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50年前,这个清华人的笑传遍世界

2021-10-26 | 来源 清华大学微博2021-10-25 |

——纪念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五十周年


197110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决议。1115日,中国代表团昂首走进阔别多年的联合国大会议会厅。经过多年的外交斗争,新中国取得了完全胜利,联合国内再一次响起了来自红色中国的声音。上午1030分,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走到写着“China”的坐席前,在礼宾司长亲自为他拉开的椅子上坐下。这时有记者问:“乔先生,你现在坐在这张椅子上有何感想?”乔冠华仰头放声大笑,只说:“我现在的心情不是已经回答你的问题了吗?”

乔冠华豪迈的笑声,被照片定格下来,成为了永久的经典。这张照片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登上了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成为了新中国外交胜利的最佳记录。这张照片的主人公乔冠华,是16岁即考上清华的才子,是在报纸上挥斥方遒的评论家,是在国际上纵横捭阖的红色外交家。在中国重返联合国50周年纪念之际,这篇文章带大家回忆他充满才情与魅力的一生。

求学生涯——“天下文章李杜乔”

1913年,乔冠华出生于江苏盐城一个开明士绅家庭。乔冠华从小酷爱读书,成绩优异,上学期间几度跳级插班。1929年,中学毕业的乔冠华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就读,后转入哲学系。年仅16岁的他成为清华同级中最为年轻的学生。

在清华的四年是乔冠华一生传奇道路的起点。在中文系,他颇受朱自清等老师的赏识,文章写作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在哲学系,他又成为冯友兰和金岳霖的爱徒。正是在哲学系,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学说,并很快认定这是救国救民的唯一途径。他在清华图书馆内如饥似渴地攻读马克思主义原著。为了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他还大量阅读德国古典哲学家如黑格尔等人的作品。他通读了图书馆内收藏的所有马克思主义原著和黑格尔等人的作品。为了更好地理解原文,他还自学了德语。乔冠华的同学回忆到,每天清晨的操场上,都能看到乔冠华高大的身影,手里拿着纸条,一边跑步一边背诵外语。

乔冠华在拥有傲人的才华同时,也有很大的傲气。他曾经作诗,其中一句为“天下文章李杜乔”,意为自己写文章的水平可与李白杜甫相比。此话狂妄至极,但也体现了他对自己相当的自信。比他低一级的季羡林回忆,乔冠华“经常腋下夹一册又大又厚的德文黑格尔全集,旁若无人,昂首阔步于清华园中”。这种洒脱自信的气质,后来成为他外交风格的一大特点。

清华毕业后,乔冠华先前往日本留学,后经金岳霖先生推荐,前往德国留学学习哲学,同行的还有季羡林。1935年,在德国柏林学习一段时间德文之后,乔冠华前往黑格尔的母校图宾根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在哲学研究的同时,他也密切关注世界局势。30年代后期,无论在欧洲还是中国,战争的阴云一直笼罩在上空。乔冠华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大势,仔细研读了德国战略家克劳塞维兹的《战争论》,研究了欧洲各国的军事地理相关情况。这位他后来撰写社论和从事外交都有很大的帮助。

乔冠华(左)与季羡林留学德国时的合影

乔冠华在图宾根大学,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并通过了答辩。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乔冠华报国心切,没有领到博士学位就匆匆回国,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

投身革命——“他的文章能顶两个坦克师”

乔冠华回国后,立即投身到抗战宣传工作当中。他先在广州担任《时事晚报》编辑。广州沦陷后,他迁居香港,继续以报刊为战场进行斗争。乔冠华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又对国际局势有着敏锐的看法,他的社论大胆泼辣,切中本质,给人以很大的鼓舞和力量。

就在这段时间,乔冠华逐渐接近了党组织。1939年,经过廖承志同志的介绍,乔冠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与在香港的左翼人士广泛交流,结识了夏衍、邹韬奋、冯亦代等进步作家与新闻工作者,并组织了大量的读书会和时事讨论会,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抗日救国的思想。

