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70年后重游昆明记

2011-01-21 |

李增(1940经济)

启程前的思想酝酿

此次出行的目标原定上海,弟妹团聚和世博会的吸引力都很大,但上海炎热天气的威力也令人揪心。最后还是斯平当机立断,计算机网上定了昆明机票、旅馆。行前几天连续检测了血压以防高原反应,准备了适当行装,应付云南的低温变化。2010年8月21至26日我与斯平畅游了春城昆明。

李增德学长在昆明西南联大旧址留影

广州动身那天早晨天气闷热,机场快线大巴顺利带我们抵达白云机场,航班11点起飞。一路上,空中白云朵朵,云南境内晴空万里,下午3点左右到达久违的春城,十分兴奋。一位说普通话的本地女出租车司机开车,边介绍沿途景点,边送我们到位于市中心的四星级威龙饭店。

从14层房间窗口俯视,远处琉璃黄色的金马碧鸡牌坊清晰可见,那是昆明标志性文化遗产。大观楼的世界第一长联中“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指的就是这两只给云南带来好运的神兽形象。实际上,历经沧桑,1966年“文革”时老牌坊已遭破坏,1999年重建恢复原貌。

郁畅是我们在昆明唯一的熟人。他是促进会老同事郁去非和张漪云的次子,清华1961年电机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云南。我本想通过他了解在昆昔日清华同学如张骏祥弟 祥的消息,但遗憾的是郁畅在清华时正值反右年代,同学之间相互关系隔阂,互相猜忌,毕业后校友会也少活动。他很尊重长者,得知我们到昆,便约好来旅馆看望,畅述别情。

根据清华同学录,在昆明有三位级友:田金铭、张华俊、张慕凯,可惜他们都已先行一步,令人心酸。

街道巡礼

我们的游览首先是就近的金马碧鸡广场,两座相对而立的牌坊依然如故,供游客留影。

如今的昆明已甩掉落后面貌,昔日的崎岖街道、出门安步当车、平房处处,如今马路已四通八达,高楼拔地而起,她已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我们一路碰到四面八方的游客,互相招呼拍照中,了解有来自东北、上海、江苏、湖北……

街道旧名依然,如岳丈梁信瑚工程师故居端士街,街牌虽在,但已面目全非,当年的小街和老房子荡然无存,四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另外东寺街,昔日中国银行宿舍也早已杳无踪迹。近日楼倒是巍然耸立,据说是旧楼推倒重建,昔日花市已不存在。南屏街如今是繁华的高楼耸立中心地带,昔日的大戏院已不见了。

在桥香园,我们品尝了阔别已久的云南过桥米线。记得1998年曾与江国采、梁妙如、江真可等吃过香港店的过桥米线。但这老牌的米线也不能过分恭维,因为生意太过红火,食客络绎不绝,58元一碗的米线,只是烫而不鲜。汤里飘着两片云腿,淡而乏味,质量下降,令人失望。

在汽车、摩托数量不断上升中,交通显得十分拥挤,自行车已边缘化,到处停车使得街道空间狭窄,堵车处处。由于红绿灯不够,行过街只有趁人多时,蜂拥而过。虽说乱,但彼此间还是彬彬有礼,我们在街上倒也没碰到不愉快的交通事故。

除了街上熙攘往来嘈杂外,街上也有闲情恬静。如新建的顺城购物中心四周的街道两旁,绿树成荫,树下有座椅供行人休息,这种设施到处都有。在步行街还有生动的老塑像,怀念昔日劳动人民生活,如摄影师,长途驮运货物的马帮,老者下象棋等雕塑作品。为了推销云南土特产品,还有专门市场,销售花、鸟、少数民族手工艺品、木雕、云腿,地方色彩的云南十八怪,各种菌类,药品则如白药、三七……品种繁多,美不胜数。

寻访西南联大故址

我们驱车到云南师范大学访问了联大旧址。进入校园,首先看到竖立的石碑,刻文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亭”,还有黑底白字的横幅“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下面是两大盆长青树。

大楼前映入视野的是气势雄壮的1945-12-1,“12•1”反内战示威运动巨幅雕塑。前面有三大学校长塑像。往前行我们看到昔日的保留教室,壁上有联大校歌,令人回忆起尊敬的教授们,在那艰苦岁月中,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记得我去过梅校长家,那时他住西仓坡,一所旧楼房,梅夫人为了补贴生活,还自制“定胜糕”外卖。我也去过马约翰家,他们住凤翥街一所旧楼上,长子启华是病号,后不幸在昆明过世,只有次子启伟,接父亲的班。陈岱孙系主任与陈福田住一起。但旧日的联大住所都找不到了。外语系的两位外国教授温德与吴可读曾走滇缅路从仰光返国,那时我在缅甸腊戍中国银行和他们巧遇,听说吴可读不幸遇车祸,不知他们是否顺利返国。

