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万胜:从清华大学法学院毕业一年后

2021-08-20 | 万胜(2017级硕,法学院) | 来源 公号“法律与生活杂志”2021-08-17 |

人物名片

姓名:万胜

毕业学校:清华大学

毕业时间:2020

现从事职业:四川省选调生(成都市司法局)

从校园到工作岗位,当耳熟能详的「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等词汇出现在办公桌上的一份份文件中,转化为一条条具体的规定、一个个生动的法治实践时,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分量。

时至今日,我入职四川省成都市司法局已一年有余,常常有朋辈关心我的工作内容是什么。我介绍一通后,对方仍云里雾里,我遂类比说:「可以理解成政府自设的法务岗、合规岗、风控岗。」其实,我所在处室的职能远不止如此,涉及「抽象行政行为」和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合规的保障。

一方面,我们需要在地方层面做制度的供给,组织起草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草案,从「0」到「1」去创造;另一方面,需要开展「去芜存菁式」审查,承办成都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成都市政府对外签订合作协议的前置合法性审核工作,还要在成都市的某些重大事件中提供法律支持。

办公区同一楼层的「战友们」,有的负责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有的负责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事后救济。以前在教科书、论文中看到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备案审查等学术概念,悄无声息地在身边变得鲜活起来。

转变思维的「破」与「立」

对于我而言,初入职场的这一年开启的是更加全面、更加艰巨的学习。我的工作岗位对知识储备、知识迭代的要求很高,而且关系到一线具体的行政实践。面对新领域的涉法问题时,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库,快速学以致用。然而,包含行政法规、规章在内的行政法规范浩如烟海,各个层级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更是多如牛毛。这份工作对于初出法学院之茅庐的我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刚到岗位时,我经常检索很久,也查不到最能解决问题的规定。我复盘分析后发现,原来自己将学术研究中的一种思维模式——从古今中外等方面对问题的知识图谱进行系统梳理——带到了工作中。在面对重大紧急工作时,这种梳理研究耗时费力,并不适用。此外,在决策前置合法性审核工作中,我需要将决策中政策法规的风险点一一排除。然而,我有时却难以甄别出决策存在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等问题,或「虽把准了脉,但开不对方子」。将学理性的知识转化成实践性的指导,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组织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草案的起草工作,需要从零学习该立法领域的行业知识,并综合研判、衔接协调各方意见,字斟句酌都体现出对不同群体利益的权衡和考量,这对于我又是全新的挑战。

同时,成都市的城市发展战略在很大程度上破除了盆地思维,城市能级已经有了飞跃式提升,部分工作极具创新性,在城市治理的某些领域已经领跑,或有了领跑者的姿态。这就要求创新思维。在一些颇具创新性、需要先行先试的地方立法上,我们不仅要对标学习先进经验,还得做原创性的探索。

使命担当的「习」与「悟」

因为岗位原因,我经常会参与社会民生领域重大决策文件的事前审查。有时,一份薄薄的「红头文件」,将影响这座城市里超过2000万名的常住人口。每当面临这种时刻,我都会感受到沉甸甸的职业责任感——「审查无小事」「要坚决防止文件带病出台」。在法治轨道上把好事办好,让城市更美好、让市民更幸福,需要智慧和勇气。

经过一年多的耳濡目染和深入学习,我对于这份兼具技术性、专业性、综合性的工作有了新的感悟:在我们提出法律意见的时候,绝不能掉进「文字工匠」的窠臼,更不能停留在对决策书面文字的打磨。有些时候,修改一个字、一个标点,其内核是让决策更符合法治的要求。在法规规章草案的起草过程中,对「法言法语」的精准运用,是为了把好的经验、做法固化下来以利长远,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让条文用得上、管得住。

领导经常指导我不能限于事务性的工作,要更广泛地学习,从更宏观的维度理解政策法规,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工作场景中,我非常敬佩领导同事能在处理政府法律事务时,善于从更高的站位和更开阔的视野对问题进行评判分析,并给出合理化建议。政府行政的基本原理是「法无授权不可为」。在行政管理需要创新时,对于政策法规理解钻研的深刻程度直接决定了地方政府合法合规治理的效能。

面对这份重任,我更敬佩领导前辈们既能「说不」也能「说行」的魄力:面对决策中存在的合规合法性问题,直戳要害地提出专业意见,向相关部门释明原因,并且帮助相关部门寻找合法合规解决难题的途径。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大局、服务中心工作,道阻且长,自己尚需修炼磨砺。

