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马伟明:赋予舰船一颗坚强的“心脏”

2010-11-23 |

○贺贵才 钱锡康

  马伟明 1960年生于江苏扬中,1996年获清华大学电机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海军工程大学教授,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主任,少将,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致力于舰船综合电力技术研究,承担国家和国防重大装备重点课题40多项,获得40多项发明专利,20多项关键技术成果居世界先进水平。先后获国家“十大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国家发明创业特等奖”等荣誉称号。

  有人形象地把动力系统比作现代舰船的“心脏”,动力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舰船的战斗力。过去,我国海军舰船电机设备大多依靠进口,严重受制于外国技术封锁。而一位中国科学家成功解决了电机界一批世界性难题,赋予我国舰船一颗坚强的“心脏”!  

  他,就是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院士。1996年于清华电机系获博士学位的马伟明,年仅34岁就破格晋升为教授,41岁当选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42岁晋升海军少将。

  舰船“心脏”中国造

  上世纪 90年代以前,由于舰艇体积、重量有着严格限制,让小体积动力设备提供高品质、大容量的交直流电力,是各国海军致力追求的目标。而我国海军舰船电机设备大多依靠进口,海军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核心技术必须国产化,否则,我们永远只能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过日子。”马伟明说到做到!经过研究论证,马伟明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 “电力集成”的技术思想,即用一台电机同时发出交流和直流两种电。在国内外电机界看来,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妄想”,但是,马伟明矢志不渝!

  经过10年的艰苦攻关,马伟明创立了三相交流和多相整流同时供电的发电机基本理论,攻克了该类电机电磁参数计算、系统稳定性等大量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台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供电系统!2002年,交直流发电机工程样机通过鉴定,正式生产装备部队。从此,我国海军新型潜艇有了一颗强大的“心脏”。这颗“中国制造”的“心脏”不负众望:交直流混合发电供电系统不仅功率密度和可靠性高,而且占用体积小,军事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然而,马伟明对这一领域的探索并没有止步,他提出研制体积重量更小、发电容量更大的“高速感应整流发电机供电系统”的设想,以满足大型战舰对舰载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当西方国家几年后才相继开展该项研究时,马伟明已经成功研制出高速感应整流供电系统的全尺寸样机,又一次确立了我国在多相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上的世界领先地位。

  “固有振荡”是困惑电机界的又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从国外引进的十二相整流发电机,因为一直存在 “固有振荡”现象,从而影响了舰船动力安全。马伟明经过无数次试验、无数组参数分析计算,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发现“振荡现象”的“判据公式”;在此基础上,历经1800多个日日夜夜的拼搏攻关,成功解决了固有振荡难题。这一成果通过德温特(Derwent)世界专利索引公布后,国外公司只得高价购买该专利的使用权,而且国外公司还破天荒地将对外严密封锁的电机设计图纸交给马伟明,请求帮助审查,给予技术指导。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变流器”是马伟明的另一项重大科研成果。该技术成功突破大功率变流器的多项关键技术和设计瓶颈,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力发电变流器,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自从该项研究成功后,外国公司出口给中国的风力发电变流器便从每台230万元直降到每台98万元。

  马伟明多年来致力于舰船电力系统研究,创建并发展了十二相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的理论体系,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十二相整流发电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同时发出交直流电的双流发电机。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项,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他的数十项发明成果,使我国舰船、飞机、移动通讯等领域的供电方式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中产生了巨大的军事、经济效益。

  恩师教诲记忆犹新

  清华校友张盖凡(51电机)是海军工程大学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1978年,马伟明考入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系,成为张教授的学生,聆听张教授 《电机过渡过程》的课程,在教和学的切磋中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

  毕业后,张教授引导马伟明回校读研,进入由他开辟的同步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这一研究领域。研究生毕业后,张教授又把马伟明调到身边工作。马伟明说:“对我的培养,张教授真是煞费苦心,方法就是压担子,逼我走到前台”。“1992年底先生对我说,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今后的发展,送你到清华大学深造,你看行不?到清华去感受一下,对今后的研究会有好处。”张教授亲自找到清华大学原校长高景德,推荐马伟明来清华读博。

  马伟明说:“正是在清华学习期间开拓了眼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范围不断扩大,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电力系统电磁兼容在我的视野里越来越清晰。记得张教授对我说过,一个学者既要有敏锐的科学思维、分析和选择学术生长点的能力,同时又能在选定一个方向后锲而不舍,直至做出成果;既能高瞻远瞩,又能踏踏实实,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积累,才能取得成就。这番话意味深长,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科学研究尽全力

  这些年来,马伟明几乎把所有能够利用的时间都用在了教学科研上,经常是带病坚持工作。单位和海军首长每年都安排马伟明疗养,可他一次也没去过,就是住院也是三天两头回去加班或出差。每次从国外回来,一下飞机就直奔试验室解决技术难题;在医院打着吊瓶,听说部队有难题要解决,拔掉针头就走;除夕那天经常都在加班,大年初一到试验室已成为工作习惯。20096月,马伟明腰肌损伤不能站立,连续多个晚上都是让人把他抬到试验现场,躺在椅子上指导课题组成员解决难题。马伟明说:“生命是有限的,只有利用有限的生命为祖国干更多的事情,不断提高生命的质量,才能够说自己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两年前,马伟明到北京出差,海军机关领导见他面容憔悴,当即强行送他到海军总医院检查。体检结果显示:一米七多的马伟明体重仅100斤,10项生命健康指标中有7项不合格,有些指标只有正常值的一半。马伟明的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郑逢时教授曾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不担心你在学术上能否超过我,只担心你的身体还能坚持多久!”

  马伟明说:“如果我们现在不拼命,不能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那国家还要我们这些院士有什么用?”这就是马伟明,一个为中国海军战斗力的提升而不懈努力的青年科学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