云南大学是昔日常去的地方,那时妙如(作者妻子)的三姐惠如在云大读历史系,四姐宛如在联大读经济系。熊庆来任校长,他是从清华调来的,长子熊秉信,清华地质系,次子熊秉明,留法学艺术。大学校园内的长台阶年久失修,但仍保留下来。遗憾的是驱车经过,只看到高台阶,没有下来瞻仰故地。

游翠湖与大观楼

回忆在40年代联大读书时,这里只是从小西门学校本部到拓东路工学院必经之路。昔日荒凉之地,如今已是市民休憩纳凉的福地。2002年开始免费开放,附近盖起高级餐馆、写字楼,房价飙升,商业气味日益浓,周末更是拥挤的场所。湖中正值荷花盛开,游客多全家来玩,或集体扇舞、歌唱,十分热闹。

大观楼也是旧游之地。它是中国四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大观楼)之一。高三层,四尖顶,琉璃黄瓦,世界第一长联是它的特色。郭沫若1961年来游时题诗“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

大观楼四围的池塘中荷花盛开,但面积大,不易照近影。我们在售货亭买到印有长联的绢扇和译文,留作纪念。有篇关于长联的文字提到,当年毛泽东写《沁园春•雪》时就是受到长联的启发。

近华楼八角亭有石刻对联佳句:“曾经沧海难为水,欲上高楼且泊舟”。上句是唐诗人元稹悼念亡妻之作,这里用的暗喻词法,意思是曾经接触过大海,从此就觉得其它的水若跟海水比,哪里算得是水。原句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些千古佳句都有深刻哲理和情感内涵,引发人们思考。

2010年9月3日于广州

相关新闻

  • 212022.03

    木秀于林——纪念我的舅父古念良逝世31周年

    古念良用他的一生,致力研究古今中外经济发展的规律,寻找经济强盛的路向和方法,为富民强国献策。本文通过他从童年、求学、投身抗日、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贡献与遭遇及人生最后辉煌的整个历程,通过他本人及亲友的忆述、他对笔者的启蒙、他生活的点滴、他文章的精华等等,尽可能让他的后人及世人全面了解他的品格、学识和贡献。通过古念良的文章,展示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一贯主张的统一战线政策的力量;他的文章用经济数据说明毛泽东、周恩来从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已实行经济开放政策。

  • 112020.08
  • 242016.03

    清华大学1970年大事记

    2月26日-3月12日 本校举办1970届毕业生毕业分配学习班。3月 毕业生离校,其中:0字班(1964年入学)为1651人,00字班(1965年入学)为1614人;历届遗留待分配学生为42人。毕业生中有800多人留校工作(称...

  • 162021.06

    回忆70年前的学生生活

    我今年93岁了,现在侨居于美国西雅图。1987年,我在河北工业大学离休,之前是该校自动化系教授。我于1947年9月考入电机系,至今已有74年了。

  • 182020.08

    2014年 第03期, 复70辑

    2014年 第03期, 复70

  • 082020.12

    跨越70年的通话

    今天(2020-12-07)为老爸做了一件好事,通过清华大学校友会解红岩女士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父亲在师大附中的挚友何德全先生。从童年的时候父亲给我们读他的日记里就经常听到这个名字,在北京师大附中时,他两个整天形影不离,一起学习,一起娱乐,父亲是排球队队员,每当比赛和训练的时候,他都到现场观看并呐喊助威,同学们都看他两个好的像一个人,有同学甚至开玩笑,你们两个是不是有点那个方面的意思。年轻的吕恩民与何德...

  • 302022.06

    彩插:电子系70周年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62017.04

    无701、702、706五十六年重相聚

    4月26日上午,以“我们五十六年重相聚”为主题的无线电系1967届701、702和706班毕业五十周年座谈会在罗姆楼十一层多功能报告厅举行,六十余位年逾古稀的老系友出席。

  • 182020.08

    2016年 第12期, 总第70期

    2016年 第12期, 总第70

  • 062023.06

    我与清华的70年记忆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