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自强不息 求是奋进

2008-12-02 |

王补宣(1943)

岁月流逝,我们43级不觉已毕业六十年。在抗日战争的国难声中,我们在校几年的点点滴滴,依旧记忆犹新,终生难忘,尤其是从事教育工作者,感触更多。

王补宣教授

1937七七事变,北大、清华、南开三校1938年迁至昆明建立西南联合大学。我们1939年入学的,学号不再延用P(北大)T(清华)N(南开),正式采用统一的A字号。我们大多来自被日军侵占的地区,是不愿接受日军皇化耻辱的热血青年。工学院一年级新生在大西门新建校区,接受国文写作、英语学习和接触人文教育,并由赵忠尧先生讲授普通物理、江泽涵先生讲授微积分课。每32人共住一幢茅顶土坯的简陋宿舍,晚上常停电,不得不三三两两去城墙内茶馆,为的是靠昏暗的煤油灯读书、讨论、做作业。每星期两个下午往返各步行45分钟去拓东路院本部上制图课和接受金工、木工等工程实际训练。容许转院系的申请,继续念工学院的,二年级起才迁至院本部,住进了盐行宿舍,但二年级仍住24人的通间。正好日本侵略者开始轰炸昆明,听到空袭警报,就带着作业本、计算尺直奔金马山,警报解除后,在1小时内照常上课或者考试。

工学院同样老师阵容整齐,有施嘉炀、刘仙洲、庄前鼎、陶葆楷、章名涛、李辑祥、张大煜、孟广、吴学蔺、王德荣、周惠久、黄眉、马大猷、王遵明、阎振兴、曹建猷、钟士模、董树屏等前辈与名师。基本上以清华为主流,由张青莲先生讲化学,赵访熊和徐贤修先生讲高等数学分析,并以课程繁重著称。星期日忙于完成作业,包括工程制图、预习并编写实验报告。非常重视培养一丝不苟的实际动手能力,预习报告不通过的不能进实验室,实验数据不齐备或者可疑的必须重做。工学院有定期编辑出版的墙报,引发对国事的讨论。也不乏马拉松式地去校本部参加晚间或周末名教授的形势分析讲演和救亡歌咏等文艺活动。工学院不只有每年都必修的体育课,在夏翔、黄中孚先生的指导下,也有自己的体育组织、如铁马,在弹丸空地上从事篮球、排球等锻炼。连同桥牌、口琴伴唱等,算是清贫学习生活中的一些点綴,至今偶而忆及仍觉回味无穷。

我们这一代,自幼深受触目惊心的国耻教育,在抗日战争的战火纷飞下自五湖四海汇聚到西南边陲的春城,失去了家庭的经济支持,1941年起依靠贷金(助学金)和从事家教等活动维持衣食,患难与共,受到求生存、争民主、严谨治学气氛的熏陶,同窗数载,种下了独特的异姓骨肉之情。我们相约,不忘读书为救国,谨记校歌、校训,各自肩负起匹夫之责。我们在新中国诞生前的阵痛中经受历练与考验,也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成长了起来。十年前的1993年,我们毕业五十周年时,都已到了古稀之年,机械系43级健在的级友约晤,包括通讯回忆,交流各自不同的际遇和在不同岗位上为还我河山和振兴中华奉献的一颗颗赤子之心,谈起了许多趣事。一个共同的感觉是:艰苦朴素的学习生活磨练了我们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斗志,严格认真的学习风格培育了我们锲而不舍、求是奋进的毅力。为了国家的需要,我们中间甚至出现了改搞外交的里手,在校原名章宏道(文晋)和李智汉(汇川)的两位学长先后担任了驻美大使、中国外交协会会长和中苏谈判代表团副团长。不少级友参与了各部委的管理工作,例如苏有威(哲文)、张厚英(自清)、陈大鸿等,或者像杨南生、连培生(孟雄)分别成为航天、核能技术专家中的佼佼者,李镇潮是北京吉普车的创始功臣,

