,女,汉族,祖籍江苏常州。
1933年,入学清华大学本科,九级届满毕业。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在武汉、桂林从教,并从事抗日救亡工作。
1941年,进入苏中抗日根据地参加对敌斗争。
1949年,参加新中国建设。
1960年,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1978年,在北京离休至今。
1991年,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称号。
2015年,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2016年,获“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章。
2017年,获“新四军成立80周年”纪念章。
2019年,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2021年,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前记
在“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中,有一支应势而发的清华大学学生南下抗日宣传自行车先遣队,队员们后来将自己的名字各取一字,集字成联,以不忘当年的血性拼搏:坚琦照新瀚,仁德振威荣;长城如海龙,雨仕让金山。
联中的瀚,就是时为清华九级历史系学生吴瀚,千里突骑中唯一的女性。
回望她这些已过世的队友,其中不乏饱学之士,成引领一方的巨擘而令后人景仰,她则投笔从戎加入到共产党队伍里成了普通一兵。虽名不见经传,但她在漫长岁月里不畏艰险, 续写“一二•九”精神,是一个矢志不渝的革命者。
志向
1935 年底,自“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在北平爆发,她数度与同学结队走上街头向当局抗议示威;还在街头、在校园内数度冒着愈演愈烈的白色恐怖,要求释放被捕同学,不分昼夜掩护学生领袖,与进校搜捕的军警周旋,直至他们自己也面临追捕被教授们藏匿于家中躲避。当一波接一波的抗议怒潮席卷全国,12月25日她再次挺身而出加入南下自行车队的行列,一路顶风冒雪,风餐露宿,宣传抗日。队伍骑行到德州时,她病倒了。一周后,她用姑父送来的回校盘缠继续南下追赶队伍,最后全部队员被南京国民政府派军警悉数武装押解回北平。
在不到半个月时间内,局势风云突变,朝野对峙步步惊心,爱国学生众志成城,临危不惧,吴瀚作为其中一员一直没有退缩,甚至一往无前,似有着超然的勇气。家人问她:许多人先是报名骑车南下后又退缩,特别是女生因种种压力都放弃了,你为什么还要坚持?已是104岁的老人恍如昨夜的事:“大家选我当医护,怎么能临阵再变呢。”言语仍带着几分纯真。做人的真切,出自她从小生活的磨砺。
1936年3月1日,时任清华教授委员会主席的冯友兰在他的日记里有一则记载:“吴瀚申得清寒学生助学金”(见《三松堂日记》)。自1933年入学直至1936年毕业年年如此,吴瀚出身贫寒。
她生于江西萍乡安源,自幼随父母在安源煤矿饱尝矿区生活的艰辛。当时正是社会嬗变,兵荒马乱的年代,1927年她 13 岁时,家庭因安源煤矿大裁员,父亲失业,经济来源被釜底抽薪,刚刚日子纾缓的九口温饱之家瞬间小康梦碎,沦为失业流民。全家回到祖籍常州后的生计只能靠族亲接济而常年寄人篱下。
人穷志不短,吴瀚受新学启蒙,从小立志读书报国。在家庭的期待下,她勤学不辍,终于实现了当个读书人的梦想。
然而伴随她一心求学的道路上,却充满着父亲失业、兄弟姐妹失学和家庭流离失所的重重困扰,这也是旧中国绝大部分家庭的写照。因此她对发自社会底层要平等、求生存的呼喊心同此声,感同身受,她的人生价值取向更加倾向劳苦大众。
进入清华园,校园新风扑面而来,新旧观念相对,各种主义交锋,碰撞出的思想火花目不暇接,为穷人安身立命的她很快选准方向,进入自己的角色。一边不误学业,一边踏入服务社会的公益领域,赈灾济贫、民间宣传、助学帮困,几乎样样投入。其中后一项竟成了她的最爱,进学堂当“孩子王”。
