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李献华: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

2020-09-28 | 李献华(1978届建工) |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一晃离开母校清华大学已经42年了。回眸42年前在母校学习生活的情景仍历历在目,特别是在学校文艺队的经历,犹如一幅幅清晰的画面静静地在脑海中闪现,让我难以忘怀。

以往的回顾

1974年,我作为一名优秀的解放军战士被选送到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学习。初到学校就被校园浓浓的文化气氛所感染,各种文体活动层出不穷,让我仿佛置身于文化盛宴中。我作为一名喜欢艺术的文艺青年自然要融入其中。记得那时每逢重要节日都要排练一些小节目自娱自乐,特别是“开门办学”,学工、学军,这种文化娱乐生活就更必不可少了。在工厂我们排练节目与工人师傅共同联欢;在军营我们和官兵同台演出。这些活动加深了我们与工人师傅和解放军官兵的感情,也使紧张的学习实践变得轻松愉快。这个过程,作为文艺骨干自然少不了我的参与。由于从小打下一些文艺基础,有一些跳舞玩乐器的技能,也就在文艺活动中得到了发挥。记得在一次到工厂开门办学,我独自谱曲并编导了一个小节目,把工人师傅劳动的情景用舞蹈动作表演出来,赢得阵阵掌声,受到工人师傅和老师及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练习基本功。左起:董淑琴、乔亮生、?、王增科、李献华、李凤萍

1975年,经推荐和选举,我分别担任建筑工程系学生会和团委的文娱委员。此后,我为系里的文艺工作做了许多工作。后来,我被推荐到学校文艺队参加一个大型舞蹈的排练,成为文艺队唯一一名解放军学员(后经我介绍,另一名解放军学员乔亮生也加入了文艺队)。当时的文艺队由教师、学员、青年工人组成。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聚在一起,虽然各自身份不同,但在一起练功、排练、演出,相互结下深厚的友情。我们排练的节目是反映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情景,整个舞蹈共四场,时长达半个多小时。我的角色是革命干部,虽然没有角色经验,但通过老师的辅导和自己的努力,使角色的表现达到了导演的要求。当时,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文艺队邵会华老师,作为青年教师的代表,邵老师是清华大学文艺舞台上的台柱子,他扮演的角色都是高大的正面人物形象,他一举手一投足总是那么到位,他对艺术的追求和认真刻苦学习的态度及深厚的表演功底令人赞赏。精神是人性的体现,邵老师是我们敬仰的师长,他严于利己、为人师表的风范,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并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可惜邵老师于2020年7月18日因病去世,给我们留下永远的怀念。还有文艺队的白洁珊、王玉辉等,她们虽然不是专业的舞蹈演员,但都经过正规的芭蕾舞蹈训练,实力丝毫不差。我们这些没有太多舞蹈基础的队员全靠她们的耐心辅导,使得我们的基本功得到很大提高。与此同时,我们学员之间也在业余时间相互切磋学习,基础比较好的董淑琴、李连珍、李凤萍等同学积极帮助我们练功,不厌其烦地纠正我们的动作,宿舍楼顶的平台上,公园的空地上都留下了我们练功的身影。

大型舞蹈的演出成功,在社会及校内外获得一致好评。学校舞蹈创作组撰写的文章及演出剧照刊登在1976年《舞蹈》杂志第3期上。新华社至今仍保存着当时的演出剧照。

大型舞剧演出剧照。图中左:邵会华,图中右:白洁珊等

当时清华文艺队在首都高校的文化活动中是最活跃的。我们参加北京高校组织的文艺汇演;参加颐和园游园活动演出,校礼堂、中山音乐堂、天桥剧场都留下了我们飞舞的身影。

1976年,根据学校的安排,我们开始舞剧《金达莱花盛开在青藏高原上》的排练。该剧反映了清华大学毕业学员到祖国的青藏高原建设家乡的情景。该剧以藏族舞蹈形式展现,由于大家都没跳过藏族舞蹈,特别是有一段踢踏舞表演,动作快,节奏感强,学起来有很大难度。为了能尽快完成舞蹈的排练任务,学校从中央歌剧舞剧院请来两位老师帮助我们。经过刻苦学习,我们很快掌握了跳藏族舞的基本规律,整个舞蹈的排练也在顺利地进行中。但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1976年9月9日,我们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这突如其来的噩耗让我们陷入无比悲痛之中。由于毛主席逝世,加之当时的政治环境,我们不得不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学校决定文艺队成员返回原岗位。

