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见“微”知著︱他提出的“单腔多模”理论,广受国际同行认可

2022-09-07 | 来源 公号“中国科学家”2022-09-06 |

林为干(1919.10-2015.1),微波理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长期致力于微波科学技术研究。在闭合场理论方面,他发表了“一腔多模拟微波滤波器”的观点,奠定了一腔多模的作用,在开放场方面,他提出了“传输线阻抗计算方法”和“三角波导理论”等观点,对静电场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发现了有介质平面上双像的现象,提出了介质球的镜像理论。

作为我国电磁场与微波理论的主要奠基人,林为干从事微波研究是从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时开始的。

1945年,林为干考取了赴美实习。一年实习结束后,他凭借全A成绩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线研究室深造,攻读博士学位。

当时,美国是世界微波技术的研究中心,林为干的导师温纳里在电磁场及微波放大器等方面成就斐然。受导师的影响,林为干慢慢地也开始表现出对微波领域的关注以及对雷达方向的兴趣,逐渐向这一领域靠拢。

1946年,林为干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一次,他在麻省理工学院放射实验室出版的《微波传输电路》一书中看到“用正方形波导来做单腔两模微波滤波器”。不过当时尚无人成功制造出超过单腔两模的滤波器。因此,为了达到滤波的目的,普遍采用多个谐振腔来完成,这一方法不仅增大了滤波器的体积和重量,还增加了成本和难度。

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问题后,林为干提出了大胆的设想:如果能做出多模式耦合电路,就可以使微波滤波器所用的谐振腔的数目减少,从而可使整个滤波器变小变轻,在装有机械调谐的情况下,还可使传动机构简化。

他思考良久,将这一设想告诉了导师。温纳里听后眼睛一亮,鼓励他着手进行研究,并和他一起分析利用几个模的可能性。

林为干(右)与导师温纳里(左)在伯克利大学的合影

有了导师的肯定,林为干鼓足干劲,夜以继日地伏案攻关。他查阅了大量的英、德、法文的文献资料,并充分运用自己的数学才能,反复进行公式推算。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林为干慢慢地拨开了重重“迷雾”,明确了“进攻”的方向。

温纳里对这位聪颖过人的学生的研究进展非常满意。他鼓励林为干进一步以最常见的圆柱形腔来研究这些模的耦合现象,从两个开始,逐步增加……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林为干将研究结果付诸实践,做出了一个单腔五模的滤波器实验模型。

1949年底,林为干如期将博士论文《单腔多模微波滤波器》的初稿交给了导师。在这篇论文里,他研究出单腔多模的积分方程、边界条件和求解方法。其中所阐明的创造性方案,解决了当时国际上无法超越两个简并模的限制,使单腔多模的实际应用成为可能。

温纳里读完论文后大加赞赏,认为这是微波技术研究的重大突破,很快同意林为干进行博士论文答辩。

林文干的博士学位证书

195069日,林为干的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在加州大学举行。答辩委员会高度评价了林为干的博士论文,认为其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其研究的方式和创新都是值得肯定的,并同意授予其博士学位。

同时,林为干根据答辩委员会提出的建议,将论文进行了完善,后寄到美国《应用物理》杂志,并在19518月号的首页上发表。

林为干发表于J.A.P.19518月号首页的博士论文

林为干首次建立的单腔多模的成果,极大地缩小了滤波器的体积,并减轻了重量,对于提高滤波器的性能产生了积极影响,创立了一种新的单腔多波型微波网络理论。该理论意义深远,一经提出便立刻受到同行的追捧,引起了学术界巨大反响,半个多世纪以来被作为该领域的经典理论被频繁引用。

这一理论同时也对现代卫星通信等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美国《微波理论与技术汇刊》19947月号中发表的3位法国学者的文章,认为近代卫星广播通信业所用的多模技术是由林为干及拉贡(Ragan)提出来的,其发展的基础是根据林为干及库恩(Cohn)的工作成果。此项工作至今仍在发展,但直到21世纪初,林为干所构建的理论依然站在学术的最前端。

归国后的林为干,同样做出了诸多让世界学术界瞩目的成就。1963年,林为干和助手钟祥礼结合国际上对传输线的特性阻抗的两种计算方法,发表了传输线特性阻抗的一个新计算方法的学术论文。他们在计算过程另辟蹊径,不采用变分法中常用的方法处理,而是利用函数变换法,大大简化了计算方法。这一方法后来被国际同行称作钟方法,是同类计算方法中最准确且计算最简便的。

