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彭凯平:想要亲密关系 绝不能宅在家里

2019-03-29 | 蒋肖斌 | 来源 《中国青年报》2019年3月29日 |

清华大学最近有个新的网红打卡点,不是名人故居也不是百年老图书馆,而是一个建了没两年的实验室——幸福科技实验室。研究“幸福”的实验室太有趣了,所以,游客都愿意来此拍个照,期待找到幸福的秘密。

听上去有点玄乎,但这个实验室的主持者——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和同事正在探索用现代科学改善人类的心理健康,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受。近日,在“我是科学家”年度盛典上,彭凯平作了题为《我理想中的你,真的只能来自星星吗》的演讲,幸福这件事,原来不像星星那么遥不可及。

“你幸福吗”,彭凯平觉得,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心理科学是21世纪最前沿的学科,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目前唯一了解的智能就是我们自己——我们的心理活动。不过因为研究方法不够成熟,探索比较艰难”。

比如,找对象这件事。

《来自星星的你》中的男主角都敏俊,学富五车、超级有钱、随叫随到,关键还帅,这样的人在现实中找得到吗?韩国人已经意识到——找不到,所以给了他外星人的人设。作为科学家,显然不满足于认命,还要分析为什么。

英国数学家彼得·巴克斯发现自己3年都找不到一个女朋友,一怒之下决定用科学分析一下。他用方程算了算,发现一个秘密:根据伦敦的人口基数400万人,多少女性年龄上适合?20%,80万;多少人有可能是单身,50%,40万;多少人有可能拥有大学文凭,26%,10.4万;多少人有可能有魅力,5%,5200;多少人有可能觉得我有魅力,5%,260;多少人有可能和我合得来,10%,26。

算到这里,有可能交往的姑娘也就是26个。于是,彼得发表了一篇忧伤的论文《我为什么没有女朋友》,聊以自慰。

不过,身为心理学家的彭凯平敏锐地发现了数学家没有发现的问题。“问题出在两个地方:第一,这个人太宅了,空窗期3年,只会在那儿算方程,而不去主动寻找亲密关系;第二,他没有学好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诞生于二战之后的新兴学科,希望用一些科学的方法(比如数学),来探索我们是如何建立社会关系,人又是如何去成就彼此,如今已经成为心理学的主流领域。

“我关心这个问题,因为我发现中国也越来越多出现了类似于数学家彼得的烦恼,还公开号称自己‘社交恐惧’。”彭凯平说,“2018年中国结婚率下降到历史最低点,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了,不愿意建立社会关系,不太愿意与别人来往。”

社会心理学家根据多年科学研究的结论,相信每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比自己想象的更紧密,寻求和建立社会关系的可能性也比想象中的有效。“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网络中,离不开他人和社会。即便是鲁滨逊那样极端孤独的状态,也要找到一个星期五;即便是《荒岛余生》中的主人公,他也要和一个排球创造出社会关系。”彭凯平说。

196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伦做了一个有趣的研究,他在美国特别偏远的两个州,找了296个人,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一封信,把信交给他们不认识甚至从来没听说过的人,看看最后要经过几个人才能送到这封信。最后发现,无论两个人多么无关,只要传6次就可以送达——这就是著名的“六度分离”理论。

2001年,美国纽约微软研究院的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决定重做这个实验。这一次,他在全世界60多个国家招募了近6万人,通过电子邮件传送的方式,结果也是5~7次。目前,最新研究结果是,在社交媒体时代,这个次数已经下降到4.74。彭凯平说:“世界比我们想象的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我们想象的近。社会关系是人的天性,是我们应该使用的一种才华和智慧。”

不仅如此,社会关系对我们的健康还有积极意义。《时代周刊》在2005年1月17日发表了一个封面故事,报道一个新领域的诞生——幸福科学。之后很多研究表明,人要活得久、获得健康、活得长寿、活得幸福,一定要有美好的亲密关系——结了婚的男人比不结婚的平均多活7年,女性提高两年。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建立亲密的、稳定的、有意义的社会关系呢?

彭凯平说,社会心理学长达60多年的不懈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特别重要的社交技巧,第一条原则很简单——一定要出门,一定要接近对方,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宅在家里就魅力无限;第二条是,和别人越相似,别人就越喜欢你。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教授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些陌生男女的照片和一些夫妻的照片混在桌上,让人判断谁是夫妻谁是陌生人。结论出人意料,准确率居然高达72%。

“这说明我们要找和自己相似的人,而且别人也得觉得你们很相似——所以‘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会引起那么大公愤。”彭凯平友情提醒,你喜欢对方,一定要向对方追求相似性,“他要来听我的讲座,你也得跟着来啊!”

