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为中国汽车工业走强而奋斗

2010-06-27 |

王秉刚(1960动农)

2009年中国汽车产量已突破了1200多万辆,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尤其令我欣慰的是,自主品牌的产品比例年年增长,中国不但要成为世界汽车大国,还要成为汽车强国。汽车在中国普及的梦想正在一步一步实现,汽车工业为国家振兴正在发挥重要作用。看到这些,心里真是无限感慨,如果光阴退回二十年、三十年以前,恐怕连想也不敢想。

我是1960届毕业生,但是在1961年初离校,被分配到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寒冷的东北对我这个来自福建的“南蛮”,的确很不适应,但我又庆幸自己能到我国第一个汽车工业基地工作,非常希望能有机会学点本领做出点成绩。一汽是原苏联援建的国家重点项目,“解放牌”卡车是由苏联引进的唯一产品。我参加工作的时候,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已经破裂,自然已不见苏联专家的身影。经过努力,我们实现了全部国产化,对生产工艺基本掌握,对产品也做了不少局部的改进。但是老解放终究是上世纪50年代初的设计,与当时世界先进的卡车相比,已经相当落后。要实现大的进步,在老车基础上改动难以实现。1965年机械部和一汽的领导做出了重要决定——借助前些年积累的经验,自己设计新型卡车。此决定传达后,设计处上下沸腾,那种积聚了多年的期盼与热情一下子迸发出来,设计大楼晚间加班灯火辉煌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1966年样车试制出来后,组织了4个试车队伍,我参加了赴新疆的小组。从登上运送汽车的货运列车那天开始,整整经历了一年又三个月的野外试车生活。那时候的条件比现在差得很多,我们每天一早将自己的被褥塞进麻袋,往车上一扔便出发了。茫茫戈壁,常常数百里不见人烟。晚间如果赶不到为来往司机准备的站点,就只好风餐露宿了。为了考核汽车的性能,还要专找恶劣的环境,夏天走南疆,冬天跑北疆,酷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空气稀薄的西藏高原、零下40oC的阿勒泰雪原,都留下了我们的车印与足迹。样车的故障多,不知何时就抛了锚,野外修车是最艰难的事情。那年的春节就因发动机故障不得不将汽车拉到养路工的道班房跟前,为等待备件我和一位工人师傅在无人的道班房里住了好几天。我们通过试车做了许多试验,记录了大量数据,研究了改进方案,随时寄回长春,为设计改进提供依据。车队所到之处,都会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欢迎。人们亲切地将样车称为“新解放”、“中国人设计的汽车”,期盼着我们自己设计的汽车早日问世。每遇这种情景,我便会感受到一种民族自强的强烈情感的冲击与激励。后来,自主研发的一汽“新解放”和紧接着的“东风牌”卡车,在很长时间里是我国商用车的主力,在祖国各地担负着主要的交通运输任务。它们也承载着中国老一代汽车人的奋斗精神。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有点遗憾的是有一段时间我们对自主研发不够重视,过多地依赖国外技术,成了世界汽车制造基地。令人欣慰的是,近十多年来,我们在快速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例如, 4年前《汽车与运动》杂志举办的“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时,只有一款自主品牌发动机勉强入选;而4年后的2009年,自主品牌的发动机已占到5席。这几年,我有幸参加国家科技部组织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工作,在我所访问的企业与院校里,常常会遇到在那里执著奋斗的清华汽车系的校友们,我为他们能赶上这么好的时代与机会而高兴。

离开校门后的50年里,我与祖国的汽车工业一起走过了坎坷又辉煌的漫漫路程,回忆往事,追忆故友,有说不完的故事,有谈不尽的感慨。借此汽车系建系30周年之际,我寄语年轻一代清华汽车人,愿在你们的手中实现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强国的梦想。

王秉刚,汽车拖拉机专业1960届毕业生,曾任长春汽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咨询专家组组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