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贤尊(1955)
我是1952年经院系调整从北大转入清华的。记得在1952年秋季的开学典礼上,北大校长马寅初曾被邀来校做客,当时马老在开学典礼上致辞,他说:“我们北大和清华像是结婚了……”他的话音刚落,钱伟长教务长就接了过来笑说:“谢谢我们的爱人马校长!”一句话逗得全场哄堂大笑。
一九九五年春与苏联卡斯钦科院士合影
院系调整后的清华是一所工科大学,当时只有七个系6500学生,七个系是:电机系、机械系、土木系、水利系、化工系、建筑系和无线电系。清华历来就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目标是要求学生德才兼备、体格健全。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在政治时事的学习方面,学校也抓得很紧,并为同学们创造了不少有利条件,以增强同学们的政治时事知识。经常请一些政府要员给同学们做政治时事报告,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陈家康、外交部政策委员会主任乔冠华等,都多次应邀来校做报告,使学生受益匪浅。
体育方面,在全校开展了劳卫制锻炼。学校对学生有严格要求,学生要达到一定的运动标准,规定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学生必须出来锻炼,不得再在室内看书。钱伟长教务长和体育部马约翰主任经常出现在运动场上,大大鼓舞了同学们锻炼的积极性。当时清华的各项体育项目,在每次大型运动会上是大出风头的。记得有一次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短跑的前六名被清华全包了。其他各项冠军清华占有的数目也远远超过了体育专业院校。那时候,清华的体育代表队运动员同学和我们一般学生不在一个伙上吃饭。记得一般学生的伙食费每月是13.5元,运动员学生的伙食费是18元~20元。但是应该说明一点,学校规定运动员的学习成绩,每门功课必须在4分以上(当时是5分制),否则技艺再好,也不能入选学校代表队。另外,值得回忆的是我们电5全班同学有幸参加过一次全国田径运动会的团体操表演,在先农坛体育场,近距离地目睹了贺龙元帅和郭沫若院长等领导同志向同学们招手祝贺的情景。还在清华体育馆观看过第一届全国乒乓球比赛的盛况,结果是姜永宁拿了第一届全国乒乓球比赛冠军,姜永宁的打球方法是以守为主,很少攻击对方,所以他赢球是靠对方失误。
在文娱活动方面,每周六晚上电影或文艺演出是必有的,并且强调学生必须观看。届时图书馆闭馆,宿舍不得留人。当时的中央说唱团是清华的常客,著名表演艺术家侯宝林、马增慧等,就多次来为同学们演出。每年中国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的节目,在出国前都要来清华演出一次,据说是为了征求意见。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北师大音乐系教授杨彼得先生的琵琶独奏《十面埋伏》,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了。为了培养学生在文艺方面的才能和兴趣,每周五下午,是学生文艺活动时间。音乐社、京剧社、合唱团、军乐队等社团,都有很多同学参加活动。清华京剧社在1954年“八一”建军节还由蒋南翔校长带领到高教部演出了京剧《打渔杀家》和《空城计》。学校还多次请梅兰芳、尚小云、张君秋、李万春、李少春等京剧名家来校演出。
每年的“五一”和“十一”在天安门接受毛主席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并参加晚上天安门的狂欢舞会,这在当时是同学们最向往的。来自全国的各族人民,不论年龄、性别、职业,都齐集在天安门前,载歌载舞,同时还观看着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烟火,呈现出一种全国人民大团结、一片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舞会一般都在12点钟以后才逐渐结束。同学们回到学校后,炊事员同志还为同学们准备了夜宵“牛肉粥”。记得是1954年,苏联科学院代表团访华,团员中有一位是苏联科学院中唯一的电机制造方面的院士卡斯钦科,电5是电机制造专业,因为是“同行”,我们班有幸接待了他,并和他一起在清华二校门合影留念,又在北京饭店七楼会议室,听了他《巨型水轮发电机的设计与制造》的学术报告。
我们班1955年毕业的时候,全校评出了五位金质奖章获得者,我们班的鲍百容同学名列其中,由蒋南翔校长亲自把金质奖章给他们戴在了胸前。最遗憾的是,我们班一位身体最棒的王涛同学,刚刚被分配到科学院工作,就与世长辞了。因为我和他同住一室,所以印象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