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李政道被逃课

2011-07-07 |

  抗日期间,清华与北大、南开大学一道迁至昆明,合并成西南联大。转学西南联大的李政道选修了叶企孙的电磁学课,虽然叶老师讲课深入浅出,幽默有趣,还吸引了不少外系的学生,但李政道却只顾低头看书。

  这学生又不缺课,来听课了,却又不认真。叶企孙脾气修养好,从不责骂学生,只是有意或无意地提问李政道,李政道从来都对答如流。一次下课,叶企孙特意来到李政道身边,问李政道在看什么书呢?李政道一时满脸通红,尴尬万分,只好把书给叶老师看,等着老师的责骂。叶企孙翻到封面,此书原来是李政道从图书馆借来的电磁学高级教程。

  “你能看懂这本教材吗?”叶企孙和颜悦色地问。

  “能,快看完了。”李政道怯怯地回答。

  “既然都能看懂这本书,还来听我的课不是浪费时间吗?”叶企孙仿佛在问李政道,也仿佛在问自己。

  李政道不知如何回答才好,低头不语,只是愣愣地站着。当时是个师道尊严的时代,怎么能不认真听老师的课呢?何况听课是学生的天职。

  还是叶企孙打破了沉默,依然微笑地说:“以后再有我的课,你可以不来听了,我批准你免课。但实验你必须做,绝对不许缺课!”

  李政道就再也没听过电磁学课,独个儿在图书馆研读一些专家的著作。叶企孙为了检验教学效果,特意组织了一次考试。李政道一气呵成答完了试卷,并第一个交了试卷,心想不得满分,也应该接近满分。考试成绩出来了,李政道只有83分。

  他拿着试卷,心想总不止那么少分吧,但也不敢去问老师。然而叶企孙却主动找到李政道,说:“也许你不理解为何只给你83分。你的理论成绩几乎得了满分,但实验成绩拖了总分的后腿。如果实验不行,理论分数永远不可能得满分!”

  从此,李政道总是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把理论和实践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极大增强了他的思维能力,激发了他对物理的兴趣和天才,以至于一些高年级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都来请教他。

  1946年刚过春节,政府选派数理化三方面的优秀研究生去美国深造,于是叶企孙力排众议推荐了最具天才的李政道。要知道,彼时的李政道还是二年级学生,没满20岁。而叶企孙破格推荐如此年少之人赴美,一时引起各方争议,轰动了西南联大,后来也成了西南联大的佳话。

  仅仅11年之后,时年31岁的李政道和师兄杨振宁一道便在美国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华人首次荣获诺贝尔奖。

  李政道成为一代国际物理大师,固然有其天资聪颖,在他成长中受到了很多前辈的关怀,但他最难忘的就是在西南联大被逃课的经历,是叶企孙的因材施教和不拘一格,激励着他抛弃了形式主义,不去浪费无谓的精力,聚精会神直逼事物的本质,才有了后来的成就。(彭龙富)

转自 羊城晚报 201171

相关新闻

  • 282017.06

    我们为什么怀念西南联大

    潘际銮收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录取通知书,是在1944年,正值16周岁。

  • 212022.04

    再见了,潘际銮

    1据清华大学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4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在他生前,我们曾多次报道,今天的推送带大家认识这位老人。

  • 302007.07
  • 292016.11

    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交大成立

    2016年是李政道先生90华诞、发现宇称不守恒60周年。为展现李政道先生勤勉刻苦、善学多思的科学精神,感念李政道的赤子之心和育人之情,上海交通大学举办....

  • 112022.05

    李政道的求学历程

    李政道大家都知道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不能。”政道在年轻的时候,在逃离日本帝国侵略者统治的路上,长途跋涉,孤独逃难,身无分文,不知前途在何方,走过了艰辛的求学之路。1926 年11 月24 日,政道诞生在上海一家殷实的家庭。父亲名李骏康,1918 年金陵大学农林毕业,后进入一家德国洋行从事化肥进口。李骏康先生原居住苏州,1925 ...

  • 282016.11

    李政道是怎样成为科学大师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不仅没有接受过良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甚至小学、中学、大学都没有毕业过,那么他是如何成为科学大师的?

  • 292013.04

    图书馆成功举办“李政道先生影像展”

    为迎接清华大学102周年校庆,图书馆筹办了多个展览与活动,其中“李政道先生影像展”吸引了大量校友和读者,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 162010.09
  • 172008.01
  • 252016.10

    李政道、杨振宁的成名史:荣获诺奖前就已扬名国内

    作为诺奖得主,李政道、杨振宁可以说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科学家。不过,考察历史可以发现,其实,在李、杨获诺贝尔奖之前,他们已在国内大名鼎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