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李同振:苹果情缘小康路

2020-11-11 | 李同振(1970届工化) |

一个圆苹果,小康情感深。

当然滋味美,更是记初心。

这是我有感写下的一首《苹果情缘小康路》小诗。

不怕你们笑话,先透露一下我第一次品尝苹果的往事。我家乡在冀中深泽县一个小村庄,从小吃过瓜果桃梨;而唯独把苹果认作果中之冠,当地不产,外来价高,不敢问津。步入中学,物理老师开口讲一个有关“苹果的故事”,传说1665年,牛顿坐在自家苦思着行星运转的原理,这时,一只苹果恰好落在脚边,这瞬间的发现,牛顿顿悟,于是“万有引力定律”产生了,牛顿家乡的这棵苹果树后来被移植到剑桥大学,牛顿与苹果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对苹果的追求也鼓舞我求学的意志。1965年,我这个农家娃考上北京清华大学,在西校门看到水果铺,想尝苹果味,却买了根黄瓜解馋。1966年国庆,到劳动人民文化宫参加活动,才终于下决心买下一个苹果,连皮带核一起吞下,甘甜滋味,沁人心肺,追向梦想,向往小康。是年,我21岁。

1970年大学分配到石家庄工作,从第一个月40元工资中,买下一网兜苹果,回老家探亲。我把洗干净的苹果捧给父亲,爹爹高兴得切开几片,分给全家吃。新婚之喜,探望岳父大人,自然以新鲜的苹果作为拜见礼。初为人父,我买来大红苹果,用勺子刮末饲喂孩子,幼子手舞足蹈,咿呀酣笑。新世纪来临,我安了个处长的纱帽翅,被派往邢台县里扶贫。同村民们一起培植苹果树。苹果树是乔木,多具有圆形树冠,老枝紫褐色,果梗短粗。看到开花结果,心花怒放。临别之际,老支书把丰收的苹果塞在我怀里。我深情挥手,望着乡亲们如同苹果一样的彤红面庞,充满喜悦之情,展望小康之路。

光阴荏苒,弹指花甲,转眼古稀。这时候我对苹果又有进一步认识。原来,苹果始产于欧洲及亚洲中部,栽培历史已久,全世界温带地区均有种植。我国河北、辽宁、山东、陕西等广有栽培。苹果在央视“健康之路”节目认定是保健食品,有“每天一苹果,疾病远离我”之说。平时,老伴总是从超市买来丰盛佳肴,而唯独把大红苹果首先捧给儿孙,当然也留给我初尝小康之乐。

春节前夕,老家的侄儿开车前来探望,捧来两大箱苹果。侄儿特别告诉我说:这是家乡自己种的苹果,现已远销海内外,铺就致富之路。原来,苹果树早已在家乡故土生根结果,成为脱贫的法宝。顿时,我心潮澎湃。啊!小小苹果,深厚情缘,根系家国,寄托初心,见证小康,喜圆梦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同振,1945年生,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诗社顾问,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任省医药局副处长,创办《实用药学与信息》杂志。荣获河北省建国三十年文艺三等奖,省第八届散文名作一等奖,全国第五届华夏诗词一等奖。作品在人民日报、中华诗词、诗刊、词刊及33省市报刊发表,著《未末集》《同振诗词曲》《杂花生树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