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一位老清华学子的不变情怀

2010-06-23 |

李道铿(1954水利)

“生命有限,党的事业无限”,“高级知识分子有退休之日,共产党员无‘下岗’之时”,“没有完美的人生,只有无悔的人生”,这是我的人生座右铭。

李道铿学长

一、自强不息,奋力进取,扎根辽宁为水利

我是辽宁省水电设计院1993年退休的教授级高工,1984年入党的共产党员,77岁了。1952年我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当时国家急需建设人才,我响应号召,自愿放弃五年制本科学习机会,选择上了两年制的“大专班”。1954年我以较好的成绩、高大健壮的体魄,满怀建设祖国的激情,告别了北京的父母和女友,志愿奔赴东北,投身到辽宁的水利建设之中。我在职工作了40年,退休后又担任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工作和市、区、社区的社会工作,基本上实现了蒋校长“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要求。

在东北风风雨雨地干了40年,参加并负责过多项大中型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科研工作。曾在吉林省白城地区零下40℃的冰天雪地里对松辽运河进行勘察;曾在内蒙古哲盟昭盟与骆驼为伴,千里迢迢地跋涉在沙漠草原上;也曾在辽河流域徒步勘察测量行程三万多公里,同伴们骄傲地戏称我们也经历了“长征”!无论生活、工作条件多么艰难困苦、复杂多变,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始终激励我一往无前,毫不退缩,永不停顿。上世纪60年代初,爱人单位水电部建设总局几次来函调我进京与父母妻儿团聚,但因工作需要,我都狠心地放弃了这些宝贵机会。别人说我傻,老伴也不理解,我却始终无悔无怨。

由于我全身心扎根辽宁,努力工作,曾多次获得“红旗手”、“先进生产者”称号。1984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8、1989年,我负责的科研项目“辽宁省旱田灌溉布局的研究”,在集体的努力下,以出色的成绩荣获水电部和国家的科技进步二等奖。当我戴上金质奖章时,兴奋欣慰之情难于言表啊!更深切体会到,不忘“庚子赔款”大学历史的莘莘学子,要永远牢记“自强不息”的校训,为振兴中华,为祖国的强盛,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奋斗到底!也使我更热爱这艰苦而豪迈、“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水利伟业,我甘心为她付出宝贵的青春和生命!

二、厚德载物,赈灾助学做奉献

1993年退休后,除了应水利部总院和外省之邀参加项目审查等工作外,我上了老干部大学国画班,习字写画遂了我自幼爱画又没机会学的宿愿。“老有所学”坚持至今,不仅书画技艺有较大提高,多次参加老年书画展,举办过个人书画展,出版了个人书画集,还加入了“沈阳市美术家协会”,而且通过书画陶冶了情操,抒发了对党对祖国的热爱,对水利事业的眷恋,对开放政策的赞许,焕发了革命青春,增强了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厚德载物”的校训启示我应该“老有所为”,为一个共产党员之所为。我决心学雷锋做好事,力所能及地坚持做对国家对人民有益之事。

(一)团结友善,助人为乐,和谐相处

我从小事做起,如为居委会、社区购置打气筒,供大家使用。报废了添新的,保证供应;在老干部大学当班长的几年里,为学友代买文房四宝、办画展数十次;在社区担任顾问、助老协会会长,议政委员,协助他们开展“楼道亮化”、“小区绿化”、“助残”等活动。尽管自己年老多病,仍尽力帮助重病有困难的老同志,为其筹措捐款,为临终同志送去温暖和安慰,为六十多位年届八十的老寿星送去裱好的祝他们健康长寿的国画……。总之尽力去做促进同志间、邻里间、党群间团结互助之事,促进了和谐相处气氛。

(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积极参加赈灾活动

扶贫济国、赈灾救难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在职时,历次赈灾都积极参加,1985年还曾化名“党群亲”为刚参加工作、家乡遭遇洪灾的大学生张国平寄过一个月工资。退休后,一如既往地为辽宁洪灾、新疆地震、广东雹灾、西藏雪灾、四川山体滑坡、1998年长江嫩江大洪灾、1999年台湾南投地震、2005年印度洋海啸、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等先后四十余次捐款3万多元和许多衣物,仅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就捐款2300多元和“特殊党费”1000元。捐款大都用的是“知党恩”化名。1997年我把妻子去约旦公出节余的100美元捐给了受地震灾害的友好国家巴基斯坦,中国红十字会的同志讲:“你是唯一向他国捐款的公民。”1999年台湾南投发生大地震,我又通过红十字会捐款500元,表达了两岸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

我做这些事,不是为了扬名,而是藉此抒发对党的感恩之心,所以用“知党恩”化名。因为我和姐姐能同时大学毕业,完全是“公费”。如果没有毛主席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建立了新中国,如果没有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没有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代中央的英明领导,我们哪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富裕的好日子啊!我家8口人,有4人大学毕业,2人研究生毕业,现在三人是教授级高工,三人是副教授级高工,其中女婿还享受到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另外,孙女2007年考上了大学,只有外孙子在上小学。这一切全是党和人民给的,党恩深似海啊!一生不能忘,一辈子也报答不完啊!