1995年,退休多年的林为干的学术论文《一个介质球的静电镜像群》在美国《静电学》学报上发表,一举攻破困扰电磁学界百年的难题。其实,林为干早在1951年就开始涉及该研究。他不相信难题永远是难题,因此一直未放弃对这个难题的探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44年后,他成功找到了解决这个百年难题的钥匙。

这一成果的公布,让国际微波学界欢呼不已。林为干也因为在微波理论研究领域的巨大成就,被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授予名誉文科科学博士学位,这是该学院第一次将这一荣誉授予中国科学家。用林为干自己的话说,1950年的博士学位,是靠自己奋斗取得的。而50多年后的博士学位,是别人送来的荣誉。

对于林为干来说,科研融入了他的血液之中,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如今斯人已逝,但镌刻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林为干雕像上面的“做一辈子研究生”的誓言,已经化作精神力量,指引着无数学子在科研道路上砥砺前行。

1978年,林为干在实验室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资料:田永秀,王安平.做一辈子研究生:林为干传[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相关新闻

  • 132022.10

    击败NASA夺冠的清华学霸姜宇,28岁时就解决过行星探测难题

    姜宇(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2012级硕、2014级博,2014-2016博后)这两天,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极端轨道力学与应用科技创新团队“80后”负责人姜宇火了。他是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首位仅用1年9个月就取得博士学位的“学霸”,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7篇。2019年国际空间轨道设计大赛中,姜宇所在团队以较大优势击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欧洲航天局等对手,荣获冠军。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卫星测控领域,姜宇早已“...

  • 042022.10

    黄士增:俄语教学六十载回忆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上中学时对俄罗斯文学感兴趣,读了一些俄罗斯名著,心想什么时候能读俄文原著该多好啊! 正逢其时,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面向社会开办俄语广播学校,我极其兴奋地报名入学了。每天清晨六点打开收音机收听俄语课。十分幸运,我有机会直接去广播电台教学现场上课,面对苏联老师上课对我激励和推动很大。我坚持三年俄语学习,完成了广播学校的学业,并获得结业证书。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时,出于对俄罗斯语言文学的兴趣...

  • 242022.11

    俞度立 | 凝听大地之声

    约两千年前,东汉张衡创制候风地动仪,世人从此有了监测地震的仪器。百余年前,英国人兰姆获得点力作用下半序空间的波场解,致使地震学从力学体系中剥离出来,独成学科。时间又过30余年,有关空腔震源模型的地震波研究为近现代地震勘探奠定了理论基础。到了2018年,高铁列车飞驰中形成的振动,在科学家的研究下,从噪声变为一种新型、绿色震源,并成就了一门新学科——高铁地震学。大科学研究造就大科学家。作为相关学术概念和...

  • 082022.11

    清华磁共振轶事:2022中秋磁共振三代忆春秋

    磁共振实验室是一个既拥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又拥有温暖的社交氛围的大家庭。几十年来,实验室人来人往,有人常驻,有人短暂停留,有人飞向更广阔的天空,每个人都为这个实验室做出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贡献,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记忆。聚焦到某一时刻,2022年的教师节,也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大家欢聚到一起,一起聊聊自己在实验室的独家记忆。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112022.11

    周光召: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中国物理学会恢复国际组织中的合法席位

    周光召,理论物理和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他在高能物理和核武器理论等方面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为我国“两弹”的研制工作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共有12个院士头衔,包括第三世界科学院、美国科学院、欧洲科学院等,国际科学界对他的科研成果和科技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中国理论物理...

  • 262022.10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记理论物理学家欧阳钟灿院士

    欧阳钟灿,1946年生于福建泉州。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8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1984年获清华大学光学专业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院长、中科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主要研究液晶、生物膜理论、DNA生物大分子弹性性质及蛋白质折叠,研究成果在理论方程构造以及物理、化...

  • 122016.12

    中投祁斌谈国际形势、海外并购与经济转型

    此文为中投公司副总经理祁斌先生,在财新—云锋海外投资论坛上的演讲,演讲主题是“国际金融形势与海外投资战略”。

  • 262022.10

    杨元辰:从清华到IMF,清华五道口助我走上国际舞台

    杨元辰,清华大学外文系学士,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2014级金融硕士、2016级金融学博士,目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担任经济学家。

  • 052022.07

    清华大学主办第十届世界和平论坛

    7月3日上午,由清华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协办的第十届世界和平论坛在北京开幕。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维护国际战略稳定:共同、综合、合作”。在为期两天的论坛期间,多国前政要、驻华使节、智库负责人将重点讨论如何推动当下被中断的全球化继续向前发展。论坛将集思广益,对国际局势展开讨论、研判并提出相关建议。第十届世界和平论坛开幕式现场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法国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