1940年,欧洲战场局势越发紧张。香港的咖啡馆中,许多记者紧张讨论着德法前线的战事。这时一个年轻人站起来果断的说:“不出三日,巴黎将不战而降!”这就是年仅27岁的乔冠华。后来的事态发展果然如他预料的那样。

这一时期他写了大量的时事评论,如《法国的崩溃》《历史的报复》《斯大林的大手笔》等,渊博的知识中带着深刻的洞见,让他的名字在宣传界变得响亮起来。此时远在陕北的毛泽东也读了他的作品。毛泽东在与身边人交谈的时候提到,乔冠华的文章“很有气魄,行文如千军万马,我看他笔下的文章,足足可以顶得上两个坦克师!”

1941年,日本对英美宣战,香港危在旦夕。包括乔冠华在内的中共香港组织,拼尽全力将一系列文化界重要人物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乔冠华等人数日不眠不休,营救了一大批重要文化界人士,其中包括茅盾、梅兰芳、梁漱溟、柳亚子等。

离开香港后,乔冠华前往重庆,成为中共领导下的《新华日报》编辑。在重庆乔冠华第一次见到仰慕已久的周恩来,从此成为周恩来手下的得力干将。抗战时期的重庆各方势力云集,除国共双方外,还有美国大批来援助和访问的人。在这个环境里,乔冠华初步从事了对外交流的工作,成为他外交生涯的开始。也正是在重庆,乔冠华结识了周恩来的英文翻译,才女龚澎。两人很快相恋结婚,被毛泽东誉为“天生丽质双飞燕,千里姻缘革命牵”。

抗战胜利后,乔冠华参与了国共重庆谈判等工作。解放战争爆发后,乔冠华前往香港,成为新华社驻香港分社的社长。

纵横外交——“一位年轻的红色外交家”

新中国成立后,乔冠华担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亚洲司代司长,开始了代表新中国的红色外交家生涯。

乔冠华外交生涯中第一个大的挑战,就是参与朝鲜停战谈判。19517月,朝鲜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派出以李克农为团长的代表团,以乔冠华为顾问,与对方展开谈判。在谈判桌上,乔冠华运用自己渊博的知识与敏锐的判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谈判过程中,对方多次背信弃义,偷袭攻击我谈判代表驻地,我方警卫排长姚庆祥不幸阵亡。在姚庆祥同志的追悼会上,乔冠华愤而撰写挽联:世人皆知李奇微(时任联合国军司令),举国同悲姚庆祥。乔冠华运用名字里的褒贬含义,巧妙辛辣地讽刺了对方的卑劣行径。朝鲜停战谈判期间,乔冠华等人日夜工作,准备谈判材料,同时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在国际上有力地宣传了我国的立场。

1954年,乔冠华随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外交人员第一次在西方面前大规模“亮相”。会议中,周恩来以及下属的乔冠华等人不卑不亢,在维持外交风度的同时有力展现了我国的立场,受到很多赞誉。外国媒体纷纷宣传“日内瓦来了一个连的中国军人(指中国代表团)”“一个年轻的红色外交家带领着一群更年轻的红色外交家”。乔冠华此后参与了万隆会议、中美关于钱学森回国问题谈判等重要外交活动,在外交界初步展现了自己的风采。

联大风云——“乔的笑”

随着新中国的影响力日渐提升,国际上要求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呼声越来越高。1971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特使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乔冠华作为外交部接待组负责人,与基辛格进行磋商,敲定来年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等重要内容。基辛格是德裔美国人,爱好德国古典哲学,与曾在德国学习哲学的乔冠华很有共同语言。中美双方隔阂日久,在台湾等敏感问题上分歧很大,双方的磋商经常陷入互不相让的争执当中。乔冠华为了缓解气氛,有一次与基辛格开玩笑说,我们两个之间的分歧根源在哲学上,我是黑格尔派的,你是康德派的。这番机智的妙语让基辛格哈哈大笑。在谈判陷入僵局时,乔冠华就拉着基辛格一起游览天坛。离开了谈判桌的紧张环境,双方的沟通更加顺利,往往能取得更大的进展。

