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吴冠中手稿《清华园》

2020-05-19 | 来源 公号“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2020-05-19 |

吴冠中手稿《清华园》第1页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乙丁捐赠

小孙子刚念完初中一年级,便向往日后考进清华大学,童心壮志,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都为之高兴,便选个星期日,我们陪他去清华园观光,让他先感受一番那具象的、原来就近在咫尺的清华大学。

吴冠中手稿《清华园》第2页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乙丁捐赠

五十年代我曾任教清华建筑系,在清华园里住过两年多,离开后,四十余年没有再回去过,人生永远那么奔忙,随急流涌进吧,似乎只到了垂垂老兮的暮年,怀旧思故之情才不时趁虚悄然降临。车进入清华西门,我很快就迷失了方向,林木葱郁,道路分岔,小河多弯。河上的桥、远近的楼,都已不是旧时相识。车见路就进,见岔道就随便拐弯,当碰见了工字厅,我才明白过来。工字厅是全校的办公处,古老建筑,文物保护,面貌依然,但这与参观恭王府之类的庭院没有多大区别,小孙孙不感兴趣,他要看图书馆。新图书馆“逸夫楼”我也是第一次见到,幸好是星期日,否则进不去,布告写明进门要查证件,人多,须排队出示证件依次入馆,因常有非清华的人来看书,占位置,影响本校学生的学习。一进馆便见电脑厅,学生们静悄悄在使用电脑,我完全不懂,不看了,奶奶发现那些学生几乎都戴眼镜,趁机又告诫小孙孙要注意保护眼睛,他已有一点儿近视了。我早年授课地点建筑系老教学楼安然无恙,且粉刷如新,但建筑系已全部迁入建筑馆新楼,成立建筑学院了。进建筑馆,门厅里有系史陈列,有创始人梁思成先生的铜像。当年系主任梁思成亲自授中国建筑史,我去旁听,第一堂开课时,梁先生未开言先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一个小红本本高举给大家看,心情愉快地说:这是我的工会会员证,是工人阶级的。这岂非多此一举,但回忆当时高级知识分子像梁思成这样的著名学者,能排入工人阶级的行列确是一件转变阶级立场的大事,至少是一种标志。后来潘光旦教授在思想改造的检查中说:农民以为我用的手帕是丝的,我感到很难过,因为其实是布的;他们发现我抽的烟丝同他们抽的原来是一样的,我感到很高兴。

吴冠中手稿《清华园》第3页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乙丁捐赠

我和老伴一味想找我们的旧居北院六号。找到了北院,面目全非,在高楼的一侧,园林山石的一旁有刻石:北院遗址。北院原是讲究的平房,地板、全部玻璃窗的书房、客厅、两间卧房、大澡盆、厨房及保姆住室,本是早期教授们的住宅,当我五十年代住进去的时候,已经很旧很旧了,其拆除更新属意料之中。幸而还有一幢尚未拆除而近将拆除,也早已破败修改得不成样子,但我看到一个窗户上残留的半扇红色百叶窗门,那确是原物,令人有重逢故人之喜,之叹!据今日的住户说,朱自清先生也曾住过这幢最后拆除的旧屋。

找到了“水木清华”,其前的荷塘好像扩大了,至少是整修过了,荷叶分外茂盛,沿岸排满了垂钓者。我记不起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就是这个荷塘呢还是另有荷塘,正好一位老教授同我闲聊,他说那是荒岛旁的荷塘,今日那边并建了一小亭,其间有朱自清题的“荷塘月色”。我们找到了那亭,荷塘月色四个字写得十分出色,像是独具风骨的书法家的手笔,我不明白朱自清在什么情况下所书,抑或是从手稿中集字而成,总之效果极美好。俯视荷塘,已有早开的花朵,这是“荷塘月色”的作者未曾见到的荷花了。

吴冠中手稿《清华园》第4页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乙丁捐赠

观光清华大学,却游览了清华园,真正的文化大公园,不觉已到午饭时矣,学生们已在食堂门口进出,小孙孙注意到那是第十三食堂,问我共有多少食堂,我哪知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