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你是一团火

2009-06-05 |

——记亡友张信传学长(1951电机)

郭道晖 1951电机)

2007113日,信传因患脑溢血遽尔离我们仙逝。这个日子是他满80大寿前两天。我痛感失去了一位同窗至友和知交。我以原明斋117室的几位同乡战友的名义(镕基另有对他的悼念),给他的亡灵呈上如下的一幅挽联:

痛悼挚友信传仁兄:

秉性如一团火,壮怀激烈,笔扫千军,争民主驱魑魅,敢以“暴徒”自傲,何幸识君,共剪西窗烛;

待人胜手足亲,患难相扶,肝胆相照,洒《晓露》迎《晚霞》,弘扬湖湘精神,遽尔仙逝,痛失知音人。

原清华明斋117挚友

郭道晖 刘观丰 李特奇

皮兆鸾 谢克伦 张履谦

敬挽

1948年电机系十余位湖南籍学生组成“共产主义集体”。这是1949年初该组织部分成员的合影。前排左起:郭道晖、张信传、皮兆鸾、黎模健;后排左起:朱基、陈慎行。

信传是著名的工业经济学家,曾担任冶金经济研究中心副总干事长。他早就有汇集出版他工作50多年的论著和诗篇的计划, 1999年他曾约我为他这本论文集写序,我自认于工业经济是外行,对他这方面的卓越理论成果不敢班门弄斧,当时就只写了一篇对他的《生平杂忆》。可惜书未出成,人已西去。我和刘观丰、刘景白、欧阳鹤、薛传钊等几位同学计议,会同他生前所在单位(原冶金工业部经济研究所),要设法代为实现他这个未了的遗愿。

那天,从他留下的一箱遗稿中,忽然发现他还珍藏着我的原稿,缅怀往事,不胜唏嘘。《杂忆》诸事,历历在目。谁能料到它竟成为一篇纪念亡友的悼文呢!现将它摘录如下,以寄哀思。

这本书名为《上下求索:五十年从工集》。50年,也就是半个世纪,信传这本大著,就是他为祖国工作60 年的历史见证。

应当说,工作60年并不太难,难在思想上、精神上永远健康。这60年来,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心怀报国之志,却命途多舛,命运可不怎么“健康”。

记得解放前,也就是60年前,我和信传,还有刘观丰、朱镕基、张履谦等十多位湖南同学聚居在明斋117室,同舟共济,共度时艰,积极参加革命的学生运动,信传还领头主编了一份油印报《晓露》,向家乡的中学青年传播革命思想和信息。原以为太阳出来后,这“晓露”任务完成,就自动消失。不想,太阳出来后并非总是晴天。甚至遭遇人为的呼风唤雨,不时黑云压城。我和镕基在1957年就蒙冤受难,信传以其耿直刚正的品格,也难逃此后的浩劫。所幸我们在逆境中都能永葆赤子之心,加上湖南人的刚毅倔强性格,不改为国为民的初衷。信传不止一次地和我说过,解放前他在清华体育馆的一间小房间里秘密举行入党宣誓,举手要“为共产主义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时候,周身热血沸腾,无比激动。他说:“这一钢铁誓言,一直成为激励和鞭策我的动力。”60年来时刻萦怀。也正基于此,“117”的战友在严酷的考验下,锻炼得更坚强。到拨乱反正以后,虽都已到“知天命”之年,而长期被压抑的壮志和才华却如喷泉般迸发出来。镕基脱颖而出,荣任国家总理。履谦是工程院院士,为“两弹一星”做出杰出贡献。信传成为我国有突出贡献的工业经济学家。其关于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战略的诸多献策,和有关工业管理的理论研究成果,多为中央决策部门采纳作为政策依据,为学界尊为中国工业经济学的权威。80年代初,他还同朱镕基合作主编过《管理现代化》、《当代中国的经济管理》等国家级大著。还和薛传钊合作,共同完成了许多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课题,多项获奖。这些成就,体现了他对工业经济的远见卓识和报效国家工业建设的拳拳之心。

我与信传结识是在1947年冬,我们不约而同地加入了地下党领导的著名的《清华人》壁报,在工作中学习进步书刊文件,相互切磋,成了这个壁报的经常撰稿人,我们也成为好朋友。

那时,信传比我高一年级,他1946 年入清华电机系,受过抗议美军暴行和“五·二○”反饥饿反内战的洗礼。特别是在1947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前来清华“视察”,遭到同学们严词质问他克扣教育经费和学生公费的行径、而狼狈脱逃时,信传冲锋在前,正好有一张照片记下了朱家骅后面的信传身影。第二天中央社诬称朱“被一群暴徒包围”。后来信传拿出这张照片给我看,不无自豪地说:“我就是其中一个!”于是大家就给他封了个“暴徒”的绰号,他也坦然应答。

