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4日11时,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的章淹校友走完了她的百年人生路。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天气预报员,她一生的愿望便是化暴雨为甘霖,化水患为水利,化无常为有常,造福人类。
今天,我们讲述章淹的故事,谨以此文缅怀这位杰出的女性。
章淹,女,1925年生,浙江上虞(原绍兴县)人,著名气象学家。1942年进入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就读气象学专业,1947年从清华大学气象系毕业。曾任北京气象学院研究生部教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协常委、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兼天气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兼水文气象学委员会第一、二届主任、北京气象学会十三至十五届理事长、北京减灾协会第一届副会长、长江三峡防洪专家、国际动力气象学会中尺度(精细)气象学委员、世界银行援建水库安全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八、九、十届人大代表等;为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天气预报员。
章淹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私塾教师。父母是五四运动时期积极分子,父亲章廷谦是鲁迅好友,1924年曾同鲁迅等创办《语丝》周刊,并以“川岛”为笔名,成为《语丝》的主要撰稿人。
1925年1月26日,章家小囡呱呱坠地,父亲章廷谦欣喜地写下《一个小动物的出生》:“枝头开着黄花,说这名儿叫迎春,人们放鞭炮,说他们是在迎神,东方露着白光说,据说这是日出,就在这个时节,这个小动物诞生了。”这篇刊登在《语丝》上的文章,一直被章淹爱惜地收藏着。
章廷谦曾任北大校长办公室秘书,抗战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奉教育部命南迁长沙,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章廷谦随校南下,妻子和孩子暂时留在北平,待安顿下来之后再举家南下团聚。长沙临大开学不久,南京沦陷,武汉震动,战火即将蔓延至长沙,学校已不能维持正常办学,只能再度迁移。长沙临大迁往云南后,更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章淹的母亲带着四个年幼的孩子辗转从天津、香港多地后,到达越南海防,与章廷谦汇合,再经河内转滇越铁路到昆明。
章淹(后排中)与家人
章淹在昆明南菁中学读完了初三和高中,本想在大学报考时选择文学专业,而一本《居里夫人传》改变了父母和她的想法。于是,抱着科学救国的决心,章淹于1942年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而当年考入联大物理系的女生仅有两人,章淹便是其中之一。这一年,她才17岁。
昆明自1939年起便开始遭到日机轰炸,跑警报成为了人们的“家常便饭”,一跑警报就没法上课,师生们不堪其扰。雾天与雨天成为了学习的最佳保护伞,飞机难以测定目标,轰炸会暂时停止,章淹因此对天气预报产生了兴趣。恰逢当时学校决定选出几名学生专门学习气象专业,章淹主动报名转入了气象系学习,成为了联大气象系的第一位女生。从此,她与她一生热爱与追求的气象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章淹接受西南联大博物馆口述采访
气象系人虽不多,却群星璀璨。单就必修课来说,气象学为李宪之讲授,教材取自德国书籍及当时美国最新版的《普通气象学》;天气预报先后由李宪之、刘好治讲授;理论气象先后由李宪之、赵九章讲授,先参考德国教材,后由赵九章自编讲义,这也是这是我国第一本《理论<动力>气象》教材。
西南联大的教学管理非常严格,章淹却在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系里希望她毕业后留下任助教,继续在气象学领域深造。章淹也觉得自己在学校的学习还远远不够,计划在毕业后留校任职,希望在授课之余有机会接触到更多资料,积累更多知识。
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也结束其办学使命,组成联大的北大、清华、南开决定北返复校。1946年5月4日,学校宣布胜利结束办学,三校师生复员北返,学生根据各自专业转入各校。章淹随校回到清华,于1947年从气象系毕业。
正当她计划留校任教时,突然接到分配通知,要求她尽快到华北气象局就职。1949年北平解放,华北观象台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航空处通信科接收。章淹成为了一名新中国气象预报员。
1949年,24岁的章淹接到开国大典天气预报的任务。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容不得半点差池。气象预报需要准确的云与雾预测,以保证阅兵当天飞机可以顺利飞行。章淹回忆,她与同事们各处翻找,想要找到北京周边范围的预测资料,可“好多有用的资料在日本人走的时候全都烧毁了,只剩一个破大木箱子里头有一些破碎的图”。最后,他们靠着加强与空军气象台方面联络,更新气象信息,同时在清华气象系搜集资料,科学分析数据,计算降雨概率,加班加点深夜工作成了家常便饭。
