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高冀生:梁思成教育思想的传承者

2016-01-14 | 李昂 | 来源 校友总会 |

听闻高冀生老师将于1月16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钢笔建筑速写画作,《清华校友通讯》编辑部成员在钱锡康老师的引荐下,对高老师进行了采访。高冀生老师虽已79岁高龄,但精神矍铄;采访中他谈笑风生,给小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他讲述的举办本次画展要传播的精神,更让清华学子钦佩之至。

“5-”让我进入了建筑系

谈起高冀生老师,在清华的经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曾是梁思成先生亲自教授过的学生。谈及此事,他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1955年,高冀生考入清华大学,在分系的时候听到同学纷纷说要报考建筑系,中学时代的高冀生并不是很了解清华大学建筑系,只知道土木工程系,听说梁思成先生担任建筑系系主任,便慕名报考了建筑系。报考建筑系需要加试美术,当时他并没有什么准备,就向之后成为同学的魏大中借了一支笔。“当时考试的题目是画一个带双耳的白色陶罐,记得当时拿到的成绩是5-,就考进了建筑系。”老人家讲到这里嘴角略微翘了翘,心中满怀愉悦,因为由此他成了梁思成先生的弟子。谈到对于美术的理解,老人家很谦虚,认为他不是专业的美术师,画作跟大师的画作比还有差距。在小编看来,也许正是这个5-,让高冀生老先生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就是梁思成”

高冀生老师也许是1955级建筑系最早见到系主任梁思成先生的7、8人之一。新生报到后,高冀生与班上几名北京同学一同张罗陪同外地考来的同学们参观颐和园。当走到谐趣园时,看到水边西侧有人在画水彩画,画得真棒。同学们上前围观,画者回头问:“你们是哪的学生啊?”同学自豪地回答:“我们是清华大学的。”画者又问:“你们是哪个系的?系主任是谁啊?”“我们是建筑系的,系主任是梁思成老师。”大家争着抢答;老人略带微笑的询问:“你们见过梁思成吗?”这回都答不上来了。画者用手中的画笔指着自己说:“我就是梁思成。”顿时同学们掌声群起。高冀生老师回忆这次邂逅,想到梁思成先生对同学们的殷切笑容,总是流露出发自内心的自豪。梁先生这副画作,后来在他们班毕业时就送给了当时在场的黄汇同学留念,可惜当时没有照相机,没能留下与梁思成先生第一次会面的情景,很有些遗憾。

随手写写画画,持之以恒,必有大益

随手写写画画,能持之以恒,可以受益一辈子。梁思成先生的教诲受益终身。高冀生在大一的时候,梁思成先生要求学生都要准备一个速写本,一个小卷尺,随身带,出去看见什么好东西,就写写画画,做记录,画速写。遵从梁先生的教导,同学们经常在速写本上用铅笔,随机画速写、做参观纪录,主要是为了增长对建筑的认识。那个时代画钢笔画,老师也有要求,但都是在室内伏案作画,因为当时的黑墨水胶性太大,不适宜吸入灌水钢笔,只能用直径仅有5毫米左右的沾水钢笔,沾墨水画图。直到70年代中,市场上出现了碳素墨水,首先设计院的工程师们用针管笔灌进碳素墨水,取代了鸭嘴笔画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随着建筑师也把碳素墨水吸入灌水钢笔,开始随心所欲的画速写了,高冀生先生回忆,当时自己使的是一枝金星金笔,弹性很好,画速写非常顺手。有了工具,有了时间,自然画的多了。

高冀生老师还回忆梁思成先生讲述的一个故事,是有一次梁先生和杨廷宝先生在北京开会,住北京饭店,发现坐的沙发非常舒服,两个人不约而同掏出小卷尺来测量,并记录下来尺寸。一个习惯动作,说明建筑师要随时随地观察事物,收集资料,掌握知识。当时那个尺寸高先生记得不太准,好像是43公分。老人的记忆力让小编惊叹,而这些事例也促使高冀生老师注意随时写写画画做记录的好习惯。

相隔30年,高冀生在同一地点画作《布拉格老城广场》

高冀生在法国麦当劳使用餐厅广告纸背面作画

画作虽有好坏之分,但重要的都是要承载一段历史

1977年,高先生随吴良镛教授、张守义教授,带同学去山东做火车站设计的调研,《济南火车站》与《青岛火车站》两幅速写画,就是当时在现场画的,后来济南火车扩建,这处老站被拆除了,这张画作就变成文物了。老先生说这张画作的价值,主要不是技法的好坏,而是他凝固了一段建筑的历史。,另外一张画的是《青岛肥城路天主教堂》,当时教堂虽然很破旧,但还视很漂亮,现在修复一新,更是好看,当年的原画保留至今,也是有历史意义的。这些画作背后的故事要比展现的画面更是有意思的。”

