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邹重人:一颗微电子人的“中国芯”

2022-06-10 | 邹重人(2003级电子) | 来源 公号“清华职业辅导”2022-06-09 |

邹重人,1984年出生,中共党员,清华大学2003级校友。现任国内半导体上市企业紫光国微旗下紫光同芯微电子有限公司副总裁。

积累知识,树立志向

2003年,我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后来保研到清华大学微电子所继续学习。回想起在清华求学的时光,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首先,我认识到了电子信息产业中芯片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这让我立志为民族芯片产业做点事情。其次,我的性格得到了磨炼,我开始不再那么急功近利。最后,在校期间的一系列学生工作经历锻炼了我的组织协调能力,这对我日后的工作也有很大帮助。

微电子所对学生的培养是很全面的。在我的印象里,每周都有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学术活动,也会请产业界的学长学姐分享市场情况。我觉得这种全方位的熏陶特别好,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为什么学习这些东西,以及哪些东西是自己感兴趣的。尽早让学生了解相关产业的情况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些是受用一辈子的东西。微电子所的学术氛围也非常浓厚,大家都争相做实验、发论文。如果有谁能够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那他就会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对象。这种氛围深深地感染了我,我坚信:随着祖国日益强大,芯片产业一定会蓬勃发展,未来也一定需要更多的“中国芯”。但是我了解得越多,越发现我们跟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很大,也越发觉得需要让祖国的芯片产业强大起来,不能让芯片一直成为“卡脖子”问题,拖了祖国发展的后腿。为中国的芯片产业出自己的一份力,是我毕业选择到中国芯片公司工作的重要原因。

磨炼品性,学会协作

在微电子所求学期间,上课以及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拓宽了我的眼界,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对我性格的磨炼。有人说性格改变命运,我深以为然,一个人的性格很大程度上会左右其选择,而各种选择最终决定着我们的命运。

我这个人从小没有耐心,总想一蹴而就。在培养耐心上,我的导师陈弘毅教授对我帮助很大,从他老人家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我入学时,陈老师已经65岁了,在具体的学术工作方面陈老师对我的指导并不多。但在精神层面和人生哲理方面他给我带来了诸多启发,我也很乐意去找陈老师交流。记得有一次,我跟他抱怨自己的工作进展慢,毕业去向也没有着落。他就向我讲起他当年的故事,说自己曾在半导体工厂当工人,也曾在即将拿到博士学位的时候被祖国召唤回来。但是他未曾有过抱怨,无论什么情况,他都认真对待当下的每一件事,把当下的事做好,慢慢积累,待到机会降临时我们才有能力牢牢把握。他建议我不要去抱怨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就可以了。

时至今日,每当我在工作或者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都会想起陈老师的教导,不要去抱怨,做好当下。正是陈老师这种教导方式让我的性格得到了磨炼,让我能够更加从容地去面对各种困难,一路向前。我觉得这些精神也是微电子所的宝贵财富,希望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邹重人在中国银联认证企业年会作报告

在本科阶段我就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升入微电子所之后,我更积极地参与到了所里的学生工作中。微电子所虽然人少,但是学生工作可一点也不含糊,马杯的各项比赛、学校的文艺活动加上所内的各项活动,把每个学期排得满满当当,各种竞赛成绩在学校也是名列前茅。而我也非常幸运在上学期间担任了微电子所研究生会主席,在蔡坚老师和姜汉钧老师的指导下做了研究生辅导员。

在学生工作过程中,我印象最深刻还是2008年的一二九合唱。微电子所学生少,所以要拉上所里的老师和工程硕士一起。时间紧,任务重,还好有上一届的研究生会主席马伟楠鼎力相助,帮忙找来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指挥和教练,让我们的合唱排练有机会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每一次排练我都会打电话问到每一位同学,确保大家都能来。这样的大型活动很能锻炼人的组织能力,细细想来这和我现在说服客户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为了取得更好的名次,我们还编排了舞蹈,算是对合唱艺术的一种创新。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最终取得了一等奖,对大家的付出有了一个交代。

微电子所的学生活动有非常好的传承,参与其中的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为他们未来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让他们提前了解社会,能够更快适应工作,更好地和同事打交道。微电子所的学生工作经历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让我不至于在刚步入社会的时候手足无措,让我能过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希望微电子所能够继续保持这样的优良传统,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学生活动中。

齐心协力,目光长远

2009年,按照学校的就业指导方针,我选择了和自己所学的微电子专业相匹配的公司就业,进入了同方微电子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从学校技术发展而来的公司,股东方也是清华大学。当时同方微电子需要一些有技术背景的人从事市场拓展工作,去发掘更多市场机会,我觉得自己经过硕士阶段的学习,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积累,而且性格上愿意和人打交道,就选择在同方微电子做产品市场经理。

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芯片产业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不过随着国家逐渐重视芯片产业,我们与国外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尤其是我们公司从事的安全芯片领域,经过20年的发展,从最开始与国外芯片差距显著,到现在基本能和国外竞争对手达到同样水平,在全球市场上你来我往,充分体现了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20年前,公司创建之初,只能依靠政府项目做一些定向项目,但是我们没有放弃,相信通过自己努力一定可以赶上国外的竞争对手。后来我们虚心向竞争对手学习,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承受着低毛利率的经营压力,经过三代产品的迭代,终于在2021年,我们在通讯SIM卡安全芯片领域,超过韩国三星,成为该细分领域全球市场份额最大的芯片商。