9月30日,在确保万无一失后,章淹作为值班预报员,在第二天的预报天气图上郑重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章淹后来出色完成了近十次国庆阅兵的气象保障服务,更是在随后几十年中,见证与参加了新中国科学发展的崛起。她以认真、严谨的态度,投入到暴雨、水文的研究中,她的一生获奖无数,研究成果丰富。
章淹长期从事暴雨理论与应用开发的教学与科研,主要致力于数量化、精细化降水机理和预报的研究与实践,是新中国水文气象交叉学科的创建与开拓者之一。对暴雨、中国梅雨及其与我国洪旱灾害和南水北调等的关系进行了系列研究,在世界性难题暴雨预报领域,水文气象学和减灾方面都做出突出贡献。
章淹(左)与先生朱上庆
章淹的先生朱上庆也是西南联大地质系的毕业生,夫妻二人一位研究气象,一位研究地质。这样的工作让他们与家人聚少离多。在暴雨研究的十几年时间里,因为经常要深入一线研究暴雨和洪水,章淹总是哪里有暴雨就驻扎在哪里,一刻不停地追随暴雨的脚步,一次又一次地走进一个又一个灾区一线。
章淹的儿子朱禾回忆:“(我)总感觉到我妈老是在出差,要么在要出差的路上。基本上在家呆一个礼拜,下礼拜就又该走了。那会儿就在湖南、江西、三峡那边来回地跑,不停地忙。”全国各地不停的奔波伤害了章淹的身体,她患上了胰腺炎、胆囊炎和肝病等多种病症,只要发作就疼痛难止,但她从未主动放弃一次下基层台站的邀请。
就在国际上普遍认为,暴雨中期预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情况下,章淹没有退缩,她不仅打开了我国中期暴雨预报的大门,还将中国暴雨预报的准确率,由当初的10%提升到了60%到70%。
为提高暴雨预报精度和降水胚体是否会发展为强烈降水等问题,20世纪60年代初,章淹等开创我国降水精细气象学研究。为解决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水旱频发”的严峻问题,她又与一些水文工作者,从水文气象交叉学科角度,合力加强相关学科优势互补,提出和开创了多种新概念、新方法。而在长期进行中国暴雨、梅雨的科研与教学中,章淹将理论结合实际,开阵了系列研究。在1991年江淮大水,梅雨和临近预报中均发挥了较好作用。
章淹教授始终坚持参加一线研究实践与教学,重视集体力量的提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成就的科技人员和研究生,为推进暴雨学科理论及应用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曾先后被国家教委与国家科委联合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气象系统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家气象局先进工作者、北京优秀共产党员、先进教师、北京市劳动模范,三次评为北京市科协最佳理事长等。章淹有14项成果分别获国家、部委及省科技奖、独(或合)著有《长江三峡致洪暴雨中期预报》《中尺度暴雨分析预报》和《暴雨预报》等专著3本,编著论文集9册,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余篇,1991年评为国家有特殊贡献的科教工作者。
即便到了晚年,章淹也始终关心着她所钟爱的气象事业。她的孩子回忆:“母亲晚年身体一直健康,头脑清晰,精神矍铄。一直到去年冬天,还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时常与我们讨论教学与气象研究的情况,询问关于气象研究的最新进展。”
就在这个春节正月初三(2月12日),章淹度过了自己99岁的生日,步入100虚岁。2024年3月4日11时,章淹在北京逝世,告别了她挚爱的家人朋友,告别了她耕耘一生的气象事业,享年100岁。
章淹先生是西南联大的优秀学子,她一生都怀抱着浓烈的爱国情怀。为支持抗日防空事业,毅然从联大物理系转而学习气象学。作为新中国水文气象交叉学科的创建与开拓者之一,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雨中人”。靠着永不言败的精神,她与气象同仁们从无到有,闯出一条中国自己的气象观测之路,她在世界性难题暴雨预报领域,水文气象学和减灾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这正是西南联大精神的最好体现。
此外,章淹先生一直积极支持和关注西南联大传承弘扬工作的发展,她的口述采访,如今已成为的珍贵口述文献,在西南联大博物馆永久展出,影响启迪了无数到此观瞻学习的各界观众。
百年人生,她以“刚毅坚卓”的精神,书写了一生爱国报国的绚丽华章,她以减轻自然灾害、为民谋利为己任,在国家的气象事业中贡献了巾帼力量。
“雨生于天,落于地,虽经百年,中间便是人生。”章淹的家人如是说。
她始终以平静与通达去影响周边的人,以洗尽铅华的智慧和乐观的态度,鼓励子女和孙辈渡过每一次人生的坎坷。以她对生命的悲悯与担当,驱动着她对事业的追求,一次又一次勇敢地站在天地之间,让生命在无情自然面前多一点从容。她以认真与慈爱,在风雨中播种桃李数十载,将鲜花与硕果留在我们身边。
感谢章淹先生子女朱太先生、朱红女士、朱禾先生提供图片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