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科坛艺光——科学主题画

2009-05-25 |

凝聚态物理的前沿集中于最近在量子霍尔效应和高温超导中的新发现。这两种现象都与本质上具有二维强电作用的材料密切相关。这一领域的许多理论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因此,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于19885月举行了“二维强关联电子系统”国际学术研讨会。

无尽无极 吴作人

当代杰出画家吴作人教授从中国古代哲学观点出发,认为所有的复杂性都是从简单性产生的,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如此繁多的复杂性是如何从简单的“道”产生的,则是自古以来一直被研究的问题。现代人们已知道,通过带正电或负电的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原子、分子、气体、液体、固体和星球,构成了世界万物。这种负电荷与正电荷的对偶结构,中国称之为“阴”和“阳”,中国古代著名的“太极”符号恰当地表现出阴和阳的关系。

吴作人教授为会议作了主题画《无尽无极》,以“现代太极图”赋予了阴阳二重性以更深的含义。寓意世界是动态的,宇宙的全部动力、所有物质和能量都产生于静态的阴阳二级的对峙。而太极似乎是静态的结构,蕴育着巨大的势能,可以转变为整个宇宙的动能。

吴作人教授所作的这幅现代太极图,已成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标志。

(选自《科学与艺术·科学主题画》)

世界上最大的高能重离子加速器是1999年建成的美国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BNL)的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机(RHIC)RHIC能量比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高一万倍,耗资约十亿美元。

核子重如牛,对撞生新态 李可染

在如此高的能量下,两个金核中的物质互相穿过,它们所带的相当部分能量留下来,人们希望以此激发真空。真空是一个没有物质的状态,它恐怕是最静态的实体了。但是,由于人们不可能切断相互作用,真空中充满了能量的涨落,它的复杂动力学状态被它表观的静态性质所掩盖。

碰撞前,在两个相向高速飞行的金核之间是通常的真空。碰撞后,这两个核所带的物质继续沿几乎不变的方向运动,但留下它们所带能量的相当一部分。因此,两个迅速背向飞离的原子核之间的区域,有很短的时间没有物质(与通常的真空相同),但却被激发。这种激发的复杂性同宇宙一百多亿年前产生的最初瞬间,即大爆炸时的情况相似。

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已成为核物理与高能物理的一个令人感兴趣的主要领域。为此,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于19896月举行了“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上实验和理论的权威介绍了这个正在迅速发展的科学领域,包括核—核碰撞、真空状态、量子色动力学中的相变及涉及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的最新发展。

为了称颂人类有可能通过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机来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真空的复杂性,李可染教授为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的这次国际学术会议奉献了《核子重如牛,对撞生新态》之大作。画中,两牛抵角相峙,似乎是完全静态的,然而,蕴含在这幅画中的巨大能量是显而易见的,它正准备释放而成激烈的运动。李可染教授说,他一生所作的画都是和平的,这是他第一次描绘斗争和矛盾,以表现人类征服自然的决心。

李可染大师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中,竟为科学所动、所感,两次改变他作画的风格。一次是为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于19895月举行的“场、弦和量子引力”国际学术研讨会作的画,一改过去写实的风格,作了题为“超弦生万象”的抽象画(虽然事实上是为科学原理写实);另一次就是为“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国际学术研讨会作的题为“核子重如牛,对撞生新态”的画,此画一改过去所画温顺的牛的风格。  

(选自《科学与艺术》)

相关新闻

  • 132016.04

    社科学院分会

    清华校友总会社会科学学院分会简介 泰戈尔有言:“无论你走得多么远,你的心总和我连在一起;无论黄昏时树的影子有多长,它总是和树根连在一起。

  • 162008.06

    姚期智院士科学大讲坛演讲“计算机科学在中国”

    【新闻中心讯】6月9日,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院士在云南昆明西南联大70周年科学大讲坛上,发表了“计算机科学在中国”的主题演讲。

  • 162022.11

    奋斗正当时,接力新征程 | 社科学院举办“拾年·接力跑”主题活动

    11月5日上午,为庆祝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成立十周年,在师生和校友中传承“无体育不清华”的优良传统,清华校友总会社科学院分会在西大操场举行“拾年·接力跑”活动,社科学院党委书记刘涛雄,副院长赵可金,副书记李颍、副书记戎珂,副院长孟天广,各系所教职工代表、入学十年和毕业十年的校友代表、在校学生共计百余人参加接力跑。碧空如洗,秋韵正浓,活动当天,师生校友齐聚西操,共赴这场象征着接续奋斗、奔向新篇章的大...

  • 012023.02

    谢尚然 | 做勇攀科学高峰的“追光者”

    20世纪70年代,亚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提出的“光镊技术”曾一度轰动学界,“以光为器,抓取微粒”的场景再一次拉近了科幻电影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利用光场产生的光学力进行捕获的过程是非接触、无损伤的,并且经过数年发展,迄今可实现的操控精度可达亚纳米至皮米量级。”在此领域奋楫笃行十余年的青年学者、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谢尚然介绍道

  • 182022.10

    江波:和盲信保持距离,追随科学的光

    科学并不是一种信仰,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不断自我否定,不断自我调整,这是科学的常态。如果要以客观真理来称呼科学,那么它永远是一种进行时,永远不绝对。唯一不变的,只有科学观念本身。

  • 012018.11

    吴国盛:我们对科学有多少误解?

    10月30日晚,科学史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题为“我们对科学有多少误解?”的主题演讲

  • 202016.10

    吴国盛:科学精神的起源

    如果我们从事科学更多只是顾及它的效果,而不能做到为科学而科学这样的精神,那我们的科学研究不可能走得很远,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原创性。

  • 172019.10

    潘光旦:试图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社会学家

    潘光旦是一个基本上站在人文的立场上,试图统一科学和人文的社会学家。他的具体学术研究和社会学思想,对后世最有启发的就在他的人文倾向,这是中国社会学“文化....

  • 152021.03

    清华校友总会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专业委员会

    清华校友总会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专业委员会一、基本情况(一)协会宗旨 清华校友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专业委员会,英文名称:Tsinghua Alumni Association for Life Science & Healthcare,是由清华大学从事和有志于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领域工作的校友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联合性、非营利性组织。本会欢迎并接受清华大学各个院系校友以个人名义自愿加入并积极参加活动。1、本会是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领域校友之间相互沟通与支...

  • 112023.09

    社科学院走访香港高校社科学院并看望在港校友

    9月4—6日,第六届世界公益慈善论坛在香港举行。清华大学社科学院作为论坛的主要承办单位之一,院长彭凯平、党委书记欧阳沁、副院长赵可金、副书记李颍等应邀出席会议,彭凯平在论坛开幕式上作主题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