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难忘水木清华

2008-04-24 |

郭大力,水工81

每每提起水木清华,除了想起母校的那一草一木,一屋一桥以及紧张繁忙的学习生涯,更多的还是清华那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觉就越强烈。

重视体育运动历来是清华育人的传统之一,老校长蒋南翔为祖国健康的工作五十年的教诲伴随着每个清华人在学校度过每一天。我们在校的时候,清华学生活动有三大主题:马约翰杯全校运动会;挑战者杯科展;文化活动月。其中校运会是在每年校庆纪念日开的,足见其在学校心目中的地位。除了校运会,每年的各种单项比赛也很多,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运动才能。

我在校的那几年,我们水利系在校运会上的成绩一直很一般,我印象中在大系组成的甲组里仅有一年进入了前六。但水利系有几个项目还是人才辈出的,比如体操、乒乓球、长跑、棒球。最值得一提的是长跑,当时于鸿森老师是我们系的体育辅导员,他帮助我们建立了长跑队,并且一直带着我们训练。我们这个长跑队坚持下来很不简单,毕竟跑步比起球类项目要少了很多乐趣;而且大家也没什么补贴,不像学校代表队的那些贵族88年入校时,我一个月的平均生活费用不超过60块钱。代表队一个月好几十的补贴在我们这些普通人眼里俨然就成了贵族)。我们系第一年夺得“12•9”长跑比赛团体第一的时候,很多体育大系都感到惊讶,直到后来我们蝉联了3年团体冠军,所有人才承认了水利系在长跑上的实力。棒球也是水利系值得骄傲的体育项目,棒垒球项目我记得是在上大三的时候才在清华开展的,那时候很多人选修体育都挤在足球、羽毛球等热门课程,选垒球课的很少。但偏偏是这拨同学一举成名,成了日后清华棒球队的核心力量。93年他们去日本学习比赛,是我在校期间清华体育唯一的一次对外交流。这支队伍里的好几名主力都来自水利系,水利系也是清华第一届棒球比赛的冠军。

清华一直是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并重,你只要看看每天下午430以后东西两大操场上的那些生活虎的身影就知道此言不虚了。我一直认为清华的西操场是我见到的人口密度最大的操场,每天都有不下十几组小场足球赛在各个方向上延展的无边界的场地里进行。清华人做学问认真,踢起球来也认真。实际上,每天在操场上所加入的球队都是不同的,看着哪一拨人数合适,技术水平相当的,问一句同学,能加一个吗?,然后上去参战就行了,因为十之八九都不会有人拒绝你。就是在这样临时组成的队伍里,大家的荣誉感还是很强的,赢球欢天喜地,输球了捶胸顿足也是常见的。如果个人出现了失误,大多都会举手示意自己的队友,说一声“我的!”。我感觉大多数清华人在各自的工作单位里都不太会因为自己毕业于名校而离群索居,像球场上的这种自发的团队意识也有它潜移默化的作用吧。年轻人一认真起来,免不了就会发生一些言语和身体上的冲突。但风云过后,大家依然还会在一起踢。有的时候还会因为这样的亲密接触彼此成为不错的朋友,正所谓“不打不相识”。

那时的西操还是黄土场地,一到春秋的时候,经常是满天的黄沙,比起今天的塑胶场地真是天上和地下,但乐趣与汗水也恰恰都留在了那漫天的黄土里。

清华文化生活之丰富是我在入学之前所没有想到的,工科院校嘛给人的感觉总是严肃呆板多一些,不像文科院校那般浪漫多姿。上学第一年,初进北京,初进校园,感到一切都很陌生,人也显得有些木讷。除了上课自习,周末也就是到一教看看录像,礼堂看看电影,似乎一切都在应验着自己当初的感觉。等到了二年级,环境熟悉了,人也就放松了起来,那些轻松有趣的事情也就慢慢的进入了自己的生活。当然最大的改变,还是从加入军乐队开始的。

入校不久,就被军乐队排练的声音所吸引,那是在团委小楼的军乐队排练室,每次从三四教回宿舍都会经过那里。我自小喜欢唱歌,嗓音条件不算好,但音准节奏还不错。看到军乐队招生的广告,就很兴奋地跑去报名。还清楚地记得面试时唱了一首《多情的土地》,试唱了一段简谱,做了几条节奏练习,没想到还真被录取了。我想现在军乐队招生的条件一定比我们那时高多了,因为全体国民的文化素质都提高了嘛,现在有那么多的孩子从很小就开始学习乐器了。入队训练还是很辛苦的,但是很快乐。乐队的老师和同学们关系处的都很好,关键是那种融入了音乐的交流,是其他方式的交流无法比拟的。不得不提的是两位老师,周乃森先生和朱汉城老师。周先生热情奔放,风趣幽默,与我想象中指挥家一模一样。周老师严肃细致,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但非常和蔼耐心。在军乐队参加了很多有趣的活动,拍电视剧《宋氏三姐妹》让我们着实体会了一回做艺人的辛苦;人民大会堂的演出终生难忘;先农坛为中国国奥队现场助威领导球迷乐队的潮流;秦皇岛、200号的集训增进了队友的感情;校运会的队列行进表演赢得全校同学的掌声……文艺社团对团员的学习要求也很严格,一旦出现了红灯,一般都要停止训练,让大家能够更专心地把学习成绩提高上去,军乐队的队友现在有百分之七八十后来都去国外深造、工作了。清华文艺社团真是一个培养了很多多才多艺的毕业生。