沉痛哀悼毛主席。前排左起:张月明、王增科、王志国、白洁珊、乔茹芳、李连珍、王玉辉、李淑清、戴青云、乔亮生、陈昌九老师;后排左起:郑冶教授、赵红红、李鸿青、嘉勇罗松、李献华、徐汉英、?、张西安等

记得在文艺队解散之前,全体队员身穿深色衣服,臂带黑纱,在毛主席塑像前致哀合影,留下一张具有久远纪念意义的照片。对国家来讲,这是一段历史的结束,也是清华大学文艺队从1970年以来文艺活动的结点,时间就定格在1976年的9月9日。此后,至1978年我们毕业之前,学校基本没搞什么大的文艺活动。这就是历史,是我们亲身经历的那一段特殊时期的真实历史。

重要的启蒙

1978年毕业后我分别在解放军总后勤部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后基建营房部、总后司令部等单位工作。在长达4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我都是一名文艺骨干。多年来,从未停止过对文艺的追求,多次参演、组织、编导文艺节目,完成多项总部机关组织的大型演出活动。我从1999年底参加了北京《金融爱乐合唱团》,成为该团男高声部的一员。这支全国闻名的合唱团曾获得北京市及全国合唱比赛多个大奖,获得国际合唱比赛金奖,被中国合唱协会授予中国十佳合唱团之一。在这样一支优秀合唱团不仅仅是唱唱而已,最主要的是通过这个学习的过程去体会什么是真正的合唱,也为自己积累各种合唱及指挥技能,更好地为军队文艺工作服务。

解放军总后勤部春晚演出剧照,指挥:李献华

如今,我已退休,仍然为军队的文艺工作努力贡献着自己的余热。我现在担任《军休之声合唱团》团长兼指挥,并被另外两个合唱团聘为艺术指导。几年来,我团多次参与全国、北京市、海淀区及军休系统组织的合唱演出和比赛活动,均取得好成绩。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清华文艺队对我的启蒙和培养。清华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影响着我,让我努力去实现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所赋予的责任与担当。

久别的重逢  

2016年4月24日是清华大学105周年华诞,也是清华大学文艺队值得纪念的日子。在邵会华老师和部分队友的提议和组织下,清华大学文艺队(1970—1976级)46名队友,在分别了40多年后从祖国的四面八方相约返回母校,共同庆祝属于自己的节日,共同享受欢聚的喜悦和幸福。

新老舞蹈队队员礼堂前合影

这是久别的重逢,更是温馨的时刻,多少往日的欢乐终于汇聚了今日深深的留恋和思念;多少岁月的回眸凝成了此刻热血沸腾的欢颜。我们为之兴奋和动容,毕竟,我们彼此经过长久的分别。我们召开座谈会,参观校园,我们回味着曾经清纯的友情和浪漫,我们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尽的情,道不尽喜,这似水流年中的曾经,已经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定格在我们心中。

那更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燃情岁月,那些岁月留下的痕迹,是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候,是一段如歌的时光。

大礼堂前同高歌,二校门前摆pose,这正是:风华正茂当年是,而今白发染双鬓,歌遍日月,我们难忘激情燃烧的岁月;舞红江山,我们依然豪情未减。

文工团成立60周年座谈会。左二李献华,左三姜鹏明

2018年10月13日,在清华大学学生文艺社团成立60周年之际,作为曾经的四名老队员(姜鹏明、董淑琴、刘小敏、李献华)应邀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新老团员共同回忆和展望文艺社团的过去和未来。在“春风化雨,向美而行”新时代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建设论坛,暨清华大学学生文工团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上,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华建敏(曾是清华大学学生文艺社团成员)在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我和姜鹏明队友分别发言,共同回忆了那段我们一同走过的历史,用亲身的经历讲述那一段特殊历史阶段的真实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用事实填补了清华大学1970至1976年期间清华大学文艺工作的历史空白。

赠送《清华大学文艺队105周年聚会集锦光盘》证书

清华大学文艺队是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团队,一旦接触它你就会爱上它,当你离开它时又会感到无比的怀念,这就是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对母校的爱戴和眷恋。我们始终相信,我们从清华园分手,走向神州大地的五湖四海。无论聚散离合,我们始终保持着一个共同的心声,始终坚定着一个信念,那就是——用文艺宣传迎接一个又一个百花齐放的美好春天。

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建设论坛合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

李献华,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1978届毕业生,解放军总后勤部司令部技术室原主任,技术4级高级工程师(军级待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