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赵元任次女赵新那:当年为西南联大师生献花

2015-10-22 | 申宁 程玺 陈陆淼 | 来源 人民网 2015年8月24日 |

1938年4月28日,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最后一路步行团近300人抵达昆明时,四个前来欢迎的小女孩为他们送上了一个大大的花篮。其中一个小女孩就是当时只有15岁、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的次女赵新那。

8月21日,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首都大学生采访团“重走西南联大之路”,来到中南大学,登门拜访了这位92岁高龄的老人。

虽然赵新那老人并未在西南联大就读,但她的一生与西南联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的父亲赵元任先生,是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现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音乐家。赵新那的爱人黄培云,是西南联大首届毕业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粉末冶金学科的奠基人。

为西南联大师生献花的小女孩得知我们采访团是“重走西南联大之路”,赵新那老人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我那时候虽还是个学生,但由于日本侵华,记忆很深刻。” 1938年,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昆明时分三路迁移:一路是经广州到香港,乘船到海防,经过滇越铁路到昆明;一路是从长沙经桂林、柳州、南宁到镇南关,到越南河内,经滇越铁路赴昆明;另一路就是后来被称为“湘滇黔旅行团”的步行团。 4月28日,为了迎接西南联大师生到达昆明,先期赶到昆明的赵元任率领同人在路边等候,赵新那的母亲杨步伟和几位学者的夫人则亲自编网篮,就地采来野花,做了一只庆祝迁移胜利的大花篮。“西南联大步行团进入昆明那天,刚好也庆祝清华大学校庆,我们在云南大学迎接他们,我和姐姐就是去献花篮的小女孩。”那一刻,西南联大师生的刚毅坚卓在少女的心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此后不久,赵新那就随父母一起远赴美国。若干年后,当她再次回到祖国后,又随丈夫一起定居长沙,而这里,正是西南联大的起点。

赵新那不仅和西南联大有过亲密接触,和清华大学的渊源更是久远。1925年,跟随父亲回国的赵新那才刚学会走路,当时赵元任先生在清华大学执教,她也成了清华幼稚园首批学生,在那里度过了四年快乐的时光。几年前,清华大学校庆期间,赵新那还跟随爱人黄培云院士回到了清华园,黄院士的红色胸花上写着1938届,她则十分风趣地戴上了写有“1928届”的胸花。当得知采访团成员中有两位是清华大学的学生时,老人甚至有些调皮地说:“我是你们的同学哦,是1928届校友!”

“最听话的女儿有三件事没听家里的”

“我从小就很听话,父亲母亲都觉得我是家里头最听话的,但是有几件事情没听他们的。第一个,找老伴是自己决定,俩人是私底下互相见面的。”赵新那与丈夫黄培云在美国相识,1945年成婚。提起丈夫,老人的语调轻快了许多:“他是清华的学生,我爸爸是清华的老师,清华师生经常会组织一些校友活动。特别是二战时候交通中断,当时滞留美国的很多留学生和教授都去我们家做客,他也来了,就这样认识的。”其实,大洋彼岸并不是二人的初见地,缘分还要追溯到数年前。1938年,在赵新那献花的西南联大步行团的队伍中,黄培云就是其中第五小分队的队长。谁能想到,数年之后,两人有缘在异国相逢,结发白首。

1945年,赵新那于美国大学毕业,待一年的工作合同期满,1946年便与黄培云一道回到祖国。当被问及回国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时,她的回答出人意料的简单。“我当初根本不想去!我爸爸这一辈子都没跟我发过脾气,就是1938年的那一次,因为我不肯去(美国)。我说在国难期间,我们在国内应该做点事情,不肯去。”但在当时,赵元任先生已经答应了去夏威夷教书,赵新那拗不过父亲,上火车后还大哭了一场。“我到了夏威夷那一年,不跟日本人讲话。”异国求学,苦等八年,只是没想到,1946年父女这一别,27年后才见面。回想那段时光,老人的语气里带着些许委屈,更多的是骄傲:“我心里从来没有想着不回来,而且我也成年了,22岁了,一旦有机会就会回来。”老人还一直在感慨,要是日本侵略军早一个月投降,自己1945年一毕业就回国了,也就不用给外国人打一年的工。

出生在美国的赵新那带着美国籍回国。有一天在大会上,她当众宣布要放弃美国籍,“我要当中国人!”“一个结婚,一个回国,一个国籍,最听话的女儿这三件事没听他们的。”老人笑的有些腼腆。

家国情怀历久弥坚

赵新那1923年出生于美国,赵元任先生1925年回清华大学任教,两岁的小新那一同回国。当时她并不会说中文,只会说法语,与家中保姆的交流都要倚靠赵先生做翻译。如今92岁高龄的她,声音洪亮,条理清楚,话语里都是浓浓的中国情,中国味,这其中又是如何转变的呢?“你不晓得我们小时候在上海,那受气不少,小孩子去公园爱玩打秋千,就打个秋千吧,管理员还把我们赶下来,外国孩子要打秋千,我们就得让,我和我的同学们就在骂他,说把外国人都当成你的祖宗了。”

