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柯修:孟加拉国留学生的中国求学路

2018-09-05 | 殷彩词 | 来源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校友会公号 |

柯修,来自孟加拉国,2001年进入清华计算机系本科就读,2005年毕业后进入北大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北大担任外国语学院外籍教师。现自己创业一家中孟合资公司。

天道酬勤——师生共克语言关

柯修高中毕业,准备报考大学时,在银行工作的母亲偶然看到了中国的留学信息,正好朋友的亲戚在武汉大学读过本科。经了解,柯修决定报名参加政府奖学金考试。柯修取得笔试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因为当时计算机专业热门,柯修本身也有志于学习理工科,于是柯修选择了清华计算机系。

被录取时,柯修对中文一窍不通。2000年,柯修来到中国,先在华中科技大学学习了一年中文,通过中国语言水平考试后来到清华计算机系就读本科。

通过一年的汉语学习,柯修掌握了几千个汉字和基本的日常生活用语,但面对高数这样的专业课程,很多专业术语让柯修感到一头雾水。

“函数!当时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如今柯修流利的中文让人难以想象当年求学时他遇到的巨大困难。“学完一年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不认识的字。”当时电脑不普及,柯修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纸质的词典查询,读音、字义,一个个弄明白。“我也会请教同学,问得太频繁,有可能……都把他们问烦了”。

清华难度大的课业任务再加上语言的困难,柯修一度倍感压力。 “尤其在数学大课上,课程本就难度大,加上中文的障碍,像听天书一般,很容易犯困。一时错过知识点,之后就跟不上了。”幸好微积分老师和物理老师给予他大量帮助,尽管沟通多有不便,两位老师仍耐心地为柯修答疑解惑。

直到大三,学业才顺利起来,中文已经不再是拦路虎,柯修的专业课成绩取得很大进步。09年,柯修参加了《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并一举夺得金奖,汉语已成为他的特长。

当时有六位留学生,然而毕业时按时拿到学位的一共只有两位。留学生在清华的求学从不一帆风顺,命运总会眷顾自强不息的人。

中国同学常常有“学渣”和“学霸”的说法。柯修认为,一段时间学习不好不代表永远都学不好,更不意味着将来不会取得成就。“学霸”身份也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在柯修看来,所谓“学渣”“学霸”的身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好与不好我不管,坚持一段时间后,肯定会有效果的。”

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亦可亲如手足

留学生有单独的留学生宿舍,除了上课以外,很少有机会同中国学生相处,即使上课,交流也是寥寥。考虑到留学生可能不习惯中国的饮食风格,留学生宿舍配备有厨房。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

作为留学生,柯修很乐意与中国学生相处。当遇到不清楚的事,他便会积极地与中国学生学习交流。在考试前,柯修甚至会住在中国同学的宿舍。那时候宿舍是今天的老楼,是六人间。

“我就跟他们挤一挤,” 回忆着这些经历,柯修十分快乐,“随便来几个桌子,拼在一块儿睡一会儿。和他们一起聊天,一起学习,一起玩。”

留学清华的经历深刻地影响了柯修。严谨的治学、工作态度,细致观察的思维习惯,这些不仅来自于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更来自于身边才华横溢的同学们的耳濡目染,他们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激励着柯修。这一切使柯修对清华有着深厚的感情。

当说到自己熟悉的中国同学,柯修自然地谈起过几个月还要来北京相聚的好朋友。“他在澳大利亚,还有两个孩子。前几天跟他联系来着。”他相继提到几位友人。“熟悉的朋友,还会来宿舍一起做饭吃。”

柯修笑着调侃自己,因为发音不够准确,记忆外国人的名字不容易,能叫出名字的,都是非常熟悉的朋友。

“一带一路”——留学生回报祖国

如今柯修安家在北京,妻子是中国人,来自民族大学。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祖国孟加拉。一带一路计划给了他施展才能、报效祖国的大好平台。他在孟加拉国建立了一个中孟合资公司,主营电路板、计算机的辅助设计,与深圳的公司有合作。硬件在深圳生产,软件在孟加拉国研发。

在计算机系60周年庆之际,柯修祝愿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进一步走向国际化,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


相关新闻

  • 162021.07

    第七届中英庚款留学生的出国求学之路

    近代中国留学生对中国的建设及发展一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0世纪上半叶的很多中国留学生得到过退还庚子赔款的资助,使得他们有机会去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和比利时等国学习。其中,选拔中英庚款留学生的考试在1933—1947年间共举办了九届,在被选中的193人中,1939年考取的第七届中英庚款留学生可能是近年来受媒体关注较多的一批人。原因有两个: (1)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迅速发展和日本对中国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侵略...

  • 182009.12
  • 212020.04

    王右军向在美中国留学生捐赠购买口罩专项资金近7万元

    疫情面前,王右军勇担职责投身到抗击疫情活动中,先后组织名下的海南君诚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员工三次捐款。

  • 312010.08

    外国留学生新生清华园报到 研究生美国生源最多

    8月30日,美丽的清华园迎来一批异国学子,清华大学2010年外国留学生迎新报到工作正式拉开序幕。

  • 242009.11

    2009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项目介绍

    为体现国家对自费留学生的关怀,奖励优秀自费留学人员在学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鼓励他们回国工作或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经教育部批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于2003年设立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项目,几年...

  • 112022.08

    杨俊林:我的求学路

    人生就像一本书,翻开是故事,合起来是回忆。一滴水虽小,但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人并不孤独,因为他的命运聚焦着那个时代的缩影。我老家是河南林县,因为父亲早逝,我和妈妈哥哥住在姥姥家,姥姥孤身一人,家里没有劳动力,妈妈无奈改嫁,我和我哥哥被迫要饭。哥哥十四岁离家当工人,我是十三岁时姥姥带我到太原投靠到姨妈家才开始上小学。要不是姥姥带我走出穷山村,要不是姨妈收留我,要不是哥哥十四岁当工人供我...

  • 232010.04
  • 252008.08
  • 272021.08

    麦卡锡主义阴影下的中国留学生——郑哲敏自述留学和回国经历

    自清末民初以来,中国的青年学子就有赴西方先进国家留学、向本国引入现代文明的风气,并掀起多轮出国留学的高潮。1937年日本发起的全面侵华战争中断了这一潮流。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众多莘莘学子又开始继续从西方引进真理的工作。因欧洲受战争破坏严重,日本除满目疮痍外还属敌国,他们大多选择去美国留学,总数超过5000人。几年过去,国共内战结束,他们渐次归国。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50年代上半叶有1200余人回国。若不是美国政府设置了种种障碍,相关的数字还会高得多。这与20世纪80年代后大部分留学人员选择滞留海外形成鲜明的对照。当年为什么会有许多学子选择回到中国大陆?那些没能回来的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归国的学子和滞留海外的学子后来各自的发展情况如何?对郑哲敏院士的访谈有助于回答这些问题。

  • 202016.06

    马来西亚留学生举行毕业叙别会

    6月18日,适逢毕业季,本届马来西亚的毕业生及仍然在读的留学生们来到照澜院12号校友总会接待处,与清华校友总会的田星燕老师以及马来西亚北京清华校友会顾问纪家奎教授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