(三)奉献爱心,热情资助失学儿童和青年

自1995年初,我这深知失学之苦的老共青团员,响应团中央“希望工程”的号召,至今15年来共资助过45个孩子,其中女孩34名,男孩11名。分布在辽宁、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宁夏、甘肃、陕西、广西、安徽、四川、重庆等地。资助的孩子中,小学生27人,中学生6人,大学生12人,有汉、蒙古、藏、维吾尔、土家、哈尼、彝、佤族等8个民族。这些孩子大多与我保持联系,往来信件已有500多封。

辽宁昌图县的李艳,我两次为她家抓猪崽搞副业,三次为她配近视眼镜。1999年还专门去昌图访问她一家人,2002年五一接她来沈阳玩了4天,相处得如一家人一样,连她母亲再婚她还专门来信征求我的意见呢!

1997年资助的沈阳建工学院大学生周永良,1999年患肺结核被隔离,我及时去看望他,解除他无亲人在身边的孤独和无助。我每月送去蜂蜜、奶粉、罐头、水果等营养品和额外的补贴。2000年他奇迹般康复了,完成了学业,还获得学士学位。我代表“家长”参加了他的毕业典礼,送了他一块手表和亲手绘的“雄鹰展翅”折扇表示祝贺。小周毕业后回到广西南宁一家大建筑公司。八年多来,他每月至少打一次长途电话问候我们。他工作努力,表现出色,很快晋升为工程师。现已成了家,有了可爱的女儿。

这45个孩子每人都有一个故事,其中“悲”大于喜。他们中有父亲走失五年多,靠翻石块抓蜈蚣贴补家用的安徽徐梦月;有父母双亡,靠叔婶抚养的法库县单宇佳;有两岁丧父、母亲患精神病的四川刘玲炎;有自幼失去父母的孤儿西藏那曲地区的索南拉吉等等。他们都需要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我经常会因他们的不幸遭遇,自己又无力解决而夜不能寐,食不知味!当然也有为他们的坚强、进步、懂事而欣慰,高兴得睡不着觉!我的心已经和45个孩子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了。我特地在一张中国大地图上贴了45颗红心,每颗上都注明一个孩子的姓名、年龄、性别、省市区、学校等,每天我都要反复看它,心中惦念着他们。

索南拉吉是我最疼爱的“孙女”之一,2001年结对,2005年考入了浙江绍兴民族中学,2006年我和老伴去上海探亲时,专门去看望过她,今年上初四了,即将毕业回西藏考高中,期望她能成为建设西藏的有用人才;还有大连32中毕业的于颖,2004年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当年我资助她2000元。于颖品学兼优,入学后靠勤工俭学和奖学金生活,先后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大学生”和“勤工俭学先进个人”,2007年她入了党,2008年本科毕业保送读硕士研究生了,多么自强自立奋发有为的优秀青年啊!2008年夏,她和母亲专门到沈阳来看望我们;还有2001年结对的新疆维吾尔族姑娘阿依加玛(维语的意思是“美丽的月亮”),2003年以668分吐鲁番市理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医学系,她现在已是硕士研究生,学生党支部书记,也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大学生”;2005年考上大连理工大学的朱倩,2008年入党,提前批准保送研究生;高中时受我资助的四川学生钟小龙,2007年以636分高分考取了南京国防大学,参了军。他们都是家境贫寒却又自强不息,在党和社会的关怀下,战胜困难,开始了人生新的征途。

这些年来,在赈灾助学,扶贫帮困上,我们付出了六万多元和不少衣物,仅2007、2008两年就达万元以上,尽管我们是工薪阶层,经济上不富裕,但还算有余力。而且“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生活非常幸福。对比党和国家给予我们的来说,我们这点回报是微不足道的。孩子们的进步,取得的成绩,我们仅仅帮了一小把,党和国家为他们拿了大头。但孩子们和社会给我们的鼓励和精神上的回报却大到无法用物质来衡量,是任何吃喝玩乐所无法比拟的!

仅仅做了一些应做的事,党和社会却给了我很高的评价和众多的荣誉。如街道社区“学雷锋标兵”、“共产党员标兵”,设计院和省水利厅多年的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1998年省委学雷锋先进个人,水利部老有所为奉献奖,沈阳市文明市民,市文明家庭,2008年省第二届道德模范等称号和荣誉。省市电视台、报刊也多次报道。我真心以为,荣誉完全应归功于母校和各级组织的教育、帮助,自己没任何骄傲的理由。荣誉只能是激励鞭策自己、更严格地要求自己的动力,与时俱进,继续努力。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要认真学习,提高觉悟,在有生之年,活到老学到老,实践到老,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