工作中

蜕变成长的「苦」与「乐」

在工作的这一年里,我有很多心态波动的时刻——在时间紧急但又抓不住问题的关键点、风险点时,心中生出一种焦急感、无力感;在被领导问到更深一层的认识时,不能「对答如流」,背上出汗、内心极度紧张;在受派参会发表法律意见,「市司法局」座牌前只有自己一人时,怕表现得不够专业给单位丢脸,心中十分不安;在跟着领导参加涉法「疑难杂症」专题会时,有时还没听懂内容会议就结束了,会有一种茫然和懊丧感。

面对这样「红脸」「出汗」的时刻,是同事们将经验、方法倾囊相授的慷慨,让我得以在工作中逐渐找到了感觉;是领导们每次让我大胆提出法律意见并予以认可的包容和让我全面参与处室业务工作的信任,推动着我的成长。这其中每个「传帮带」的细节都让我感慨、感动。

工作有挑战,也不乏欢乐:大家一起检索资料、研判分析「疑难杂症式」的涉法问题,成功找到症结的快感;一同分享法律意见被认可、被采纳的喜悦;自己参与审核的民生领域重大行政决策实施之后,看到微信朋友圈刷屏转发和满屏点赞,我的心中又升腾出无以言说的自豪。回想起这些场景,不由自主地为自己能够为推进「依法行政」贡献些许力量而开心。这些点滴之间带来的喜悦,让我的职业尊崇感陡然提升,每次的正向反馈都在给精神充「法治之电」。

还记得,我曾在研究生入学复试申请材料里写道:「愿探求‘治之端’,力争为推动我国法治进程做出点滴贡献。」毕业后,潜意识里「学为所用」的职业志向也在逐渐变成现实。希望自己能不忘初心,热情奔跑在法治的道路上,用「法治之力」创造属于这座城市的幸福美好。


本文载于《法律与生活》杂志8月下刊

「封面故事」初入职场的法律人


相关新闻

  • 102018.01

    清华大学法学院第三届基层治理研讨会圆满举行

    2018年1月6日,清华大学法学院第三届基层治理研讨会在明理楼四楼大会议室举行。三十余名在全国各地从事基层工作的法学院校友、数十位香港大学学生参加了本....

  • 102018.01

    清华大学法学院2018年校友年会系列活动圆满举行

    2018年1月7日,清华大学法学院和清华校友总会法学院分会共同举办的清华大学法学院2018年校友年会系列活动在明理楼举行。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党....

  • 022019.04

    清华大学法学院第四届基层治理研讨会圆满举行

    2019年3月30日,清华大学法学院第四届基层治理研讨会在明理楼四楼大会议室举行。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张超,香港特别行政区驻京办主任梁志仁,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纪文凤,周大福慈善基金秘书长陈美华,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党委书记黎宏、党委副书记王钢,法学院王亚新教授、周光权教授、李旺教授、何海波教授、杨国华教授、黄新华副教授,香港大学法律系师生代表,以及来自我国各地基层单位的30余...

  • 222016.12

    法学院校友参加“2016清华大学法学院基层治理研讨会”

    2016年12月2日,清华大学法学院基层治理研讨会在明理楼四层大会议室举行。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学生部部长丛振涛,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林成涛,周大福慈善基金理事、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纪文凤,法学院院长申卫星,法学院党委书记黎宏,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于安,校研究生工作部综合办公室主任崔定宇,法学院副教授黄新华,校国际教育办公室副主任廖莹,法学院党委副书记王钢,周大福慈善基金项目经理陈美华,香...

  • 262010.04

    清华大学法学院召开复建15周年座谈会

    4月25日上午,清华大学法学院复建15周年座谈会在清华大学明理楼模拟法庭举行。

  • 282011.09
  • 022019.12

    清华校友总会法学院分会工作办法

    (2016年12月30日经清华校友总会法学院分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根据《清华校友总会章程》及相关文件,制定本工作办法。第二条 本会名称为:清华校友总会法学院分会,曾用名“清华大学法学院校友联谊...

  • 102018.05

    毕业十年,一起出发——法学院毕业十周年校友联谊活动圆满举行

    4月29日,清华大学法学院毕业十周年校友联谊会系列活动在法学院明理楼举行,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院党委副书记王钢,法学院崔建远、傅廷中、何海波、黄....

  • 292016.03

    法学院分会

    清华法学院1995年复建,校友工作自1999年第一届校友毕业后开始启动。

  • 19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