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第一个进清华的东北考生叫潘钟文

2016-11-08 | 王岩頔 | 来源 《辽宁日报》2016年10月18日 |

潘钟文(资料图)

考入清华大学是众多学子的荣耀,鲜为人知的是,在100年前,来自兴城市的潘钟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不经意间成为东北地区考入清华的第一人。

潘钟文的经历十分曲折,在考入清华之前,潘钟文就读于南开学校,在那里结识了周恩来;在清华读书期间,他和闻一多、罗隆基等人带领清华的同学参加了“五四”运动。而最让潘钟文自豪的一件事,是曾秘密地保护了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使他们安全前往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近日,记者在葫芦岛采访了潘钟文的儿子潘幼文,听他讲述父亲潘钟文的故事。

由张伯苓推荐被清华拒绝后考试名列前茅被破格录取

潘钟文的儿子潘幼文现在侨居日本,今年3月曾来到葫芦岛寻根。葫芦岛市政协文史委办公室副主任张恺新陪同潘幼文参加了纪念潘钟文的活动,潘幼文向张恺新讲述了潘钟文跌宕起伏的一生。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正月二十七日,潘钟文出生在宁远州城(今辽宁省兴城市)潘家胡同的一幢老宅子里。潘钟文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三,因自幼读书优秀,人称“潘三先生”。而潘钟文的父亲潘震轩曾在宁远州城守衙门当差,并加入了汉军正黄旗,所以潘钟文是旗人。

据潘幼文介绍,他的父亲自幼便得到良好的教育。1908年考入了宁远州集宁小学堂。1912年又考入位于天津的直隶高等工业专门学校中学班。1914年,该校并入天津南开学校。

在南开学校学习期间,潘钟文结识了周恩来。潘钟文在乙三班,周恩来在丁二班。潘钟文是学校《励学》杂志的总编辑,周恩来是《校风》报的总经理,他们都是积极上进的好学生。潘幼文说:“当时我二伯潘庆文也要报考南开学校,但他们都是外省人,在天津举目无亲,便找关系较好的周恩来和另一个同学替二伯做担保人。”

张恺新告诉记者,在《周恩来早期文集》里,收录了周恩来写于1916年5月29日的一篇校内新闻报道稿,是表扬潘钟文的。文中写道:“校中举行宿舍考查,已于上星期三修身班由校长将清洁各号,公布全校。并奖以字书奖品,藉资鼓励。兹记其被选录之名如下……西斋六号童启颜、陈钢、潘钟文”。

1916年,潘钟文从南开学校毕业后,准备报考北京的清华学校。张恺新告诉记者:“对东北地区的学生来说,当时考入清华要比今天难得多,因为当时的清华学校根本不收东北籍学生。”张恺新解释说,清华学校是用美国退回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学校。《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赔给各国的“庚子赔款”由各省摊派赔付,因东北是清朝的发祥地,免摊赔款。正因如此,清华学校虽在全国招生,但一直不招收东北三省的学生,更不要说身为旗人的潘钟文了。

当时的南开校长张伯苓曾亲自给清华学校写信推荐潘钟文,清华学校则表示,如果潘钟文想要进入清华读书,必须要参加考试,成绩还需名列前茅。结果,潘钟文不负众望,成绩特别优秀,被清华学校破格录取,而且还直接升入高等班二年级,成为清华有史以来首次录取的东北籍学生。

张恺新告诉记者,在清华读书期间,潘钟文成绩仍然十分优异。1919年夏天,从清华毕业后,潘钟文赴美国留学深造,成为东北地区历史上第一个清华官费留美学生。在美国留学期间,潘钟文先后入读宾夕法尼亚大学、密歇根州矿业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并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后来担任美国总统的胡佛就是潘钟文在密歇根矿业学院留学时的老师。1928年胡佛当选总统后,正在北宁铁路局任职的潘钟文致电表示祝贺,还收到了胡佛的感谢回电。

秘助周恩来夫妇虎口脱险

在潘幼文的讲述中,记者发现,从美国学成归国之后,潘钟文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辽宁工作。

1923年,潘钟文从美国归来,适逢东北大学创办,正广纳人才,潘钟文成为东北大学采矿系教授。1925年,潘钟文出任东北三省交涉总署交际处处长,参与办理东北地区和日本、苏联、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外交事宜。

一年之后,潘钟文开始在京奉铁路局(1928年改称北宁铁路局)任职,在给铁路局长常荫槐当秘书期间,潘钟文做了件一生中最为有意义的事。

张恺新告诉记者,1928年5月,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在上海搭乘日本轮船赶往大连,准备取道东北去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在大连一靠岸,他们就遭到了日本警察的盘查,并被带到水上警察厅,周恩来以古玩商的身份机智地骗过了日本警察,周旋了两个多小时后才恢复了自由。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其实周恩来此行并没有摆脱险境,奉系军阀特务已经盯上了他们。

对此,同行的邓颖超也有察觉,并在1985年撰写的《一次遇险与脱险的经过》中回忆:周恩来由大连登上火车准备去长春,先到在吉林的伯父周贻赓家,上车后就发现有人跟踪他们,直到他们下车。

张恺新说:“可是,邓颖超和周恩来都不知道,为什么这一路上有人跟踪、盯梢,这些人却始终没有抓捕和下黑手呢?”

潘幼文告诉张恺新,父亲潘钟文生前曾讲过这件事的内情。

当时,潘钟文突然接到了奉天火车站打来的电话,报告说列车上发现了周恩来,请示抓不抓。潘钟文十分机智,赶紧说:“你拿着电话别放下,我马上去请示局长。”接着他立即向常荫槐报告了情况。

当时潘钟文知道以自己的秘书身份和常荫槐的交情,一定能说服常荫槐不抓周恩来,于是建议常荫槐:“我知道这个人,周恩来是我在天津南开学校时的同学,这个人,将来会有大的作为,我们不但不能抓,还要暗中保护,送出路界!”常荫槐见潘钟文这么说,也就顺水做个人情:“好,那就这么办吧。”

潘钟文便赶忙回到办公室,对电话那边传达常荫槐局长的“指示”:“不抓,你们暗中保护,送出路界!”就这样,潘钟文凭借从常荫槐那里讨来的“令箭”,帮助周恩来成功脱险,这样也就解释了邓颖超在文章中的疑惑,为什么一路上有人跟踪、盯梢,却没有任何危险。

“九一八”事变后,潘钟文来到天津,一直在天津居住。尽管生活艰难,但他不肯为日本人做事,保持了民族气节。1957年,潘钟文被选为天津市政协委员。1974年4月14日,潘钟文在天津逝世,享年78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