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清华毕业生“走心”诗词的快意人生

2018-03-19 | 郭艳丽 袁瑞 | 来源 《中国青年报》2018年3月19日 |

杨奇函(清华大学经管学院2008级本,2012级硕)

“壮哉我中华诗词绵延不断,雄哉我中华诗词洋洋大观,奇哉我中华诗词星移斗转,美哉我中华诗词春色满园!”凭借在电视上主题为《诗词之美》的“走心”演讲,清华硕士杨奇函圈粉无数。

对于从小醉心于诗词歌赋的杨奇函来说,这种“放飞自我”的状态是他颇为享受的“快意江湖”。

“人气青年作家”“段子手”“网红”“中国诗词大会策划”……在纷繁的标签下,你是否好奇:是怎样的成长,造就了这样一朵“奇葩”?

日前,在位于“宇宙中心”五道口的清华科技园,清华经济管理学院2008级学生杨奇函在清华文创沙龙上向前来“取经”的师弟师妹分享了自己的成长选择。

年轻就是要不断“试错”

2013年,读研究生的杨奇函作了个决定:休学,去伦敦做一年访问学者。结果,“我在英国听了一年相声,做了一年饭,也健了一年身”,后来“在国外发现这事(做访问学者)没意思,就选择继续完成学业”。

这个身材偏瘦的年轻人,个子不高,戴着潮流复古半框眼镜,一身休闲装扮。一张嘴就像在演脱口秀,妙语连珠。

“最终选择做什么,要趁着年轻多尝试,总结自己和所做事情的特点来匹配,用排除法找到中意的。这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回来后,经过学校干部选拔,杨奇函先在清华校长办公室工作,之后进了政府部门,但做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不喜欢,就辞职了”。

对杨奇函的选择,他的师妹、曾毅然休学创业的小关特别支持。“大学期间我们有极低的试错成本,甚至比思考的试错成本还低,所以在大学4年里,只要有机会我们就要去折腾,要不停地尝试”。

“当代年轻人怎么能让自己成长得更好,能有更多的选择,而不是按照一个标准来发展。这是我们现在特别强调、特别鼓励的。”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胡钰教授说。

如何变成“自带幽默感”的人

从体制内单位走出后,杨奇函开启了忙碌的生活:给企业做培训、策划《中国诗词大会》、参加脱口秀节目……让杨奇函没想到的是,辞职后的人生像开了挂,“更多大门向我敞开了”。

在创投圈一次看似无厘头的“PPT卡拉OK大赛”上,杨奇函结识了现在的合作伙伴,并成为一家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合伙人。

“PPT卡拉OK大赛”就是选手根据PPT内容做即兴演讲。比如要讲拉格朗日定理,可能第一页是个彩虹,第二页是个相声演员。在这次“一本正经随机性胡说八道”的比赛里,杨奇函得了冠军。

“我的幽默感爆发于本科毕业之后。”杨奇函回忆,在本科之前,有什么书就去读什么书。本科毕业之后,“我理解了书的内容,再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看这个世界的角度”。

等积累到一定程度,有趣的“梗”就出现了,可以自己创造“笑点”,成为“自带幽默感”的人。

有人评价杨奇函的演讲:很有力量,有种“四两拨千斤”的潇洒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气势。

一次,给中央电视台员工培训后,他被推荐给《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成为《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策划人员。“因为从小喜欢古诗词,这个策划工作我做得很开心。”

在别人眼里,杨奇函很另类,也很有趣。“想让自己变得有趣,不光读书,还要多接触有趣的人、事,看展览或者多学一些技能,包括画画、拍照、球类运动,让生活丰富多彩。”他说。

从大学起,杨奇函保持每年读100多本书的记录,而且大多是“良药苦口型”。“很难消化,但海量阅读能增加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演讲时旁征博引、运用自如”。

“学渣”的另类成长方式

生活中的杨奇函,总调侃自己是“学渣”。作为当年清华大学在黑龙江录取的最高分文科生,入学后他才发现,同宿舍对床是宁夏理科状元,挨着的是四川文科第四名,斜对角是湖南理科第六……而杨奇函在黑龙江省内排第25名。“跟他们比,我不是‘学霸’而是‘罢学’”。

“这么一来,我可以安心当‘学渣’了。”没了做“学霸”的念头,杨奇函开始投入到校园社团活动中,并竞选为学生会主席。

在丰富的课外活动里,杨奇函发现了更广阔的学习天地,那是“成绩好”“论文好”之外的。

他还建立了个人自媒体微信公众号,写出10多篇“爆款”网文。因为文风犀利,“单篇阅读量最多达1亿多”。有人说他写的是“毒鸡汤”,也有人读得过瘾。“社会很残酷,有时需要用泼凉水的方式激发人们的上进心”。

“生活既不黑暗,也不温情,它的无情正是它的公平。”2015年,杨奇函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如果你想过1%的生活》,文风沿袭网文风格,直指成长痛点,不闪躲、不逃避。

“平时有积累,才能做到像杨奇函这样厚积薄发。此外,作选择的时候,要随心而动,内心有强烈的愿望,才能在一条路上走得更好更远。”胡钰教授说。


相关新闻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232020.09

    那些优秀的清华“未毕业生”们

    历史上,老清华长期以卓越的教育质量而闻名遐迩,培养过成千上万的毕业生。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清华历史上也出现过相当数量的“未毕业生”,其中不乏各路才俊,不少人甚至成就卓著、蜚声中外。清华初期的“未毕业生...

  • 202009.07

    爱心勤工 励学助困——清华2005级本科毕业生勤工奉献

    参加“爱心勤工、励学助困”活动的部分学生6月15日,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文明离校活动之一——“爱心勤工、励学助困”活动启动。

  • 212012.03

    数据显示:清华毕业生主要留在了国内

    今天,在清华大学举办的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上,该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熊义志说,有一种舆论认为,北大清华培养的学生大多出国了,没有数据支持这个观点。

  • 182015.11

    史宗恺看望清华在藏工作毕业生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一行访问西藏拉萨、山南、阿里三地,走访看望在当地工作的清华大学毕业生。

  • 092018.07

    清华大学2018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举行 校长邱勇寄语毕业生:以开放精神点亮人生

    7月7日上午,清华大学2018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综合体育馆举行。

  • 042019.07

    选择:四名清华毕业生的择业答卷

    他们是人人艳羡的名校生,他们也是毕业时面临人生选择的普通青年。当选项真的摆在眼前,他们又因何作出最后的选择?本报选取近两年毕业的四名清华大学学生,请读....

  • 282016.09

    吕志强:清华毕业生“选调”扎根云贵高原

    息烽县,位于云贵高原的贵州省贵阳市,这里被山地丘陵笼罩,多数地区海拔1000米至1200米。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吕志强2014年通过“选调”来到息烽,从....

  • 032025.02

    他们都是奔赴西藏的清华优秀毕业生

    清华大学毕业后,解文光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奔赴祖国边疆西藏基层工作。近日,出生于1981年的解文光已任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党委书记。解文光校友昌都市人民政府信息显示,解文光,男,汉族,山东平原人。解文光2004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8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赴西藏后,解文光曾任西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政策理论研究室副调研员,西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政策理...

  • 052008.09

    清华选拔5名优秀毕业生到西藏基层工作

    【新闻中心讯】8月30日,经过几个月的精心选拔、培训和准备,清华大学2007、2008届5名毕业生奔赴西藏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