每年的12月份,天寒地冻的校园里却是一片的火热沸腾,因为这个月是传统的水木清华杯文化活动月。一个月往往汇集了十几场各种各样的文艺比赛和演出,一到这个时候大礼堂的门票就变得十分的抢手,以至于有同学靠画假票蒙混过关。那时候,学生会组织的戏剧小品、校园歌手、舞蹈健美操比赛都会邀请很多的艺术家来担任评委。甭管多大牌,只要能联系上的,一般在有时间的情况下,他们都会免费赴邀,因此那几年很是亲密接触了一些艺术家和当红演员。不知道现在学校组织活动还能不能邀请到现在的各种大腕了。清华那时候的校园歌手的实力是很强的,像高晓松、水木年华组合这些校友后来都转为专业的歌手了。清华校友出来哪方面的人才,你都不要太惊讶,今年文体校友纪念会上碰到87的一位仁兄现在竟然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让我着实如滔滔江水般地佩服了一下。

清华的文体活动在另一个层面上把校友紧紧地团结在了一起,如果你看到文体校友纪念会上那些白发皓首的老校友聚在一起的亲热劲,你就能了解这其中的意义。看到他们在舞台上生龙活虎的样子仿佛又回到了自己难忘的校园生活。

今天的清华一定还重视文体活动,看看孟民伟楼的设施,看看篮球馆、游泳馆、新操场的壮观,看看每年的昆玉河对抗,再看看与国家跳水队、射击队的共建活动,就知道今天的学弟学妹们比我们那会儿更快乐,相信他们当中也会涌现更多更好的全面型人才。

转瞬毕业10年了,提起拙笔作此小文与同期的校友们分享。难忘啊,我的大学生活;难忘啊,我的水木清华……

(转自清华八八同学会主页)

相关新闻

  • 162016.03

    难忘水木清华

    每每提起水木清华,除了想起母校的那一草一木,一屋一桥以及紧张繁忙的学习生涯,更多的还是清华那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觉就越强烈。

  • 052008.12
  • 102020.08
  • 172021.06

    清华园里好读书

    2021年4月,清华大学即将迎来110周年华诞。“水木清华,春风化雨,教我育我,终生难忘。”朱镕基老学长的话表达了清华人共同的心声。对每一位清华学子来说,在清华园里度过的时光都是非常难忘的,为每一位学子打上了深刻的清华印记,清华园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当回首在清华园度过的青春岁月,我心中就会涌起无数的怀念、热爱、感恩、祝福和期待。

  • 132021.04

    周邦宁:如歌岁月——忆老清华文艺社

    难忘那些青涩懵懂的日子/又回到那红火纯青的岁月/我们手贴手心碰心/在明斋在油印机旁/写闻亭钟声的浩然正气/写水木清华的荷塘春色/写我们稚嫩的笑声/写我们鼎沸的热血……

  • 232021.04

    江苏十一位老学长给母校的贺信

    亲爱的母校:时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之际,翘首以盼迎来了您一百一十周岁生日,我们在江苏的十一位学子有幸在新中国成立前后陆续迈入您的怀抱,整个青春时代都沐浴着水木清华的阳光雨露,在清华园中学习生活的美好回忆至今在我们的脑海中熠熠生辉,母校的培育之恩同样是令人终身难忘。欣闻江苏省清华大学校友会将在南京举办盛会为您庆生,吾等心向往之,虽无法全部亲临,但也想通过这贺信的方式为母校生日送上我们的衷心...

  • 162021.06

    钢笔画

    钢笔画 闻亭

  • 172021.06

    清华给我的行囊

    吴海军,清华大学水利系2007级水工71班学生,曾作为本科毕业生代表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接见,并参加清华百年校庆人民大会堂庆祝活动。现任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生产管理部副主任。

  • 162021.06

    感恩母校 琐忆燃一

    今年是清华建校110周年,也是我们燃一班毕业60周年。一些难以忘怀的往事又历历在目,学校的培育,老师的教诲,同学的情谊,紧张的学习生活,历经60年沧桑,依然倍感亲切。

  • 112022.11

    西域边城的科研探路人——访1998级水利系校友孙福宝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