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箴校友向母校百年校庆捐赠“厚德自强鼎”
○林漳生(1964建筑)
2009年11月24日上午,本人有幸参加了郑文箴同学对母校的赠鼎仪式。仪式在清华大学档案馆举行,这是一个隆重而温馨的会议。
贺美英副会长向郑文箴校友颁发捐赠证书,下为“厚德自强鼎”
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贺美英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前党委书记、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左川教授等出席仪式。清华大学档案馆顾良飞馆长,清华校友总会郭樑秘书长与1964届校友郑文箴学长共同在三本捐赠书上签名。我在陪同助签的瞬间,注视身边亲切、端庄的硅化木宝鼎时,感想良多。
这是在一个直径60厘米,高60厘米,毛重约300余斤的木化石上,经历了20多个寒冬雕凿出来的三足圆鼎。它天生丽质,色泽淡雅,纹理华贵,雕工细腻,精美耐看。赐名曰“厚德自强鼎”,寓意深远。
12年前,我们班同学聚会时,我看过郑写的《走过清华园》的二十一行感言诗。今天赠鼎时,又听到他的八句“感念”诗:“……母校培育难忘怀,细雕一鼎酬母爱”。表达了他对母校的笃深情感。看到郑文箴校友经11年雕刻作品的成就,的确是献给母校的一份厚礼。
2009年8月,高级建筑师郑文箴木化石奇石艺术雕刻展在北京揭幕,这是为庆祝新中国60华诞,由国土资源部主办﹑中国地质博物馆承办的国内外首次大型木化石艺术雕刻作品展。一经推出,深受中外观众欢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130多家媒体先后进行了报导。见多识广的李岚清前副总理的题词是:“大开眼界。”在西山晴雪时,又召开了“石破天惊颂中华”——郑文箴木化石奇石艺术雕刻研讨会。与会资深的著名社会人士和传媒大腕们肯定了郑的艺术创作特点和思想文化内涵,一致认为:在近百多年的雕刻艺术史上,郑是引领木化石雕刻新门类的人。
获此赞誉,得此殊荣,性格爽朗的郑文箴忸怩起来,如坐针毡。会后他给我发的短信说:“评价这么高,我没想到,难以承受。”他说自己是半路出家的,退休后痴迷雕刻。他曾在一座独立的四合院里,堆满了木雕古玩。突然,木化石的神奇让他眼前一亮,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也正如他自己说的,木化石让他走火入魔了!11年来,他创作了二百余件作品,件件爱不释手。一些观众要以百万元点名购买某作品,他都婉言谢绝了。此次,为中国地博展会命题创作时,他为自己加了一道感恩的命题,也就是这尊宝鼎的由来。
贺美英副会长对郑说:去年,你的作品在建筑学院展出时,我仔细地看了,你的作品件件积极健康、大气、精致。今天,开会前几分钟,你们还没到时,我禁不住悄悄地掀开红绒幔,提前看过你送的宝鼎。真好看,雕工非常细腻,是百年清华校庆收到的第一件珍贵赠品。
我们敬爱的老师汪国瑜先生,借用古代画家的话给郑的作品题词:“含道应物 澄怀味象”。现在,他把自己的心意、敬意融入到宝鼎中。
三足鼎是贵重的礼品。西周以来,鼎作为文明尊严的象征。如此精美的礼物,堪称国宝级文物,把它捐赠给母校,献给即将来临的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是物有所值,物得其所。
厚德自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创新是国家民族的希望。我国有五千年文明史,文化创新是永恒的课题。
作为建筑师的郑文箴,在艺术雕刻创新上,眼光有独到之处。他以“边缘学科”的新角度,突破了传统雕刻的世俗题材。他有歌颂祖国的《历程》、《回归》;有讴歌奥运的《福娃欢欢》;有呼吁环保的《我们的家呢》;有纪念震灾的《宝贝我爱你》;有抨击时弊的《倾家荡产只因它》;有隐喻幽默的《睡着的检察官》以及中外文化交融的《思想者的发现》等。手法丰富,题材广泛,与时俱进。
硅木化石是不可再生资源,它是古代树木埋入沉积物中,经过亿万年分子重组,变成了外表粗糙,质地坚硬的木化石、木化玉、木化玛瑙。它们生成的部位、色泽各不相同。这就是个异,没有重复性的珍贵之处。郑能因材施艺,运用自如地做到自然美与理性美的珠联璧合。
郑把传统工艺、雕刻文化创新,提升到与时俱进的时代高度。
他是一个敢为人先的人,做一样成一样。建筑艺术撞击了雕刻艺术,在木化石的载体上开出奇葩!
同学们是这样形容郑头的(大家都这么称呼他):像一款老式的钟表,拧紧了发条,秒秒不歇,声声自强,厚德载物。
当今的中国,有着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的大环境,众多创新促崛起。退休后的郑文箴,十年磨一剑,他填补了雕刻艺术在转型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启迪了人们创新的追求。我们国家尚未进入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已经提到日程上来。郑文箴为我们做出榜样,为中老年人开拓了一条自强不息之路,点燃创新希望之光!
郑文箴是我们的同班同学,我们为他骄傲。他捐鼎,我们也沾了福分,借花献佛吧,共同祝愿我们的母校清华大学永葆鼎足之势,革故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