抗战爆发后,赵新那随父母来到长沙,由于年龄不够录取标准,赵新那只能就读于福湘女中,一所教会学校。“有一次上家政课,就听见玻璃一直在那里震,我经历过,知道那是飞机轰炸,可其他人还都不知道。在那次轰炸中,我一个同学的家人全部遇难了。”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的侵略就在国人心里就埋下了一颗种子,连番的炮火轰炸,流血伤亡,断壁残垣满目疮痍的景象大大刺激了这个种子的萌发,年轻的赵新那也不例外,总想着为国家做一些事。“教会学校就希望我们别管外面的事。但年轻人,国难当头,哪能坐视不理。不管学校里怎么说,我们还是织手套啊,慰问啊,做这些力所能及的。”

“人家还问我,说我这小儿子,怎么不把他搞到国外去,其实他也挺喜欢呆在国内的。可以去国外转一圈,但要在国内安身,为中国人做事。父母、姐妹、儿子他们有他们的选择,我有我的选择。我回国去美国领事馆签字的时候,工作人员只跟我讲美国多好多好,中国那时候条件很差,很困难,但我没管,就是要回去。等了八年了,现在我可以自己做主了,那还能不回去?”

眼前这位亲切的老人,朝花夕拾,娓娓道来,时而莞尔,时而动情,淡淡述说着往昔,宛如一幅多彩的画。一个小时的采访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为了不打扰老人的休息,我们起身告辞,没想到老人却颤巍巍地站了起来,大家连忙劝阻,她坚持道:“这是我们家的传统,只要有客人到来,一定要送客至门口。”同样的坚持,在进门时老人一定要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在厚厚的笔记本上签名,“这是我家的规矩,”她的儿子解释道。


相关新闻

  • 232018.11

    81年前,你离开已经被日军占领的北平,走进历史深处

    过去两个月,我正埋头写作一本关于西南联大湘黔滇旅行团的书。看完徐蓓的纪录片新作《西南联大》后,最先吸引我的是里面的音乐。我把未央歌(黄舒骏版本的,他更....

  • 302023.03

    向大师学智慧——我读赵元任

    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不够聪明,甚至很愚蠢,那怎么办呢?有一个办法,就是向大师学智慧。赵元任先生(1892-1982)是公认的天才和大师,我通过读他的书向他学智慧。最先读的是《语言问题》,那时候我刚从宁波师专中文科毕业,在奉化师范学校任教。大约是1980或者1981年,偶尔在书店里买到一本《语言问题》,当时并不知道作者赵元任是何许人,完全是误打误撞撞上的。但是一读这本书,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是一位什么样的...

  • 212023.12

    还原一位学术大师——赵元任档案整理纪实

    赵元任先生(1892年11月—1982年2月)赵元任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被称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是世界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大师。赵元任的研究跨越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个领域。他的著述量之大,至今都甚少有人能够望其项背。从语音学到语法,从方言学到哲学,从音乐到物理,他都游刃有余,驾轻就熟,给后人留下了大量不朽的杰作。如果有人问我,赵元任一生最大的学术成就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他连接...

  • 172004.04
  • 232022.06

    赵元任的人生影记

    关于外公赵元任的事,外婆杨步伟已经写过一本《杂记赵家》(现在社会上关于外公、外婆的传闻估计大都来源于这本书和外婆写的另一本书《一个女人的自传》以及外公赵元任写的《早年自传》)。我父亲黄培云在他的《口述历史》一书中专门写了一章,叫“杂忆赵家”,回忆了他与我外公相识和交往的趣事,而我与外公呆在一起的日子不多,对他的了解十分有限,无法完整地描述他那多彩的一生。本文中多处对家人及多位令人尊敬的前辈直称...

  • 062017.09

    西南联大师生与旧书

    在物质极为匮乏、物价一再暴涨的抗战时期,西南联大人以求知若渴的执着,乐观豁达地沉湎在书山之中看世界,又走出书斋以自己的实际努力改变现状,最终作出了令后....

  • 092022.09

    现代学术史上的赵元任

    赵元任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他最早运用现代的科学的学术方法,对现代汉语,从多方面展开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开创性的成果,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声望。赵元任以学术为天职,一生淡泊名利,凭借其卓越的语言天赋和不懈的求知热情,成长为一代巨擘。他博学多才,拥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和通达的世界眼光,同时又怀着对中国语言文化的深厚感情,以公认的学术贡献,将中国现代语言学提升到国际一流水平。特别是他酷爱...

  • 232022.05

    赵元任镜头下的现代中国与学术人生

    赵元任先生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和现代音乐学的先驱,被称为汉语言学之父,中国科学社创始人之一。曾任职于清华大学、中央研究院、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知名院校。赵元任曾遍访中华大地考察方言,留下《中国话的文法》《语言问题》《现代吴语的研究》《湖北方言调查报告》等现代语言学、方言学经典著作,也是中西学术文化之津梁人物。商务印书馆最新出版的《好玩儿的大师:赵元任影记之学术篇》一书关注...

  • 092024.10

    青果巷的记忆——走进江苏常州赵元任故居

    “我们常州的房子在城里中间儿的青果巷,是从我曾祖父下来三房一块儿住的一所大房子……我为什么给这房子说得这么详细呐?因为我在这个家住了这么久,过了多少年还常常儿做梦梦见在那长黑过道儿里跑,或是睡得后进第二间屋子里的床上听外头下雨的声音。”这段话是赵元任所著的《赵元任早年自传》中的一段回忆,他饱含深情地回忆早年在常州青果巷的那段弥足珍贵的童年和青少年生活。赵元任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语言学家,被誉为“中...

  • 29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