乔冠华夫妇与基辛格夫妇

1025日,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的压倒性优势通过了阿尔巴尼亚等国发起的提案,完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026日上午,乔冠华送基辛格离开北京。此时基辛格尚不知道联大表决结果。前往机场的车上,乔冠华故意问道:“博士,你看这届联大我国能重返联合国吗?”基辛格不假思索地说:“我估计不行。等到尼克松总统明年访华后才差不多可以。”乔冠华听后哈哈大笑,说:“我看不见得吧。”其实乔冠华早已经知道了表决结果,为了不让基辛格难堪才没有当面告诉他。

恢复合法席位后,毛泽东主席决定,今年就派出代表团参加联合国大会,并指名乔冠华担任团长。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代表团于119日乘飞机从北京出发,转道巴黎前往纽约。1111日,中国代表团抵达纽约,受到海外华人华侨和对中国友好的人士的热烈欢迎,许多人在机场等待了三个多小时。飞行途中和抵达美国后,乔冠华受到许多记者采访。乔冠华妙语连珠机智应对,很好地阐述了我国的立场。

1118日,中国代表团步入联合国大会会场。大批友好国家代表纷纷涌上前来握手祝贺。乔冠华坐在中国代表团第一排,在标着“China”的坐席上抑制不住兴奋心情仰头大笑,留下来那张名为“乔的笑”的经典照片。联合国大会主席马利克宣布“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就连美国代表、后来的美国总统乔治 · 布什也不得不承认“新中国代表参加联合国的历史性时刻到来了”。乔冠华代表中国作了40分钟的演讲,充分展现了我国维护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立场。这是乔冠华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更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时刻。联合国从此又有了中国的声音,国际舞台上的中国风采与中国力量得到了更好的展现。

此后,乔冠华参与了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发表等重大外交事件,并担任了外交部长,随同邓小平出访了西方各国。1983年,乔冠华因病在北京逝世。

乔冠华在第二十六届联大会议上开怀大笑

结语

从少年得志的清华才子,到沉心马列的德国博士;从挥斥方遒的香江报人,到折冲樽俎的红色代表,乔冠华的一生充满着激情与才华,更充满着报国的豪情与对马列主义的坚定信念。新一代的清华人,不仅应当学习他潜心苦读的钻研精神,也应学习他一心报国的远大理想。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年以来,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国际上话语权越来越大,已成为当今世界格局的关键一极。在当今的国际舞台上,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思想,是我们这一代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现在重温乔冠华一生的故事,可以为我们带来新的启发与思考。


参考文献

[1]罗银胜, 乔冠华全传 红色外交家的悲喜人生[M].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2006.

[2]卞毓方. 季羡林日记中的乔冠华[J]. 文史博览, 2015, (19):42-43.

[3]罗银胜 才情人生 乔冠华[M].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04.

[4]宗道一 毛泽东与乔冠华[J]. 文史精华 2003(3): 1217.

[5]乔冠华 乔冠华忆朝鲜战争与停战谈判[J]. 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 2016(3): 7072.

[6]吴妙发 乔冠华在联合国的日子[M]. 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8.

[7]章含之, 章含之 我与乔冠华[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4.

[8]吴妙发 乔冠华的才情世界[M]. 东方出版社, 2008.

[9]乔松都 乔冠华与龚澎 我的父亲母亲[M]. 修订版. .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4.

[10]章含之. 暮年乔冠华 眷恋清华园[J]. 工会信息, 2014, (8):29-31.

[11]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清华大学赤子工作室

策划|严振峣

文案|徐锐

编辑|徐锐 李沫潼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