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邓海啸:“追光者”的“高光时刻”与“光芒之外”

2022-11-15 | 郑莹莹 | 来源 中国新闻网2022年11月12日 |

邓海啸  受访者 供图

“你可曾见过凌晨四点的上海光源?”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邓海啸2000级工物)问。他是一名“追光者”——长期从事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研究,他最近入选成为第十一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

邓海啸说,自己所在的科研团队是724小时值班,所以团队成员见过24小时的上海光源。

2004年开工、2009年对用户开放的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是中国大陆第一台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产生宽波段的同步辐射光,每天供给全世界的前沿科学研究团队使用。

邓海啸是身处上海光源的一名“追光者”,但他说,其实做科研的人,“高光时刻”(重大成果发布时刻)比较少,更多的时候大家都是默默地身处光芒之外

“与孤独作伴,和失败作战。”1983年出生的他时常以这句话自省。

我们为什么要去建设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邓海啸这样解释:人类交流最直接的是用视觉,视觉交流的两个要素是光源和眼睛,这是常规的;但如果我们要去看微观世界,那就需要先进的光源以及探测器。

“你要是想比别人看得更清、看得更远,那就一定要有更强的光、更亮的‘眼睛’。”他总结说。

他介绍,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是目前我们最强的一个光源,X射线分为软X射线和硬X射线,硬X射线波长更短,有了这样的光源,可以把我们的认知往微观方向去延伸,它可以促进很多学科前沿的发展。

目前,国际上已经有8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邓海啸所在的上海光源,便有一台。

邓海啸说,自己是伴随上海光源共成长的。

博士毕业那年,他26岁,国内的自由电子激光研究刚刚起步,那时,他是新手上路。转眼过去十几年,中国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建设也经历了从落后到追赶上的过程。

邓海啸介绍,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建成了世界先进的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同时我们国家新一代的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正在经历从追赶到超越的历史时期。

“我们作为这代‘追光人’感觉很幸运,能亲眼见证、亲身经历我们国家几代科学家、几代‘追光人’所追求的梦想,我们的脚步从追赶到并跑到超越。”他说。

“光转瞬即逝,‘追光人’必须心无旁骛。大多数‘追光人’都站在光芒之外,甘于奉献,因此‘追光人’本身就是光。”他说。


相关新闻

  • 012023.02

    谢尚然 | 做勇攀科学高峰的“追光者”

    20世纪70年代,亚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提出的“光镊技术”曾一度轰动学界,“以光为器,抓取微粒”的场景再一次拉近了科幻电影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利用光场产生的光学力进行捕获的过程是非接触、无损伤的,并且经过数年发展,迄今可实现的操控精度可达亚纳米至皮米量级。”在此领域奋楫笃行十余年的青年学者、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谢尚然介绍道

  • 082021.01

    高光华:零零阁赋

    2021年,适逢清华建校110周年,零零学子敬献的礼物——“零零阁”凝聚了对母校哺育的深厚感情,遂试作《零零阁赋》以记之。

  • 232007.08

    关爱延伸到“绿色通道”之外

    【新闻中心讯 记者 程曦 摄影 崔凯】在“绿色通道”这个洋溢着爱心的窗口里,新生和家长们感受到热情和高效,而在这有条不紊的背后,是学校各部门扎实细致的工作。

  • 182020.08

    潘君骅:一生追光

    潘君骅,1930年10月出生于上海吴淞,江苏常州人。应用光学专家。苏州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研究员。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1952—1980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工作;1980—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研...

  • 182018.05

    象牙塔之外的杨振宁

    作为物理学家,从清华园到普林斯顿等等,杨振宁一生都在象牙塔中。但另一方面,他又不像一个象牙塔里的人。

  • 112009.09
  • 042014.08
  • 142010.10

    《文明之光》

    作品编号:A38作者姓名:Topac Varol 作者国籍:Turkey(土耳其)设计说明: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把太阳看作神,没有任何更明智的选择,她不仅能够先照亮自己,而且能够照亮所有天体和万事万物。

  • 062021.12

    记忆之光——《金国藩九十自述》

    金国藩先生是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杰出科学家,尤其对精密光学工程作出了突出贡献。最近出版的这本由金国藩口述、复旦大学教授张力奋撰写的《追光者:金国藩九十自述》,记录了金国藩先生的七十年科学实践和九十年人生体验。本文系该作序言,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获授权转载,有删节。《追光者:金国藩九十自述》为金国藩先生撰写“自述”,采访断断续续,原计划两年完成,最后花了三年多时间。从他八十七岁,做到...

  • 082019.01

    王大珩:开创新中国光学事业的“追光者”

    他一手筹建的中国科学院仪器馆是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前身。直到如今,王大珩的精神依然是所里科研人员奋斗的指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