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茂(1979自动化)
据清华新闻网消息,2012年10月20日上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成立大会在清华大学大礼堂隆重举行。新成立的人文学院包括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外文系、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心。首任院长由哲学系教授万俊人担任。
继有文章谈清华人文学科历史,“清华的大学部于1925年开始招收新生,1926年分设国文、西洋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学系等系,1928年组成文学院。”此处除文学院的设立外,大体无误。应该指出,1928年清华学校改办为国立清华大学时尚未设立学院。认为1928年设立文学院的观点应来自罗家伦的就职演说辞《学术独立与新清华》,演说辞说:“我动身以前(指1928年9月罗家伦从南方去北平),便和大学院院长蔡先生商量好如何调整和组织清华的院系。我们决定先成立文、理、法三个学院。”需要说明,《学术独立与新清华》是罗家伦离开清华多年后以就职演说的名义重写一篇散文,因为文中涉及的不少事实在罗家伦就职时还未发生,其中就包括成立文、理、法学院的设立。(参见《关于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的就职演说》/alumni/infoSingleArticle.do?articleId=10052346&columnId=10007841
清华于建校之初由外务部和学部共管。民国成立后,有一段时间由外交部单独管辖,1928年8月外交部和大学院达成一致意见,由两部门共同管辖。1929年5月10日国民政府第28次国务会议通过议案,国立清华大学专辖于教育部,清华大学正式纳入民国政府教育系统。6月12日教育部通过《国立清华大学规程》,规程第三条:
国立清华大学本科设文、理、法三学院,其分属之各学系如左:
(一)文学院
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学系、哲学系、历史学系、社会人类学系。
(二)理学院
物理学系、化学系、算学系、地理学系、生物学系、心理学系、土木工程学系(附属)。
(三)法学院
法律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
规程规定,各院院长“由校长在教授中聘任之”,由于清华大学教授会曾商定院长由教授会推选。所以,校长与教授会各自妥协一步,教授会推选两名候选人,由校长择一聘之。
1929年6月20日教授会开会,出席者有校长罗家伦及教授20余人。校长报告,本校各院院长,照章应由校长聘任;但本年各院院长,采纳教授会意见,由教授会推选,但希望每院选举出2人,由校长从中选聘1人。
教授会推选结果:文学院:杨振声、金岳霖,理学院:叶企孙、高崇熙,法学院:陈岱孙、吴之椿。之后校长聘任:杨振声为文学院院长,叶企孙为理学院院长,陈岱孙为法学院院长。
1930年6月清华教授会召开会议,选定新任院长:文学院冯友兰(代理),理学院熊庆来(代理)。因罗家伦辞职离校,教育部授权教授会可选举代理院长。
清华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杨振声(1929年6月—1930年5月)(图1)
图1 清华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杨振声
杨振声(1890-1956),字今甫,亦作金甫,山东蓬莱(今蓬莱市)水城村人。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1919年毕业。1918年12月,由北京大学文科、法科的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顾颉刚、俞平伯、汪敬熙、何思源等学生组织“新潮社” 创办《新潮》杂志,杨振声任编辑部书记。杨振声在《新潮》发表小说《渔家》《一个兵的家》《贞女》等。“五四”运动期间,杨振声参与组织游行、抗议活动,两次被捕。
1919秋,山东省举行 “山东官费赴欧美留学考试”,有四名北大学生被录取,分别为:蓬莱登州府杨振声;聊城东昌府傅斯年;菏泽曹州府何思源;益都青州府赵太侔。同年,冯友兰考取了“河南官费赴欧美留学考试”。1919年年末,杨振声、何思源、冯友兰等人同行,赴美国留学。1920年秋北大同学罗家伦等也到美国留学,在美留学期间,北大同学常相聚首(图2)。杨振声先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心理学获硕士学位,后转哈佛读教育学获博士学位。
图2 杨振声与同学在美国合影杨振声(前排中)、罗家伦(后排左)、冯友兰(后排右)
1924年,杨振声学成回国,先到湖北武昌大学任教,创作中篇小说《玉君》。1926年在燕京大学任教,并任《现代评论》文艺版阅稿人,创作小说《阿兰的母亲》、散文《圆明园之黄昏》等。1927年在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并任《图书馆周刊》编辑。1928年4月—5月与傅斯年、顾颉刚共同筹备创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约在1928年6月回到燕京大学任教。
1928年8月17日,南京政府任命罗家伦为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即派其学生郭廷以到北平与杨振声、冯友兰及清华学生会联络,接洽新校长就任事宜。9月初,杨振声与清华教授吴宓谈,告知罗家伦希望吴仍留清华,不要辞职,并说罗“不以个人意见为好恶”,且待朋友甚好。此后,吴宓还听说罗家伦拟请杨振声任教务长。9月18日,罗家伦就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并聘杨振声聘为中文教授、中国文学系主任,兼任教务长(1928年9月至1929年2月)。1928年12月杨振声在清华文学学社“终南社”演讲“新文学的将来”。
1929年6月国立清华大学设立文、理、法三学院,聘杨振声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杨振声为中文系开设选修课,“当代比较小说”。
1929年11月,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在工字厅召开常会,教职员20余人到会。杨振声报告中国文学系课程标准,(1)注重中国古典文学,(2)注重西洋文学,(3)创造新时代的文学。杨振声后来曾说:“那时清华国文系与其他大学最不同的一点,是我们注重新旧文学的贯通与中外文学的融会。”“这在当时的大学中,清华实在是第一个把新旧文学、中外文学联合在一起的。”
1929年杨振声还在燕京大学开现代文学课,对此萧乾回忆说:“在班上,杨先生从来不是照本宣科,而总象是带领我们在文学花园里漫步,同我们一道欣赏一朵朵鲜花,他时而指指点点,时而又似在沉吟思索。他都是先从一部代表作讲起,然后引导我们去读作者旁的作品并探讨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倾向。”
1930年4月26日,南京国民政府任命杨振声为国立青岛大学校长。从《吴宓日记》知,6月初,朱自清、叶崇智等分别设宴为杨振声饯行。杨振声应该在6月上旬离开清华到青岛就职。1930年9月21日,国立青岛大学正式举行开学典礼,杨振声宣誓就职。有回忆文章说,杨振声在反对乔万选和吴南轩任清华校长时均挺身而出。显然此说与史实不符。乔万选强行到清华任校长在1930年6月下旬,吴南轩遭清华教授会和学生会驱逐在1931年5月,杨振声均已不在清华。
1932年7月,南京政府教育部奉行政院令解散国立青岛大学,杨振声向教育部提出辞职。1933年,杨振声受教育部委托,主编《高小实验国语教科书》和《中学国文教科书》。1938年杨振声任西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文系教授,后任西南联大叙永分校主任、中文系教授。1944年,西南联大派杨振声等往美国讲学,讲授中国诗歌和中国美术史,1945年8月由美国经伦敦回国。1946年杨振声负责北京大学北迁筹备工作,并任教。
1949年后,杨振声仍于北京大学任教,兼任北京市文联创作部部长,并发表《我蹩在时代的后面》、《五四与新文学》和《从文化观点上回首五四》等文章。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杨振声调任长春东北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国文学史教研室主任,当选为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长春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长春分社委员。1956年,杨振声病逝于北京,终年6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