1934年清华大学学生会为失学儿童办了所民众学校,她参加筹办初试锋芒,很快成为创办人、国文系研究生孔祥瑛的得力助手,受聘担任教务主任。她的本科专业先是生物,后转入历史系,又喜爱文体,志趣广泛,知识受用,加上亲和力,所以来到孩子中间,教学相长,如鱼得水。
这所简陋的平民子弟学校,两年后在她和同学们的手中开花结果,被清华教授委员会接手并入附属成志学校(今清华附中前身),并议定吴瀚任音乐教员。
将志向变行动,从热衷公益到热爱教育,她在清华迈出了为民立德的第一步,俯下下身来从当园丁做起。
这之后她就与教育的情缘越结越深,启迪民智,解救国运衰败而面对的满目苍夷,强烈的愿望在她心中升腾而起,要为教育立国、科技救国尽自己一臂之力。
当“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书桌”时,爱国、正义的烈火熊熊燃起,使众多学子的救国理念、报国意愿受到拷问,为自己、为穷苦大众求一张书桌,这一出于质朴本能的愿望使吴瀚义无反顾投入到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中。她发自本性的抗争,正是共产党视作的基本力量。这场由北平共产党地下组织发动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虽一时平息下来,学校复课,但共产党人的影响继续在校园里延伸,地火在涌动。吴瀚在完成九级学业毕业考试过程中,也完成了她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继参加中华民族先锋队后,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4月她经同校学生、共产党员韦毓梅、纪毓秀介绍入党,此时全校师生中共有42名党员,相比较民先组织,更具有共赴国难的向心力。他们作为“一二•九”的闯将,经受住街头警棍、高压水枪和军警拘押的考验,但同时预示着加入共产党,与黑暗统治作斗争所面临的严酷性,入党誓词中的“牺牲个人,严守秘密,永不叛党” 的庄严宣示都是对未来人生非同寻常的选择,吴瀚决绝已定,体现了她的理想抱负的升华,此后她的志向就与走职业革命者的道路紧密结合起来。
征途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吴瀚在清华毕业,告别母校前往汉口懿训女中任历史教员。
武汉,是她职业生涯的第一站。生活自立,一心想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她,实际上已不顾个人安危踏上了一条漫长的征途而 80 年不回头。同样在她的心中还珍藏永怀,武汉是她与大革命时期入党的中共党员刘季平相识结为伉俪,并肩度过生死与共50年的方生之地。
她接上组织关系后,由中共湖北工委派到汉口江汉路支部做地下工作,支部书记是刘季平,安排她的各项任务中有一项是担任地下交通。
懿训女中这所教会学校树立尊师爱教,校风严谨,这就使她得以不失敬业职守的教师身份作掩护。由于胆大心细,1937年底,湖北工委委派她作为特别交通,前往大别山七里坪给时任工委宣传部长彭康送信。那里地处偏僻,交通隔绝,本已是行路难,吴瀚一路还要扮作村妇避开耳目以免发生意外。这是因为此行目的地是中国工农红军唯一坚持武装斗争达十年之久的革命老根据地,蒋介石政权欲以剿灭不成,那里又正在组建新四军实力最为雄厚的四支队,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期最难平复的敌我斗争前沿。信送到后,吴瀚曾当面向四支队司令员兼政委高敬亭请求参加新四军,被正在七里坪的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专门向她解释开展城市斗争重要而未能如愿。
她内心深处完全出于革命者的满腔热忱,当国家硝烟笼罩,民族危难之际,他们真正向往的是不分男女赴汤蹈火的特殊人生。
