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读书六十春 科研五十秋

2009-06-02 |

江长荫(1959无线电,1963研)

1954年,我从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毕业,如愿考取了清华大学机器制造和工具制造类。入学后很不适应北方生活,大一时吃饭免费,有一次进食堂看到一大筐“蛋炒饭”,高兴极了,盛了一大碗,原来是大米小米饭。

1956年寒假,由于发展无线电事业的需要,组织上将我等25人由机械系各班抽调到无线电系无线电技术专业,组成了无93班(1956年暑假后又增加了哈尔滨工业大学6人)。本科学习阶段,不但精读课本,老师提到的参考书与有关的专业书也买来认真阅读。这期间经历了“整风”、“反右”、“大跃进”等运动以及到教研组劳动。“整风”期间我仍然每天背着书包上图书馆,当时图书馆只有几个人看书。有一天中午我回到宿舍,桌上有一张反对政治经济学考试的大字报等我签名,我说我已经复习好了不签名。我毕业时的鉴定是“‘整风’、‘反右’期间没有犯立场错误”。“大跃进”期间清华照常上课,我只炼了一个晚上钢铁,赶了一个下午麻雀。1958年暑假到教研组劳动,我做的电子设备不错,系里改变了对我“只会读书”的看法。

大五开始我被抽调到天线教研组当助教,并且要我由电视专门化转到与天线关系密切的雷达专门化。毕业时教研组叫我考无线电物理专业研究生。当时系里招了六名研究生,初期其他五人都到教研组跟助教一样工作。我却按研究生要求,学数学与外语,看文献。研究生学习期间,我除了在导师杨弃疾老师指导下学习“电磁波理论”外,还分别跟工物5班与数力5班旁听了陈德问老师讲的“数学物理方法”与郑怡宁老师讲的“复变函数”并参加了考试,均得5分。1963年底我第一批通过了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

19644月我被分配到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第22研究所,来到部队工作。一年后,我所从北京迁至河南新乡,同时集体转业到第四机械工业部。现在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2研究所。1965年我在上海、苏北主持上海——青岛试验电路的单项试验,灵活运用雷达知识提出“旋转极化等信号法”,利用现成设备成功地测得电波到达角。19661967年我到海南岛原始森林主持“援越抗美”的热带丛林地区通信电波天线试验项目,可以说没有参加“文化大革命”。回所后别人“抓革命”,我“促生产”。我当时就认为“文革”是胡闹,哪一派都不参加,我还是中庸之道。在“文革”十年间,我还到工厂部队主持研制成坦克中馈天线,到浙江下大陈岛参加利用射电望远镜研究外弹道测量系统大气折射试验,并学习了天文学有关内容。在苏州参加电子部组织的微波信道机试验等实际工作。同时阅读了大量的国外最新科技报告,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在行业内产生较大的影响。

“文革”结束开始抓科研,许多人都对我说:“胡闹了几年,真不如像你那样看看书。”我于19871月首批晋升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85年被任命为所总工程师。1978年我被批准招硕士研究生。

大学毕业时,我愿意从事电视与通信方面的工作,不愿从事电磁波方面的工作。但是到了22所,钻研下去,越来越热爱本职工作。现在的工作不但需要较好的数学、外语基础,而且还与气象、地理、天文,雷达、无线电通信、导航的总体有关。其实知识是最大的财富,经济效益最高。我愿意过书斋里的宁静生活。

目前我还没有退休,仍在科研第一线。2007年是蒋南翔校长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五十周年,从1958年我被抽调到天线教研组当助教算起,正好为祖国工作五十年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我思而后行,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惯于低调,自信人生。

相关新闻

  • 172009.09
  • 022011.08
  • 312023.07

    蒋天枢先生轶事摭忆

    蒋天枢先生1957年秋我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报到后不久就认识了蒋天枢先生。听说先生秉性耿介、不喜交际,也没有任何社会兼职,外界媒体对他的报道甚少,但在本系却不断有同学提到他的名字,介绍他的行谊风范与讲课特点。蒋先生以教书育人为其天职,一直坚持守望在教学第一线,与学生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那时候中文系经常有全系性的活动,无论是传达文件、听形势报告,还是关于教学问题的辩论会,会址都安排在工会俱乐部小礼堂...

  • 292010.11
  • 112009.07

    我校1934届老学长季羡林先生逝世

    2008年8月2日,温家宝总理看望季羡林学长。清华大学1934届校友季羡林学长于今晨八时五十分左右在北京301医院病逝。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

  • 292022.06

    赵忠尧:我的回忆

    6月27日是赵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摘录《赵忠尧论文选集》中先生的一篇小传以资纪念。

  • 062017.01

    英年早逝的史家丁则良

    丁则良实在是纯正天真而容不得半点虚假的人,惟其如此,他可以放弃已有小成的宋史而新起炉灶改治苏俄史,他敢于指正吕振羽的史著,他敢于批评东北人大存在的问题....

  • 292012.02
  • 292017.03

    李佩先生 令人仰慕的“精神贵族”

    作者邓勇,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1977级校友,1990年获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兼学生处处长、全国学联秘书长、共青团中央学校部部长,曾....

  • 212022.03

    木秀于林——纪念我的舅父古念良逝世31周年

    古念良用他的一生,致力研究古今中外经济发展的规律,寻找经济强盛的路向和方法,为富民强国献策。本文通过他从童年、求学、投身抗日、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贡献与遭遇及人生最后辉煌的整个历程,通过他本人及亲友的忆述、他对笔者的启蒙、他生活的点滴、他文章的精华等等,尽可能让他的后人及世人全面了解他的品格、学识和贡献。通过古念良的文章,展示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一贯主张的统一战线政策的力量;他的文章用经济数据说明毛泽东、周恩来从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已实行经济开放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