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茂(自动化 1979)
台湾学者苏云峰著《清华大学校长人选和继任风波》中说,“由于范源濂的极力推荐,中央决定派梅贻琦为校长。”这样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因范源濂已于1927年12月逝世。现在要问,是谁向教育部推荐了梅贻琦?
1928年10月梅贻琦赴美任清华留美学生监督,到回校就职前已在美国工作了三年。这三年间清华经历了三次校长变动风波,先是罗家伦辞职离校,继将乔万选拒于校门之外,之后又赶走了吴南轩。1931年7月初,教育部派翁文灏暂行代理国立清华大学校务。9月15日翁文灏致电教育部,请假到南京办事,校务交理学院院长叶企孙暂代。10月1日叶企孙致电教育部,请教育部催令翁代校长即日销假视事。10月7日《国立清华大学校刊》载翁文灏呈教育部电,“清华校务已交由叶院长暂代。惟际此时局严重,校务维持更为困难,仍请钧部电催梅校长克日起程莅校,以免贻误。”同日教育部致电叶企孙,“梅校长即将返国,在翁君请假期内仍望负责维持。” 10月14日教育部训令:国民政府任命梅贻琦为国立清华大学校长。12月3日梅贻琦校长到校视事,11时在大礼堂召集全体学生训话。他说:“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清华的经济和环境,很可以实现这两种目的,所以我们要向这方面努力”。还说:“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的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据北大教授张友仁著《周炳琳教授和梅贻琦教授的友谊》中说,“(1931年)7月,南京政府教育部派翁文灏来暂代清华校长。他到校后向南京教育部建议将梅贻琦调回,任清华大学校长。直到这时,清华大学才有师生们爱戴的校长。从此以后,梅贻琦长期在清华大学任校长,把毕业精力献给了北京和新竹两地清华大学的创建与发展,成为清华大学唯一的终身校长。”
张友仁的说法应是可信的。翁文灏在暂行代理国立清华大学校务之前,于1928年10月起任清华大学地学理系主任,1930年任地理学系名誉主任,以他对清华大学情况的熟悉和对梅贻琦了解,向教育部推荐梅贻琦就合情合理了。
梅贻琦逝世后,李书华(1931年任南京政府教育部长)在《悼梅月涵先生》一文中回忆说:“民国20(1931)年下半年,我任教育部长的时候,正值清华久无校长,我急于解决这个问题。当时我再三考虑,认为月涵最为适当。我电征其同意后,于民国20年9月23日提出行政院国务会议通过以月涵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我旋即电促其从速回国。”以当时台湾与大陆的政治关系,文中不提翁文灏的推荐也是正常的。另外,文中说“我电征其同意后”,并不合当时情况。梅贻琦在就职时讲到:“本人能够回到清华,当然是极高兴的愉快的事。可是想到责任之重大,诚恐不能胜任,所以一再请辞,无奈政府不能邀准,而且本人与清华已有十余年的关系,又享受到清华留学的利益,乃是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励去做,但求能够尽自己的心力,为清华谋相当的发展,将来可能无罪于清华足矣。”这里有个一再请辞到最终接受的过程,不是一封电报就“征其同意”了。还想说一下此事件中的三位当事人,受聘者梅贻琦,字月涵(1889-1962),留学美国。推荐者翁文灏,字咏霓(1889-1971),留学法国。决策者李书华(1889-1979),字润章,留学比利时。在1931年,三人都是42岁,正值盛年,又都是中国教育界重要人物,因清华大学校长人选连在一起,各有担当,真可称为是一段佳话。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范源濂。范源濂(1875-1927),字静生,近代教育家。清末任学部主事、员外郎等。1909年8月任游美学务处会办,1911年3月-11月任清华学堂监督。1912年任民国教育部次长、总长。1913年中华书局总编辑部部长。1916年7月北京政府教育总长。1918年1月被任命为清华学校校长(未到任)。1920年8月重任北京政府教育总长,1921年12月辞职。1923年12月任北京师范大学第一任校长。1925年11月任国立京师图书馆委员会委员长,后曾任代理馆长。1926年9月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委员会董事长。1927年12月23日在天津病逝。
2014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