当日寇疯狂进犯我华北华中腹地,战火逐步逼向此时已是战乱国度政治中心武汉时,吴瀚受党组织指派承担起更多的发动群众抗日救亡的工作,包括在硚口工人区开办女工夜校扫盲识字,训练妇女救护技能;到北皂市参加组织全国女青年协会乡村服务队一干数月;在懿训女中组织安排进步青年前往延安等。支部书记刘季平做事意志顽强雷厉风行,也将她抛到风口浪尖上摔打,经历考验。1938年7月,她受党组织指派与陈维清创办汉口基督教女青年会战时服务团,并担任团长,带领近百名姐妹深入各医院救死扶伤,忘我奋战坚持到武汉失守最后一刻。
吴瀚离开武汉后,她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从日寇狂轰滥炸的大武汉废墟中撤出,半途又突遭长沙大火而幸免于难,转移至桂林仍以从教为掩护受八路军办事处领导做地下工作。 立足未稳又与丈夫刘季平先后按党的指令赴苏中根据地。
吴瀚离开桂林时已初当母亲,女儿还在襁褓中,她又刚刚做了腹部肿瘤切除手术,全靠自己闯路,出广西,翻越十万大山,踏崎岖小路。就在饥渴交加身无分文正举目无望中,遇到汪达之先生带领新安旅行团风风火火路过,他们见状遂施援手相助。此番遭遇使她有了一次被解救于水火大难不死的真实感受。
1941年8月,她在我党新辟根据地加入新四军,做机要员工作。因武装斗争残酷激烈,女战士同样会处在突围、转移、埋伏等高度军事化行动中,尤其是身边带有孩子的军中母亲们受战火考验之烈、处境之危均可与中外军史诸多记事相映照。
那是吴瀚在 1947 年随新四军北撤途中的一段经历。从江苏淮安出发时她身边带着3个年幼子女,自己还身怀六甲,徒步行走到山东费县时第四子产于途中。背负行装还拖儿带女行军,这正是她所在队伍的一大特色,多达六十位孕妇组成产妇队需人力物力专门照料。另外还有苏皖边区政府机关人员、医院、印刷、被服等后勤人员,以及报社、剧社和孩子剧团等团体,集合到一起有数千人,整合后军事番号黄河大队,刘季平任政治委员。
刘季平当年在写给军部的总结中说“敌人以为我们大军向西北突围,而命令吴化文占大汶口,命令第五军控制黄河。就整个华东战局讲,(蒋军)是可笑的,对黄河大队转移的胜败,却是可怕的。”其可怕就在于蒋介石以为这支队伍是“陈毅所部溃败,向西渡河逃窜”,下令在在黄河渡口加以全歼。曾是苏皖边区政府首脑的李一氓也一直关注他属下黄河大队行踪。他后来撰文说:“当他们北上经过山东沂水时,正是莱芜战役的前夕,这支队伍有 2000 多人,他们的行动被国民党军队发现了,总怀疑是华东野战军的一支主力。所以这支队伍无意识起到了一个在战线西侧的钳制作用,使敌人不能在莱芜战役中及时地增援李仙洲。”
黄河大队就是在这样的战争背景下,军令火急,轻装前进,所有人负重 20 斤,其中生活用品不得超过 7 斤。她的清华同学,负责边区政府财政的郭建扔掉钱匣挑担,将金条绑在身上,以血肉之躯作金库,做决一死战的准备。战争是无情的,它让女人远离,也能激发她们在险境中斗志昂扬视死如归。吴瀚在行军中要背负机要文件、军事地图等,还要带枪械,曾经背着两支枪不离身。而在减负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身边的孩子,由于军情紧迫,在离开休整地山东沂水马家崖村时不得不忍痛将两个幼子寄养给老乡,只带能跟上队的7岁女儿出发。虽然两个孩子在几天后又被接回来,这是压阵在后的刘季平深虑老乡安危所致,但别子之痛,生离死别,曾使吴瀚在常人难忍之处以牺牲个人践行了她的入党誓词。
吴瀚 2 月 20 日在行军途中的费县仲村生子时,当晚我军一次歼敌7万的莱芜战役,在距离不过数十里的地方打响。此役打了3天,她随队伍在战火缝隙中穿行,天上飞机轰鸣和远近炮声隆隆,眼前尽是作战兵马疾行,敌我双方都投入 30万以上的兵力,是一场规模宏大的运动战包围战。为打胜这一仗,陈粟首长做了精密部署,连非战斗部门也被派上战场发挥诱敌作用。苦心造诣走的这步险棋,被黄河大队的将士们和一路上的支前大军齐心协力逐一化险为夷。20天的战场穿越无一折损,34个产婴有33个成活。如今这群战地“鲁生”们仍怀念他们的恩人钱納仁医生,吴瀚因战友黄希珍产后无乳,代喂养其双胞胎中的一个,也被上下两代人交口称赞。
周惠后来回顾,“在鲁冀交界处见到这支精疲力竭的部队都走不动了,谁不心动,大胡子刘季平向我吼着要给养救急,我这个地委书记能见死不救吗。”战争的无比残酷没有令吴瀚退缩,而是意志弥坚,用他们新四军里胜利喜悦后笑言“陈军长电报嗒嗒嗒,小兵脚板啪啪啪”来形容她心路历程,在充满战火的征途上披荆斩棘,其志不摧,其心未泯,所向无敌,她最终从战争中走了过来。
