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施滉:清华光荣的好儿子

2022-09-28 | 郑凯利 何妍娇 杨柳 | 来源 《新华日报》2022年09月27日 |

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大厅北壁上,嵌着一面白底金字的大理石纪念碑,碑上刻有这样的诗句:

他是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

他是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

他为解放事业贡献了生命,

施滉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他就是被誉为清华光荣好儿子的雨花英烈施滉!

施滉,白族,云南省洱源县人,1900年出生。17岁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24岁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东方史。27岁加入美国共产党,开始从事领导并参与一系列革命活动。30岁不畏艰险,回到祖国大地,坚持革命斗争。34岁在南京壮烈牺牲。

孜孜求知,自强奋进

施滉出生在1900年,这一年发生了八国联军侵华事件,无能的清政府之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使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施滉就生长在这样的贫困家庭。他上过军校,升学碰见过不公平,这些经历让他对国家前途、大众的命运十分关心。

1916年,施滉以云南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学校。求学期间,正值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之际,各种新思想竞相争鸣。在新思潮的影响下,他开始关注中国的社会问题,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这些书刊,让他不断地思考社会新问题。1919年,北京城内爆发了划时代的五四运动。施滉和同学们一起进城演讲,后被军警逮捕。现实的斗争使他认识到民族的危机、社会的黑暗。1920年,施滉和冀朝鼎等同学决心唯救国真理是从,真理所在,即趋附之,组织成立唯真学会,施滉被推为会长。宗旨是:本互助和奋斗的精神,改良社会,以求人类底真幸福。”

“唯真学会”其实还不是一个自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组织,但展现了施滉等人向往真理、追求真理的理想和勇气,展现了施滉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担当意识。在报国热忱的初心推动下,他不断上下求索。

心系中华,上下求索

1923年,施滉与同学在唯真学会内部成立了名叫超桃的秘密核心组织,超桃意为超过旧时代的桃园结义,它的宗旨是政治救国,施滉被推为领袖,挑起了率领大家努力救国探索的担子。在诸项政治救国的实践中,施滉在清华度过了七年学习时光。

1924年夏天,在他即将赴美留学时,他在思考到美国自己应该学些什么?祖国怎样才能富强?他渴望得到革命前辈的指点。施滉和同学经过酝酿后决定,到广州谒见孙中山,求教将来如何做事,以为求学的方针。孙中山热情接待了他们,鼓励他们向苏俄学习,说我们应当为多数人谋幸福……简单说来,就是替最下级的人民谋幸福。在广州,他们还得到李大钊的亲切教导和关怀,更加坚定了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信念。

对施滉而言,孙中山先生的教诲让他把留学与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李大钊同志的出现,使施滉他们开始接触到共产主义,从此救中国道路又多了一种选择,哪一种能够真正救亡图存,就成为他日后的选择。19247月,施滉进入斯坦福大学学习东方史。1925年秋天,超桃全体成员到了美国。这年冬天,“超桃成员参加了中国留学生在芝加哥举行的大会,经过激烈争论,大家认为中国未来还是要走共产主义的道路。可以看出,施滉他们作为高级知识分子,选择共产主义不是盲目的而是经过理性思考的。共产党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站在一起,而且敢于斗争,革命彻底。在真理的指引下,施滉坚持战斗在充满凶险的一线,直至壮烈牺牲。

坚持革命,英勇就义

19273月,北伐战争虽然还在进行,但蒋介石已经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准备绞杀革命,这正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前夕。在美国的一些国民党右派在华侨中公开进行分裂革命的活动,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动摇了,纷纷退出革命。在这个敏感的时候,他说:越是在党处在困难危急的时候,越要加入党,为党分忧,为共产主义理想贡献一切!这是施滉面对严峻形势作出的选择。入党后,他担任美国共产党中国局第一任书记,在侨胞和中国留学生中开展革命活动。

19287月施滉获得硕士学位,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又面临着选择,一是继续留美深造,过上安定的生活;另一种是回国参加革命,存亡未卜。1930年,正当国内革命斗争异常严峻之时,施滉毅然选择回到阔别六年的祖国,在中共中央机关、香港海员工会等处工作。1933年被派往河北,先后担任中共河北省委委员兼宣传部长、省委书记。