第三条技巧是,熟悉性能帮助我们建立有效的社会关系,也就是中国人说的“日久生情”。你想追别人,你想爱人,就要经常和对方在一起,让他熟悉你,增加你的曝光效应。

第四条技巧是,互惠互利,想成为朋友,就要给对方快乐和好处。互惠是人类作为生物的天性,洪荒时代的独行侠是很容易被其他动物吃掉的,成群结队的恋人显然更容易活下来。

最后,彭凯平额外附赠了一个沟通规律,在和对方交流时,讲五句好话之后不妨搭配一句批评建议的话,如果都是好话,对方一定会觉得无聊,毕竟生活也不都是阳光灿烂。这个5∶1的经典比例就是著名的“洛萨达比例”。

如果你数学不好,不善言辞,还有点懒,那还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1862年,法国医生迪香做了一个研究,他把邻居请到自己的实验室,给他的脸通上电流,看看什么样的肌肉会产生什么样的表情。结果发现一种特别有魅力的表情,来自三块肌肉的活动,嘴角肌上扬、颧骨肌上提、眼角肌收缩。所以,实在不行,笑一个吧!

彭凯平1979年报考北京大学时,填的志愿是物理学系,最后录取的却是心理学系,这让他很不开心。那时候的人们觉得,只有物理是真正的科学,但老师认真地看着他,说:“心理学和物理学差不多的。”这句话让彭凯平记了一辈子,因为后来他发现,这两个学科差太多了!

但心理学无疑是一门科学。那位号称找不到女朋友的英国数学家,后来还是找到了女朋友。通过心理学可以研究和找到幸福,理想中的人,可能就在你身边。


相关新闻

  • 072023.08

    社科学院院长彭凯平走访美国华盛顿校友

    7月28—30日,第五届北美清华校友大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清华校友总会社科学院分会会长、社科学院院长彭凯平参加大会,作为大会嘉宾主持分论坛,与参会校友及家属子女聚焦“积极心理,健康人生”等议题开展对话互动。参会期间,彭凯平率队走访了美国华盛顿的校友。彭凯平作分享彭凯平和党办主任肖红缨一行前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走访郭曼桐、潘一林等校友,了解国际组织的运营管理经验、清华校友在国际组织的成长发展情...

  • 282007.09
  • 042019.06

    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率团走访重庆校友

    6月2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系主任彭凯平教授率团赴重庆市走访看望当地工作的校友,包括走访基层公共部门校友,与校友们开展联谊座谈交流,与....

  • 142023.08

    彭凯平:纪念周先庚先生诞辰120周年

    今年8月10日是中国近现代知名心理学家周先庚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日。周先生曾经担任清华大学老心理学系最后一任系主任。1952的院系调整时,清华心理学系并入北京大学。也因此,我有幸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入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学习与工作时,得蒙周先生的大量教诲与提携。2008年,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复建,我担任系主任一职。在历经近半个世纪之后,我成为周先生的继任者。这应该就是一种冥冥之中的缘分与安排吧。回顾往昔...

  • 022021.12

    王太红:在家乡的红土地上厚植初心与理想

    王太红,本科、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15年8月,王太红作为江西省委组织部首批定向选调生赴抚州市基层工作。曾任宜黄县新丰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新丰乡党委书记,现任抚州市金溪县委常委、副县长。为更多人创造幸福“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大一伊始,系里新生培训上播放的“两弹一星”功勋人物的感人故事,唤起了王太红“服务家国”的梦想。毕业后,当得知江西省委组织部首次定向清华、北大...

  • 252025.04

    追寻内心的福流澎湃—专访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彭凯平教授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012016.12

    清华大学彭凯平:寻找人生意义不要落入虚无的陷阱

    当我们快乐的时候,我们的心理能量更充沛,思维更开放,生活的态度更积极,因此也更容易发现生命的意义。

  • 042018.07

    彭凯平教授:在一个不确定的时刻,社会科学有什么用?

    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2018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 262019.02

    彭凯平教授主讲清华校友学习日第4讲,科学探索积极心态构建

    2月23日下午,“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学习日活动第4讲在清华大学新水利馆407开讲。

  • 13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