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关于梁启超致王国维四封书信

2011-09-19 |

○孟凡茂

马奔腾博士辑注的《王国维未刊来往书信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1月)中收录梁启超致王国维的四封书信。辑注者没有认定这些书信的写信日期,信的内容都是讨论清华研究院开办及相关事宜,从而判断这些信写于1925年至1926年。由于此四信对研究清华学校研究院的历史大有裨益,笔者按考证后的时序照录这四封信并说明理由。

一、《王国维未刊来往书信》第46页,第三封,信末日期“廿九日”,写信日期:1925329日。原信如下:

静安先生史席:

闻先生曾一至天津,正拟奉谒,则已归京,怅甚。得吴君书,知先生不日移居校中,至慰。

考试命题事,校中所拟办法至要。弟因家中有人远行,此一旬内颇烦扰,不能用心于问学。欲乞先生将已拟定之各考题先抄示一二,俾得在同一程度下拟题奉商,想承见许。又专门科学之题,每门约拟出若干,并乞见示。此项之题,太普通固不足以觇绩学,太专门又似故为责难,此间颇费斟酌。想先生有以处之矣。四月半后当来校就教一切。先此奉商,希赐裁答。敬请

道安不一

期 启超顿首

廿九日

今年投考新生,欲将其所呈验旧作,稍为细阅,给以分数,以与将来试卷合算。意欲另各助教先一评定而由公核其当否,尊意如何?

启超又顿首

从信中“得吴君书,知先生不日移居校中”判断,上信写于王国维移居清华园之前。王国维于1925418日迁入清华园。另外据1925321日王国维致罗振玉信知,320日王国维自天津返京,恰与此信开头所说相应,“闻先生曾一至天津,正拟奉谒,则已归京”。其时梁启超家在天津。依梁启超的写信习惯,此时期,信末通常为阳历日期。所以,“廿九日”为1925329日。又,信中“吴君”为吴宓,时任清华学校研究院筹办主任。

又据《吴宓日记》,1925321日吴宓曾拜访王国维,讨论招考研究院学生的出题问题。由“得吴君书” 推知,此前研究院筹备主任吴宓致梁启超一信,请拟考题。梁认为,“考试命题事,校中所拟办法至要”。但梁启超因家中事,旬日不能专心学术,请王国维将所拟考题“抄示一二”,并就出题原则征询王国维的意见。考虑到“太普通固不足以觇绩学,太专门又似故为责难”,让梁启超颇费斟酌。另外信中还说“四月半后当来校”,实际上,梁启超于1925423日到清华学校与王国维和吴宓讨论出题事宜。

二、《王国维未刊来往书信》第45-46页,第二封,信末日期“七日”。写信日期:192547日。

观堂先生有道:

奉示敬悉。所拟二十题具见苦心。超亦敬本我公之旨拟若干题,别纸呈教。但两旬以来,再四筹思,终觉命题难于尽善事。年来各校国学榛芜,吾辈所认为浅近之题,恐应考者已泰半望洋而叹。此且不论,尤惧有天才至美而于考题所发问者偶缺注意,则交臂失之,深为可惜。

鄙意研究院之设,在网罗善学之人。质言之,则能知治学方法,而其理解力足以运之者,最为上乘。今在浩如烟海之群籍中出题考试,则所能检验者终不外一名物一制度之记忆。幸获与遗珠,两者难免。鄙意欲求一变通方法,凡应考人得有准考证者,即每科制定一两种书,令其细读,考时即就所指定之书出题。例如史学指定《史通》、《文史通义》(或《史记》、《汉书》、《左传》皆可),考时即在书中多发问难,则其人读书能否得闻最易检验,似较泛滥无归者为有效。若虑范围太窄,则两场中一场采用此法,其一场仍泛出诸题,以觇其常识,亦未始不可。不审尊意以为何如?今别拟一准考通告书呈览。若谓可用,请更与雨僧一商,并列举指定之书见示最幸。手此,敬承

道安不尽

期 启超顿首

七日

329日信中梁启超说“欲祈先生将已拟定之各考题先抄示一二,俾得在同一程度下拟提奉商,想承见许”。王国维接信后,很快给梁启超一信寄去已拟定的考题20题。梁启超于“七日”写了复信。329日信说“此一旬内颇烦扰”,此信说“两旬以来,再四筹思”,由此推知,此信写于192547日。此信梁启超对研究院国学门首次招生考试的出题原则提出建议,即指定参考书,就指定书出题。另外,也可指定专书出题和泛出诸题两种方法并用。关于1925年清华研究院国学门招生的考题,笔者未见记述。王力参加了1926年夏举行的清华研究院第二次招生考试并被录取。据王力回忆,入学考试试题出得奇特而艰深,全部试题就是要回答“四个100”:100个古人名,写出每个人所处朝代和主要著述;100个古地名,答出各是今天什么地方;100部书名,答出各部书作者是谁;100句诗词,答出各出自哪首诗词。或许,此类考题就应是梁启超所说的“泛出诸题”了。