施滉与父亲在北平有一次相见,他的父亲说:“你还是返乡任职吧。”施滉答曰:“我回家乡工作,只对二老有好处,我在外面工作,将对全国人民有用。”最早告诉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理的父亲,依从了儿子。这个时候的施滉,他的心中有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小家,更是天下苍生。1933年冬,因叛徒出卖施滉在北平被捕,随即被押解到南京。在狱中,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痛斥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坚信革命必胜,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1934年初,施滉被杀害于南京。

施滉短暂的一生,从滇西乡下白族少年逐步成长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先进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用一生实践了“真理所在,即趋附之”的誓言。他用生命塑造了一个共产党员崇高的革命气节、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施滉已经就义多年,但是施滉为之献身的伟大事业永放光芒。


相关新闻

  • 062018.09

    施滉:“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

    “他是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他是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他为解放事业贡献了生命,施滉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这是清华大学图书馆门厅墙壁上烈士纪念碑的一段铭文,....

  • 182010.10

    《清华大学第一个共产党员——施滉》

    作品编号:32作者姓名:王世刚 工作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 设计说明: 作品表现的是清华大学第一个共产党员——施滉。

  • 102011.01
  • 172022.05

    东北抗联中的清华三杰

    在20世纪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坚持十四年浴血奋战的“东北抗日联军”中涌现出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等一大批民族英雄,而另有三位清华人也留下了光荣的名字,他们是:冯仲云、张甲洲、于天放。

  • 262009.05
  • 282022.10

    清华园的铁路记忆

    清华在第一个百年历史上,曾与一条铁路线和一座火车站结下不解之缘,那就是著名的京张铁路和清华园车站。今天,当我们走在贯穿清华校园的南北主干道“学堂路”上,是否意识到,此时你的步履就踏着曾经列车轰鸣而过的京张线;詹天佑率领筑路英雄克千难、破万险的历史,仿佛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詹天佑与京张线的纪念邮票1909年10月2日,京张铁路通车典礼在南口举行,宣告了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条干线铁路完工。之后,...

  • 272022.10

    奚树祥:两岸清华情

    我一度在台北工作。台北有一个历时很久的小型清华联谊会,成员都是西南联大的清华校友,大家每月聚会,几十年来从未中断。那时两岸交流很少,突然发现一个北京校友,大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盛情邀请我参加,后来我把高我两届,因服侍双亲而定居台北的戴吾明学长也介绍进来,使联谊会变成真正两岸校友交流的纽带。

  • 082022.11

    刘跃进:记忆中的水木清华

    从姜老的书房出来,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落日的余晖映红了西边的天空。时惟早春,寒意未尽,而我内心却温暖如春。西溪旧地,道古桥边,谈话间,一个甲子的风云,好像在指缝间倏忽滑去,留下来的是对水木清华不舍的记忆。

  • 162022.12

    黄克智:清华园里的“三严”大先生

    他是清华园乃至力学界闻名遐迩的严谨先生。因为严谨,他博学多才;因为严谨,他硕果累累。他的严谨不仅成就了一生的业绩,也影响了他的学生,影响了清华大学,影响了力学界,影响了一代人。他是黄克智。2022年12月6日,黄克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家中逝世,享年95岁。黄克智黄克智(1927—2022),固体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1927年7月21...

  • 292022.06

    新清华的一代人

    我想谈谈一位已不在人世的清华老师王震寰。近三十年过去了,今天,还有多少人知道他,记得他呢?也许,以他的性情,也不需要为人所念。我惟有悄悄在心中回忆那些过去的图景,虽然这回忆也“笑渐不闻声渐悄”了。王震寰老师1987年的初春,因病休学的我,有幸于每周末下午,随母亲去清华大学主楼后厅那有着圆形大穹顶的阶梯教室,听清华大学音乐教研室组织的教工音乐欣赏课。惊鸿一瞥,从此这些旋律深刻影响了我一生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