邹重人在清华集成电路校友高峰论坛上作报告

工作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我们做CC认证的事情。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银行卡由磁条卡更换为芯片卡。作为中国本土的安全芯片厂商,我们当然不能放过巨大的市场机遇。但是由于国内芯片商起步较晚,我们的芯片安全等级当时还无法达到国际上通行的CC安全标准,为此公司成立了攻关小组。我也有幸能够成为小组成员,跟随公司一起攻克这个难题。当时我们在芯片安全领域积累非常有限,首先要解决的是标准问题,所以2011年我们首先到欧洲学习相关标准,到访了荷兰和法国的先进实验室。了解测试标准之后我们又遇到了新的难题,国内几乎没有合适的测试环境,于是我们又开始自己搭建测试环境,过程中我们联合国内多家相关实验室,开启联合攻关,有些设备从国外采购,有些设备自己研发。我们的第一代芯片边学习边设计,国内的芯片生产工艺也不够成熟,第一代产品出来之后,大部分指标可以达到要求,但是还有几项测试无法通过。此时国内银行卡芯片市场已经被进口芯片完全占据,市场局势非常严峻。我们决定放弃之前的构架,开始采用全新的设计构架和制造工艺,从基础上开始全面对标国外产品。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意味着之前的工程经验基本不可复用,新的方法又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关键时刻清华“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支撑着我们,我们分成几个小组,安全认证组的同事长期在荷兰出差,白天跟外国实验室人员学习,晚上指导国内同事做改进。工艺组的同事没日没夜的奔波在代工厂和测试厂之间,每出一个新的版本,就立刻进行测试反馈。就这样我们又花了2年时间,终于在2016年拿到了中国第一个CC EAL5+认证。我们中国的芯片安全等级达到了国际水平,同时也打开了市场。到现在我们的芯片安全等级已经达到CC EAL6+,不但中国的银联卡使用我们中国的芯片,美国的维萨卡和万事达卡也开始使用我们中国的芯片。

对学弟、学妹们的嘱托

1.希望大家珍惜在校时光,积累专业知识,增加对产业的认识,树立自己的志向。

2.在校期间多多参加学生工作,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使自己能够从容应对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3.磨练自己的性格,短期没有成果不要浮躁,遇到挫折不要气馁,不要去抱怨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到最好。



相关新闻

  • 232018.11

    程京:守护“中国芯”

    一枚只有指甲盖大小的芯片,竟藏有60多万个基因探针,能预测10大类、近170种疾病……很少有人知道,这枚生物芯片的首功是在非典期间立下的。15年过去了....

  • 252019.06

    龚克:带着一颗“中国心”奋斗在世界舞台

    从南开大学校长一职卸任一年多来,64岁的龚克一直忙碌地奔波在世界各地:赴泰国曼谷筹备2019年科学工程创新论坛,去法国巴黎出席“移动学习周”,到斯洛文....

  • 122021.11

    爱国奋斗南开人丁守谦:中国第一颗硅单晶的诞生

    丁守谦,1930年出生于湖南攸县,九三学社社员。南开大学电子科学系教授,美国SID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会士。1953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1956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南开大学物理系任助教。1958年调任天津703厂(现中电科46所)技术员。1973年调回南开大学电子科学系任讲师,1985年作为访问学者,在西德图屏根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与著名电子光学专家弗·棱茨(F·Lenz)教授进行合作研究。1986年晋升为教授。...

  • 262010.07
  • 132022.10

    黄培云:一颗报国心 一世“粉末”情

    黄培云(1917—2012),金属材料及粉末冶金专家,中国粉末冶金学科奠基人,中南矿冶学院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1917年8月23日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省福州市。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5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创立了著名的粉末压制理论和烧结理论,研制成功多种用于核、航天、航空、电子等领域的粉末冶金材料;提出了非规则溶液活度系数的计算模型、二元系参数计算三元系参数的方法及模型,以及多级快速...

  • 152020.12

    浩瀚星河有了一颗“唐敖庆星”

    2020年11月18日是“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先生诞辰105周年纪念日。这一天,由何梁何利基金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吉林大学联合主办的“唐敖庆星”命名仪式在京举行,浩瀚星河中再添一颗以中国科学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性、永久性的荣誉,是世界公认的记载褒奖杰出人士的一项殊荣。该小行星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5月19日发现、...

  • 092022.08

    杨嘉墀:将生命化为银河中的一颗星

    杨嘉墀(1919.9.9—2006.6.11),江苏吴江人,著名自动化和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我国自动化与控制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94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受聘为西南联大电机工程系助教。1947年留学美国,先后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员和洛克菲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研制成功快速记录吸收光谱仪(杨氏仪器)。1956年回...

  • 252012.04
  • 152017.08

    王恩东:25年坚守只为一颗国产“好心脏”

    获得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后,5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恩东没得片刻清闲——眼下,他正带队投入AI计算解决方案的研发工作。

  • 192022.09

    于洪宇 | 中国“芯”,世界梦

    真正把科研中的研究成果转变成实际的社会应用,是南方科技大学深港微电子学院院长于洪宇(1994级材料)的初心和愿望。他与集成电路器件打交道已有20余年,回国后着手氮化镓(GaN)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技术研发,希望能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国家当下需求贡献绵薄的力量。于洪宇20世纪90年代,于洪宇考入清华大学,在材料科学工程系度过了5年的大学时光。那时,校园广播里播放的“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口号,给他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