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一颗卫星·两座城市·三重身份——彭承志的量子故事

2023-10-30 | 来源 新华网2023年8月8日 |

彭承志,2005—2007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出站后曾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76年出生的彭承志身兼三职,除了担任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科学应用系统总师之外,他还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和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2003年起进入量子科技研究领域至今,在过去20多年里,他见证了我国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域领跑世界的飞跃发展。

现在,他把家安在上海,往返合肥、上海两地,半年在上海,半年在合肥。他和团队成员一起,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优势,正在为一颗新型中高轨量子卫星的发射全力准备。

721日,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彭承志经过放在大厅里展示的墨子号模型。

721日,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彭承志(右)在实验室与学生交流实验进展。

一颗卫星

经过我国科学家十几年的努力,20168月,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20168161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拼版照片)。

不久,在河北兴隆地面站做实验的彭承志,看到“墨子号”发出的绿色信标光缓缓从地平线升起,第一次看到自己参与制造的卫星在天上飞,心情非常激动。他说,这种亢奋持续了好几个月。在那段时间里,一口气把河北兴隆站、新疆南山站、西藏阿里站、云南丽江站、青海德令哈站五个地面实验站跑了个遍。

“卫星上天大概半年多,当初确立的科学目标基本上都有了一个初步结果。”彭承志说。“墨子号”设计寿命为2年,至今已经过去约7年,在太空中仍能开展实验。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与阿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平台建立天地链路(2016129日摄,合成照片)。

20161128日,在河北兴隆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合成照片)。

在云南丽江观测站,潘建伟(前排右二)、王建宇(前排左一)、彭承志(后排右一)、印娟(后排右二)、任继刚(后排右三)等科研人员在做实验(20161222日摄)。

“它是这些年以来科学界挺重要的一个事件。”在去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评委会还专门介绍了他们的相关工作,引用了“墨子号”的相关资料。

“‘墨子号’确确实实没有辜负我们自己的期望,也没有辜负别人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自己也感到挺自豪。”彭承志说。

两座城市

彭承志称自己是湖南人,也是半个合肥人。他18岁开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本科,一直读至博士,在北京做完博士后研究,又回到母校任教。他的人生轨迹与合肥紧密联系,待在合肥的时间超过待在自己家乡的时间

目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盾量子在合肥,科大上海研究院、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在上海张江。他把家安在上海,一年里,半年在合肥,半年在上海。

彭承志行走在安徽合肥蜀西湖边(721日摄)。

彭承志行走在上海浦东滨江大道(722日摄)。

“长三角一体化为科技发展带来了动力。量子科技发展越来越不是单纯的基础研究,需要把各个行业的技术融合进来。”彭承志说。

在位于合肥的国盾量子一楼展厅和位于张江的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记者看到两台几乎一模一样的量子计算机——“祖冲之二号”。彭承志解释说:“国盾这边的这台侧重于应用,向用户开放;上海这边的这台更侧重基础研究突破。”

位于合肥的国盾量子一楼展厅,彭承志在操作“祖冲之二号”(721日摄)。

在位于上海张江的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彭承志(左二)和团队成员在“祖冲之二号”前讨论研究进展(722日摄)。

“在上海、合肥两地跑的不只是我一个人,还有我很多同事。”彭承志颇有感触,人员流动背后是技术流动,他和他的团队在长三角的密集流动正好也是我国科技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三重身份

彭承志身兼三职:中科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大国盾量子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墨子号”科学应用系统总师。他说,基础研究的开始是在科大,在所有身份中,教授是他最终落脚点。他目前还在学校带着一个40-50人的本科班,担任班主任。

学生们经常会向他问起,基础研究的不确定性会带来诸多焦虑和暗黑时刻,该如何面对?彭承志鼓励他们做到三个主动:主动选择、主动努力和主动接受。我们该如何面对国际竞争和挑战?他的建议是立足国内、拥抱世界。“科学家有国界,科学没有国界。”他说。

