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华罗庚逸事二三

2015-05-27 |

华罗庚(右二)和杨乐、张广厚、陈景润在一起

华罗庚先生是数学家,也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先驱者之一。这样评价一点儿也不奇怪,很多中国数学界的人物都出自他的栽培——这些人后来不少改行搞了计算机,所以,中国计算机界也和华先生有渊源。

华先生在数学上屡有创见,或许因为他有个特点,想的事情和别人总是不一样。

有一天,他忽然问身边几个人:你们多大岁数了?正好陆汝钤在旁边,他一看华先生瞅他,赶紧回答:“我28岁。”28岁的陆汝钤,已经进了中科院数学所,成了熊庆来先生的高足,风华正茂,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没想到,华先生冲着他比出了两个手指头——“你还有两年时间。”“两……年时间?”陆汝钤不解其意。解释后,他才明白,原来华罗庚有个理念,认为一个数学家,30岁以前一定要出成果,如果30岁没有成绩,以后再努力,也干不出来了!人们印象中科学家都是满头银发,年高德劭的样子,28岁,正常情况下还是谦虚恭敬,满楼是祖师爷的时候,离成名成家的距离还远着呢,却被华先生宣布只剩两年的时间,简直比直接把奥巴马扔到阿富汗打仗还有冲击力。

现在想想华罗庚先生这个标准恐怕不是说说而已。1956年,在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的陈景润发表《塔内问题》,改进了华罗庚先生在《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华先生很快注意到这个数学天才,双方很快建立联系。19579月,由于华罗庚的重视,陈景润被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 陈景润生于1933年,这时也是不到三十岁呢。

华罗庚先生一句话,把28岁的陆先生吓了一跳,快五十年了,历历如在眼前,描述起来栩栩如生。也许就是被这句话吓坏了,争分夺秒,才成就了今天的陆先生。

一句话能有这么大的威力?那要看谁说的了。华先生说的话,让人没法不重视。此外还有一个典故:华老一个字顶一个馒头。

据数学所的老人们回忆,华先生那时候稿费高,一千字足足40块钱。一千字40块,一个字就是四分钱,那年月,可以买一个馒头了。也有人指出,外面的馒头四分钱一个,可是华老不会到外面去买,数学所的白馒头特别大,一个要一毛钱,他得两个半字才能换一个馒头呢。

即便是两个半字换一个馒头,华老的收入,也只有让人“艳羡”的份儿。据老人们回忆,数学所的馒头不但大,而且有名堂,比如菜单里有“翠岗红旗”,就是馒头顶上放一个枣。还有“蝴蝶趴在金山上”,是窝头上放两个枣。那时候华罗庚先生正负责数学所的工作,这些花样馒头,他肯定吃过。

笔者的父亲有个朋友,是数学所很早的研究员,一次要去德国讲课,临走前对笔者的父亲说:“这次出去,能挣点儿钱,我妈妈没有劳保,以后可以用这钱给她看病了。”那种神情,有一份自豪,还有一份不得不谈钱的惭愧。这位研究员如今已是院士,据说,还住在902楼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里,已经住了20年。

如今网络上写玄幻小说的作者稿费也通常是一千字一百块钱以上了——当然今天的物价,馒头肯定不会保持在一毛钱一个,但写文为生的朋友,总可以骄傲一下吧。(萨苏)

转自《中国科学报》201543

相关新闻

  • 132016.07

    华罗庚在西南联大

    1945年,矩阵几何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式诞生。它的创始人,便是在牛圈里成长起来的中国数学家华罗庚。而这一年,刚刚走出牛圈的华罗庚,只有35岁。

  • 032024.12

    以真启美 以美启真——华罗庚与诗词

    在以数学家之笔进行诗词创作时,华罗庚丝毫没有遗忘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他的创作实绩为现当代诗坛,尤其为科学家群体的文学花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082024.10

    华罗庚巧护李寿慈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和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李寿慈既是同乡世交,又是师生关系。1935年秋,李寿慈来到清华园求学时主动寻找华罗庚。在交谈中,华罗庚告诉李寿慈要做到读书不忘救国,要在救亡图存方面多做些工作。当年12月,有许多军警翻过清华校园的墙头,到学生宿舍区去抓捕爱国学生。几个凶神恶煞的便衣,命令在押的学生拿出学生证,他们对照着黑名单,凡名单上有的便当场抓走。由于李寿慈也参与了爱国学生运动,所以他也被列入抓捕...

  • 312021.12

    华罗庚在西南联大

    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爱国心切的华罗庚谢绝好友挽留,从英国剑桥大学毅然回国,1938年到达已搬迁到昆明的西南联大。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候,他在这里度过了近8年的时光。发表20多篇论文,完成两部数学史上的经典专著,在自守函数和矩阵几何研究上开辟新的领域,培养了王湘浩、钟开莱、王宪钟、朱德祥等几十位新中国院士或著名学者,并和闻一多、俞大维结下深厚友谊。一此时的西南联大,原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

  • 292024.02

    华罗庚:用数学为人民服务

    今天的人们不理解,为什么华罗庚会被称作“人民的数学家”?很多年前,他的外国同行也不懂,为什么华罗庚一定要把中国的数学搞上去,而不是把自己的数学搞上去?一个天才数学家为什么非要从理论研究转向应用数学?何为“优选”?大概没有人比数学家华罗庚理解得更透彻。他一生面临一次次重大选择,也在一次次“优选”中定义自己的人生。华老来了,办法就有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有过一阵“华罗庚热”。华罗庚所到之处,总会有...

  • 012011.08
  • 052009.06
  • 132020.11

    华罗庚在清华的三次“破格”

    总结华罗庚在清华这5年,可以说:“华罗庚自学数学最成功的一段倒不是他在家乡的时候。在清华这个时期才是华罗庚自学最主要与最成功的一段。这几年里,他把大学....

  • 132024.09

    华罗庚的对联与诗词

    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非。

  • 112021.05

    华罗庚:用一生推演“爱国公式”

    清明过后,江南依旧细雨霏霏,位于常州市金坛区丹金漕河畔的华罗庚纪念馆幽静又庄重。纪念馆展厅呈圆形,与外部向四面延伸的墙体构成数学直角坐标系状,华罗庚铜像就伫立在“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从原点出发,华罗庚毕生都在被他称作“攀登科学高峰的天梯”——数学领域探奥索隐。华罗庚铜像旁边摆满一束束鲜花。金坛区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葛巍告诉记者,中间的花束是华罗庚子女向父亲敬献的,其他花束则是金坛区文体广电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