我们戏称他为“暴徒”,也是基于对他那疾恶如仇、大义凛凛的火爆性格的理解和认同。在我和他接触中,感到他就是一团火。面对世间一切不平的事,他总是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拍案而起,怒眼圆睁,慷慨激昂地痛斥丑类,唾沫四溅。而面对革命工作,则总是风风火火,一往无前,干得火热。他帮《清华人》撰稿,主编《晓露》,解放初期主编《人民清华》(《新清华》校刊的前身),以及毕业后“从工”50多年,都是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大家也受到他的感染。1957年我和朱镕基遭受打击时,也还是他不避嫌地继续与我们来往。 我们被“改正” 时又给我们多方关心和帮助。这些都使我们感受到真诚友谊的温馨。

改革开放初期,同班同学邹家隆1957年被开除公职,驱赶到农村,一家5口,靠两个15-16 岁的女儿下地拼命挣工分,受尽饥饿与折磨,“改正”后回城不久,却得了肝癌。信传约我和朱镕基、刘景白一起到医院探望。家隆临终前,还念念不忘清华对他的教育之恩。也是信传将他的一席谈话写成《最后的怀念》在《清华校友通讯》上发表,其中记录了家隆对电机系主任章名涛教授“为学与为人”的教导,后来成为大家的座右铭。朱镕基在为清华电机系成立60 周年时也以此为题撰写了贺词。而在1989年那场政治风波中,信传在出差上海时,特地致信时任市长的朱镕基,就如何正确处理好这一事件,多所建言,表现出对国是的洞察和对友人的关心和支持。

信传还是一个很有才华和豪情的笔杆子和诗人。下笔千言,立马成章。诗作数百,激情满怀。过去我们班每次聚会,常常有信传、欧阳鹤和我三位湖南佬即兴赋诗,这个传统也是信传带头的。他的诗平仄韵律工整,语多慷慨悲歌的忧思,亦不乏缠绵悱恻的情义。他在《自咏》中说:

时至1998年,他继《晓露》之余绪,又独自创办《晚霞》,旨在为“117”战友联络晚情,后来又扩展为全班校友通讯。我真为他余热犹盛、夕阳生辉而叹服。他真是一团火!

余音:(20075月补记)

200652日,我们电机系1950-51级再次聚会,很多老同学夫妇都参加,镕基也携全家出席,自称他全家都是“清华人”。信传特为此次聚会写了一首《同学少年长相忆——负笈清华五年叙事》,仿白居易长恨歌体,挥洒三千言,历数自1946年进清华以来的水木风情、校魂学风、大师风范、革命熔炉、群英荟萃的往事,如数家珍。我建议他改题为《长忆歌》,并请他写一篇报道此次盛会的文稿,给《清华校友通讯》发表,他都照办了。谁会想到,这一诗一文,竟成了他的绝笔呢!

你是一团火,温暖了别人,燃尽了自己!安息吧,朋友!

20075月于荷清苑

我本一愚生,丹书拨迷茫。

刀丛叱犬辈,夜幕砺鱼肠。

笔下耕耘苦,炉前改革忙。

夕阳谁谓晚?残雪荐炎黄!

他为鼓励我在拨乱反正后重振雄图,赠诗曰:

苍天有意添多难,

学海无涯任奋浮。

知君皓首雄心在,

破浪扬帆万里舟!

读之令人感奋不已。

相关新闻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212018.08

    吕人和:心影

    一首散文诗,献给敬爱的永垂不朽的朱自清先生——

  • 242009.11
  • 282015.08
  • 022017.11

    赵仲兴:百年丹心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百年风范,山高水长。祝贺赵老师“百寿”初度,“茶寿”可期。

  • 212022.06

    最刚烈的勇士,有最柔软的心肠∣“父亲闻一多”

    近日,“红烛颂:闻一多、闻立鹏艺术作品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在这场父子二人的作品展上,观众很容易便能察觉到一种传承的流动,看到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之外的“艺术家闻一多”。同时,从照片、信札和闻立鹏的画作与讲述中,人们还会看到“父亲闻一多”的形象,并惊讶地发现:最刚烈的勇士,原来有一副最柔软的心肠▲闻一多全家在云南昆明住宅前合影,左起三子闻立鹏、闻一多、长子闻立鹤、夫人高孝贞、小女儿闻惠...

  • 052017.04

    毕业十年

    不知不觉间,时间进入2017年,我们已经毕业十年了,2003级的小伙伴们即将迎来属于自己的第一个秩年返校日。

  • 032023.05

    张永红:青年节,我为导师写首诗

    4月29日清晨,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清华建校112年 西操接力112圈”活动正在清华大学西操如火如荼地进行,同时“2023清华校友音乐马拉松”活动也在这里同步举行,用歌声为奔跑助兴。我们30名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生身穿“领跑者梦之队”跑团的紫色队服,全程参与这两项活动,成为西操场上一道靓丽的风景。我作为跑团负责人和活动的组织者,既感到高兴和自豪,又因我的导师机械工程系叶佩青教授缺席而感到遗憾。领跑者梦之队去年7月...

  • 302005.08
  • 252018.12

    朱自清幼子朱思俞:我随父母南渡北归

    朱思俞,朱自清最小的儿子,天津南开大学退休教授。为纪念父亲朱自清诞辰120周年暨逝世70周年,由朱思俞口述,朱逢整理了这一篇《我随父母南渡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