三、《王国维未刊来往书信》第45页,第一封,信末日期“即刻”。写信日期:1926419日。

示敬悉,梅、孟两君超皆素识。梅君在本校最久(治数学),人极忠厚。孟君去岁新来,夙治教育学,莼生(著《心史丛刊》者)之侄也,国学亦有相当根基。二君中任一人为教务长,当皆能黹助本院事业。惟以治事才能论,或孟君更长耳。超畏劳顿,拟不出席。若能派代表,则拟举孟君,公谓何如?此复

观堂先生

启超顿首

即刻

这封信的内容是关于清华学校教务长的人选问题。1926年年初,教务长张彭春辞职离开清华。据《清华周刊》消息,419日清华学校举行首次教授会。教授会选举梅贻琦为教务长,并选举陈达、孟宪承、戴超、杨光弼、吴宓、赵元任、陈福田为评议员,与校长、教务长组成评议会;吴宓任评议会书记。这是清华学校组建教授会后的第一次开会。据“示敬悉”知,王国维在会前给梁启超一信,商量教务长人选事。梁启超就写了这封信给王国维,建议选举孟宪承任教务长。梁因身体原因,不想参加教授会,想派代表投一票。所以此信应写于教授会开会的当日,即1926419日。

四、《王国维未刊来往书信》第47页,第四封,信末日期“三十日”。写信日期:1926530日。

静安先生:

诸生成绩交到此间者已大略翻阅,内中颇有客观者,如高亨、赵邦彦、孔德、王庸皆甚好(方壮猷稿未成,规模太大颇驳杂,用力亦勤)。乃至汪吟龙亦颇有见地,不失为学者矩,实出意外也。弟拟略为批点,俾诸生有所感发矣。新病后不能多用力耳。最好先生兴之所至亦随时批示一二。弟顷入京续诊余病,星期二方能返校。各卷先呈先生察阅。

启超顿首

三十日

此信应写于研究院第一届学生结业前夕。信的内容是,梁启超和王国维商量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评审意见。从《梁启超年谱长编》知,19266月初,梁启超到北戴河疗养途中仍在看学生的论文。621日,清华研究院举行第十一次教务会议,由梅贻琦主持,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李济到会,评定了本年学生成绩,议决给成绩较优之学生杨筠如、余永梁、程憬、吴其昌、刘盼遂、周传儒、王庸、徐中舒、方壮猷、高亨、孔德等16人奖学金,每人一百元。另外,从李鸿樾的毕业证书签发日期1926625日判断,论文应在5月提交,据此,第四封信应写于1926530日。

有文章认为此信所谈为19257月研究院学生入学考试的阅卷事,据1925812日王国维致马衡的信,清华研究院招生考试的试卷采用糊名法,阅卷人阅卷时看不到考生的名字。所以,此信中提到了几位学生的名字,是针对结业论文的评卷无疑。

相关新闻

  • 272014.06
  • 182018.05

    王国维就聘清华细节

    正是由于当时时局的内困与外患,以及胡适的诚意和曹校长的善待感动了王国维。他决定亲自到清华研究院去看一看,并最终就聘于清华国学院。

  • 102022.03

    杏坛传奇——清华国学研究院始末

    1925年9月9日,清华学校举行新学年开学典礼。这一年,对“清华”而言是至为关键的一年。因为“清华”正经历着从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向一所真正大学的过渡。在这个方兴未艾的过渡期,清华出现了一个既不属于留美预备班,也不属于大学部的学术机构——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原本是相对“西学”而言。五四前后,一方面人们对新思想、新科学的热情空前高涨;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中国固有文化”,继承、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进而重拾...

  • 272023.12

    暮年梁启超

    2023年是梁启超诞辰150周年。梁启超是大变革时代的启蒙者,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他的家风学风深深影响子女,成就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俊彦”的家族传奇。他只活到56岁,人们在怀念时不免感叹,“正写到最佳状态、写到兴头上的梁启超的突然弃世,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现代学术的重大损失。”梁启超的最后三年,遗憾颇多,他曾打算把全部主张堂堂正正著出一两部书来,却终究没有实现。若不是“国忧家难,重重叠叠...

  • 312017.03

    从《致孩子们书》中看梁启超带病工作的最后三年

    梁启超在世的最后三年,是在重病缠身、工作繁忙、派系纠缠中度过的。他曾说“打算在最近期间内把我全部分的主张堂堂正正著出一两部书来”。他以著书立说、授课演....

  • 042013.07
  • 102014.07
  • 172016.06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馆长周欣平:赵元任档案:待开发的宝藏

    赵元任先生的全部档案都保存在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目前,该校东亚图书馆正在进行赵元任档案的整理工作,计划于2016年开始将赵元任的全部档案数字化并陆续出....

  • 102014.04
  • 112017.04

    大家间的“商榷”与“论争”

    身为“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不仅治学严谨,而且在与他人有学术分歧时,态度也极为谦和,一般并不直接写文章和对方论争,而是以不提名或者在他文中以“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