自然也有不少坚守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如严灏景、曹传钧、徐灏、凌振邦、张纪昌等。他们实践了清华人文日新自强不息奋斗奉献精神。

* 作者为我校热能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关新闻

  • 112020.08

    校庆纪实: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82023.08

    清华大学2023级本科生新生开学典礼举行

    雨洗秋色翠,水木湛清华。8月24日上午9时,清华大学2023级本科生新生开学典礼举行。校领导邱勇、王希勤、杨斌、过勇、郑力、向波涛、赵罡、曾嵘、姜培学、许庆红、王宏伟、李路明出席典礼。副校长彭刚主持典礼。本次开学典礼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线下设置综合体育馆主会场和8个分会场,并通过雨课堂平台同步直播。3800余名新生在综合体育馆主会场参加典礼。告别夏的热烈,迎来秋的纯净。不久前,毕业生们满载收获从这里...

  • 012022.06

    朱高峰:深研工业发展 躬身传道授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我国杰出的通信技术与管理专家,今年已是87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依旧胸怀家国,用毕生的学识、经验和独特的视角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不仅深研工业发展,多年笔耕不辍,而且心系人才培养,躬身传道授业,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5月30日,朱高峰又荣获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朱院士获此殊荣乃实至名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来自中国工程院不同学部的院士们都表达了...

  • 142009.07

    记热能系热59届大学毕业五十周年相聚

    相聚古稀年 喜庆清华人清华热59届是指1959年毕业的热力发电厂专业的学生,有三个小班,毕业时有90人,分配到除西藏、宁夏、陕西、福建和台湾外的所有省份及直辖市,边疆的广西、云南、贵州、青海、新疆、内蒙古、黑龙...

  • 312007.10

    清华精神—— 我们的宝贵财富

    胡显章 胡显章,1957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制造专业,1959年转入光学仪器专业,1963年毕业留校工作。1991~2002年担任校党委副书记,2002~2005年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参加了清华文科的恢复和建设的领导工作,曾兼任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21世纪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等。现任校文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顾问委员会顾问、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

  • 092018.07

    甘于平凡,不甘平庸——岳清瑞清华土水学院2018年毕业典礼演讲

    同学们,你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中国也处于发展中强与庸的一个关键路口,清华学子要胸中有情怀,肩上有担当,还要头顶有星空,脚下有行动,更要眼里有世界,....

  • 202020.03

    人生战役,每个人都是Warrior!“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纪念款回力鞋专题赛”动员令

    2020年庚子伊始,新冠疫情肆虐,并不会阻止社会前进的步伐。

  • 282023.11

    清华大学校长、清华校友总会会长王希勤在清华大学第二十五次校友工作会议暨清华校友总会成立11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清华校友总会成立110周年,标志着清华校友工作走上了一个新起点,掀开了一页新篇章。我们这代清华人肩负着时代赋予的机遇和使命,要坚持家国为先、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弘扬爱国、务实、团结的优良传统,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为“清华人”的身份增添光彩。清华精神代代传承,也希望校友们把这份精神、这份力量传递给家人、后代和身边的朋友。

  • 202011.04

    顾秉林 胡和平:百年清华 永创一流

    ——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认识与实践清华大学校长 顾秉林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胡和平 自1911年建校以来,清华大学在百年历程中始终与国家共命运、与民族齐奋进、与时代同步伐,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光荣传...

  • 152024.05

    周光召的科学光芒永远闪耀

    2011年11月15日,这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在北京会议中心,我主持的“973计划”专家顾问组会议上,周光召先生作了关于“973计划”任务的总结讲话。讲话刚刚结束,先生突发脑出血,昏倒在我身旁。虽然及时送往医院,但经过3次大出血和2次大手术,他再也没能康复过来,再也不能回到他热爱并奋斗一生的科学事业上来。每每想起这一幕,我内心总是百感交集,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光召先生把他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科学,为我国科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居功至伟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