信守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吴瀚一直作为座右铭没有丢弃,激励自己终生勤勉,厚德育人。
在和平年代里,吴瀚肩负过政权初建中各式各样的应急事务,从事妇联、民政,以及科技情报,人民信访等基层工作,但没有因此疏离从当园丁点滴做起的教育情怀,有着信守到底的作为。
由于辅佐丈夫,在长期共同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她得以参与了刘季平作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弟子所传承的生活教育,以及后发的白区抗战教育、根据地教育,直至中共建政后几经整合的人民教育诸多实践。可以说她几乎全程投入,虽然仅仅是个小角色,如筹款、誊抄、送信、联络、编辑、出版,都是一丝不苟乐此不疲。文革后,陶行知教育思想重返国家治国理念,她与刘季平一起呼唤“我国需要众多现代陶行知”。伴随而来是繁忙的陶行知研究学术团体和领导机构组建工作,她依旧不辞辛苦甘当配角地做事,她要找回十年动乱所偏废的教育探索。文革后十年,遍布全国各省市的陶研会纷纷落地开花,还建立为数众多的大中小学陶行知教书育人基地。硕果累累不负她和同仁们的拳拳之心。
从小到细微之处瓜田李下,大到天下不韪道路以目,作为手中握有权力的人要处处警惕, 严于律己,这是老一代革命家坚守的人格品质,吴瀚在革命队伍里耳濡目染,进城以后仍对此奉守不二。她作为部长夫人,自身职务至司局级,却从不使自己须臾脱离一世布衣的本色。由她而及全家,严格的家风熏陶,她的一家人从不沾父辈的光,不取浮华虚名,个个下得底层,知恩图报。吴瀚虽已逾百岁高龄,能视事知天下冷暖,她在每周必行的网上“家庭会议”上端视着家人到齐的情景,扫过她的这些曾经在内蒙、山西、陕西、西藏长期扎根锻炼过的子女,用目光询问大家可安好。这位桑榆老人神闲气定,对儿孙的寄望已在不言中。
1933年吴瀚考入清华大学
1934年吴瀚(图左)在清华大学体育馆前迎接十级新生活动
1935年清华女排,后排左二为吴瀚
1936年吴瀚(右一)在清华大学民族解放先锋队的马术班
吴瀚(后排左七)参加清华民先绥远抗战前线服务团
吴瀚(右二)组织战时服务团在街头活报剧演出活动
吴瀚(站在秋千上最高者)带领民众学校的学生活动
吴瀚(中排右一)参加清华大学“一二九”南下宣传自行车队
吴瀚、刘季平夫妇与子女合影
2013年3月8日,吴瀚百岁生日留念
2013年3月8日,家人为吴瀚庆贺百岁生日
2013年3月8日,国家图书馆离退休干部处为吴瀚庆贺百岁生日
2015年9月2日,吴瀚(右一)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2015年9月2日,吴瀚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2015年,吴瀚与天安门战士合影
2016年10月13日,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向吴瀚颁发“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章
2016年10月13日,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向吴瀚颁发“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章
2019年9月24日,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向吴瀚颁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2021年6月22日,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樱向吴瀚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