721日,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报告厅,彭承志准备给参加第十四届物理与化学夏令营微尺度分营的学生作报告。

721日,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彭承志(右)在第十四届物理与化学夏令营微尺度分营上作报告后与参加夏令营的学生交谈。

722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彭承志(左)在参加组会时听取汇报。

彭承志在科大国盾量子技术有限公司楼梯前留影(722日摄)。

今年7月初,他刚卸任科大国盾量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一职,改任公司首席科学家。他说,这样更利于他集中精力做科研决策。

彭承志介绍,下一代的中高轨量子卫星的载荷研制已经展开,量子精密测量,特别是空间尺度的高精密量子光频标,会成为这颗卫星的重点目标。

彭承志是这颗卫星的工程常务副总师,他说:“卫星平台在上海,地面站在合肥,有一些关键部件在苏州研制,有一些光学器件可能在福州制造……”

722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实验室,彭承志(右)与印娟教授在查看实验数据。

721日,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彭承志(左)与任继刚教授交流卫星地面站运行情况。

721日,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彭承志在实验室与学生交流实验进展。

立足长三角,彭承志已经开启一轮新“周期”,未来又将是一次跨越式发展!

彭承志走出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门(721日摄)。


制作:新华社摄影部AIGC实验小组


相关新闻

  • 302024.05

    把西海固的水故事讲到了全国两会——黄绵松8年坚守致力西海固海绵城市建设

    固原所在的西海固地区,“苦瘠甲天下”。黄绵松从小目睹家乡干旱缺水的种种情况,学成后扎根固原8年,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和过硬的产品质量,为西海固地区建设一座海绵城市,以实际行动回报家乡。

  • 082009.05
  • 012008.08

    化学系帅志刚当选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

    在2008年7月5日~6日举行的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Quantum Molecular Science)第45次院士大会上,清华大学化学系帅志刚教授当选为该科学院院士,成为继我国著名量子化学家唐敖庆教授于1984年当...

  • 162021.06

    一颗清华心,两段奥运情——专访北京冬奥组委刘玉民校友

    刘玉民,1985 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1990 年进入原北京市城乡规划委工作。2008 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时期曾参加场馆选址规划工作,现任北京2022 年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

  • 152007.10
  • 102023.04

    创业清华人︱他们打造自己的光量子计算机

    北京玻色量子科技有限公司曾获第六届清华校友三创大赛AI大数据全球总决赛天使组一等奖。一直以来,公司都聚焦实用型量子计算设备研发和商业应用落地,以“用量子重新定义AI”为宗旨,以发展中国量子计算技术,占领国际竞争制高点为使命,并使算力革命应用和服务于各个行业。团队成员来自斯坦福、清华、中科院等国内外知名院校机...

  • 152020.12

    浩瀚星河有了一颗“唐敖庆星”

    2020年11月18日是“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先生诞辰105周年纪念日。这一天,由何梁何利基金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吉林大学联合主办的“唐敖庆星”命名仪式在京举行,浩瀚星河中再添一颗以中国科学家姓名命名的小行星。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性、永久性的荣誉,是世界公认的记载褒奖杰出人士的一项殊荣。该小行星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5月19日发现、...

  • 252020.09

    薛其坤:第二次量子技术革命真的来了

    在9月22日2020创新之源大会上,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在主题演讲中深度剖析了未来的量子技术。他认为,第二次量子技术革命真的来了。薛其坤介绍,信息时代的关键核心技术,如晶体管、激光、硬盘、GPS...

  • 182019.01

    薛其坤: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与材料物理学

    建立新的科学理论、发现新的科学效应和科学规律是基础研究皇冠上的明珠。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一个基于全新物理原理的科学效应,是我国独立观测到的为数很少的科学....

  • 182009.06

    周干峙:城市是人类的家园

      周干峙1930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国家建委副处长,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城市规划研究所所长,天津市规划局局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高级建筑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建设部副部长、国际建筑师协会理事;现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特邀顾问,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长期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和政策制定工作。曾负责编制西安市的总体规划,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