高冀生创作的《济南火车站》

对于此次画展,更看重的是精神的传承

对于此次画展,高冀生老师很谦虚地表示他只是抛砖引玉,分析了这次邀请他参展的原因:可能有:1. 他是国内较早画钢笔建筑速写的其中之一;2.从展出的画作可以看出1977年~2015年,高冀生老师一直不断坚持作画,本次展出140张,分布在各个年代;3.建筑速写画的品种比较多,高先生总结他的速写可分六类:第一类叫白描速写,是吸收中国画白描技法进入钢笔速写;第二类叫写意速写,也是吸收中国山水写意画技法,中西合璧的钢笔速写;第三类叫瞬时速写,就在很短的时间,几笔画完。他向我们介绍了案例:是他在调研途中,轮船掉头逆水上行,瞬间看到的江上美景,但是船掉头后就看不到了,因此只能在不到2分钟时间,完成速写;老先生非常满意;第四类是随机速写,就是看到想画的景物,不分时间地点就画起来;第五类叫精细速写,是在作画条件较好时,较充分的完成作品,看起来是有一定深度的;最后一类叫做留白速写,中国画的经典技法“计白当黑”,融入钢笔速写,省时生动,出效果,留白策划好,有意在不言中的效果,有时没画要比画了还有内容,甚至会产生微妙的画外音。

高冀生向来访人员讲述六类速写手法

瞬间速写举例《江帆》

采访中,高冀生老师一再对小编强调建筑速写对培养建筑师观察力、创造力、审美力的意义。建筑师能够快速图文并茂的记录、表达客观事物;不断完善、展现创意理念,以及随机交流、切磋、调整、提升设计水平度离不开徒手绘制建筑草图。在建筑专业设计的过程中,徒手绘制草图,是设计者的手、眼、脑并举的创作过程,更是思维总结、升华的过程。他认为,这次博物馆展出他的画作,是对他多年坚持作画的肯定,更是对他个人的激励,他将继续努力,在有生之年,更多为国家做出贡献。对于此次画展的意义,高冀生老师认为本次画展至少可以传递两点文化信息,一个是要继承梁思成先生留下的优良学风,时刻保持建筑师的敏感性;另一个是要传达手绘钢笔速写是当今建筑师必备的专业技能,不能忘却。

高冀生简历:

高冀生,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兼任云南大学首席顾问、云南财经大学特聘顾问、国防大学防务学院高级顾问。

1955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1961年获优秀毕业生金奖,留校任教至今。1984-1991年曾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及清华大学基本建设处处长。

主要研究:高校校园规划与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

曾主持、参与过49所大学校园规划和43座图书馆建筑设计。

还兼任:中国建设部《强制性条文》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教育部校园规划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建筑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


相关新闻

  • 112020.08
  • 162014.07
  • 152010.10

    《飞翔的思想》

    作品编号:A05作者姓名:Kurt Schwager作者国籍:Switzerland(瑞士) 设计说明: 闭上双眼,思想的翅膀带你遨游。

  • 082020.12

    蒋廷黻教育思想举例

    1923年于南开大学发展史上是不能忘记的。举例讲,其一,新校园在八里台落成,8月,学校全部迁到八里台。其二,南开大学第一届学生21人完成学业,于秀山堂举行毕业典礼,校长张伯苓和时为南开大学客座教授的梁启超与会祝贺。其三,南开暑期学校在八里台出现,名师济济一堂,显示了自己的实力。其四,1923年新生入学开学典礼在秀山堂举行,全体师生参加。张伯苓发表重要讲话,他说:“开办大学之目的,在使学以致...

  • 172021.06

    做清华精神的传承者

    2021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这些年每年校庆,我都会抽空回母校转转,见见老师、老同学、老校友,还要专门到工字厅、荷塘、大礼堂、清华学堂、二校门等地标打卡驻足,这些熟悉的经典建筑见证了我们成长过程的青葱岁月。

  • 252023.04

    南昌大学举办潘际銮教育思想研讨会

    2022年4月19日,南昌大学首任校长潘际銮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在潘老逝世一周年之际,2023年4月19日下午,南昌大学举行“追忆南大百年大先生 开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潘际銮教育思想研讨会,深切缅怀潘老崇高的人格品行,回顾潘老突出的办学成就,感悟潘老深厚的桑梓情怀,凝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奋进力量。潘际銮院士夫人李世豫、女儿潘瑩出席研讨会,校党委书记罗嗣海教授主持研讨会。中国科学院院...

  • 272007.09

    赵九章教育思想座谈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9月26日上午,纪念赵九章先生百年诞辰――赵九章教育思想座谈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 242010.11
  • 152018.06

    侯仁之与梁思成

    1949年9月底我父亲侯仁之留英归来,回到燕京大学教书。不多久便怀着激动的心情,前往清华大学新林院8号小楼,看望久仰的梁思成教授和夫人林徽因教授。

  • 072023.02

    “人民伦理学”的探究者与践行者——周辅成伦理思想研究

    周辅成(1911—2009年),我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继续学习。曾担任《清华周刊》编辑。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他一生在伦理学方面著述颇丰,先后编辑《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下卷)和《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西方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关于人性论人道主义选辑》两部大型编译作品,为中国现当代伦理学学科及其教研体系的重建作出了奠基性的学术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