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颜学庆:激发粒子世界的能量

2011-05-17 |

  一提到研究微观世界,人们首先想到的工具就是显微镜。然而无论是倍数多么高,功能多么强大的显微镜,也有它观测不到的世界,比如构成这个世界的原子、中子、质子等粒子。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粒子世界也有了专门研究它们的超级显微镜——粒子加速器。

  粒子加速器:研究粒子世界的武器

  1999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20046月获得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的颜学庆正在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

  颜学庆告诉记者,粒子加速器其实并不深奥,它是研究物质世界的基本工具。简单来说,它是一个为粒子不断输送能量的增能器。高能量的粒子经过相互碰撞,那些看似结实的粒子就会像洋葱剥皮一样,将内部结构显露出来。以原子核为例,经过加速后的高能粒子在碰撞过程中,质子和中子也会乖乖地露出庐山真面目。经过这样抽丝剥茧似的研究,再到更加微观的夸克物质,也能被人类所了解。

  虽然加速器最初只用来研究物质的内部结构,但时至今日,它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在医药、生物、航空和材料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小的作用。材料的无损检验是保证产品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加速器产生的X线、中子等都可用来检验材料的缺陷,特别是X 线,常常用来检查大型铸锻焊件、大电机轴、水轮机叶片、高压容器、反应堆压力壳、火箭的固体燃料等工件中的缺陷。医院做CT时需要的X射线,也通常是加速器产生的。由于高能粒子把能量沉积在射程的末端,加速器产生的粒子束可以作为治疗癌症的理想工具,它可以在不开颅、不损伤皮肤和脑内其他组织的情况下,精确地消灭体内的肿瘤细胞。高能粒子(质子或者重离子)目前已经成功地应用于癌症治疗,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常规粒子加速器通常体积庞大,造价高。颜学庆把研究的焦点聚集在了新一代紧凑型加速器——激光粒子加速器的研究上。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采用激光加速粒子的研究面临着极大的困难,粒子束能散问题和品质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颜学庆试图借鉴常规加速器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慢慢了解激光加速器的问题所在。他发现,由于质子的质量相比其他粒子要重得多,所以质子很难被加速。且这些质子不集中(能量差别大,速度不同)、能量低和质量差,不能形成一条集中的质子束,也就无法用于实际应用。

  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就集中在了如何使质子集中上。颜学庆打了个比方,每个质子就像路面上的车辆,有些开得快,有些开得慢,在路口为红灯时,车辆就会聚集在一起。只有质子聚集在一起时,单个的质子才能形成稳定、高效的质子束。这种群聚效应在现实生活中很令人烦恼,但却是激光加速器需要的。

  面对质疑不灰心,实验验证加速原理

  颜学庆告诉记者,激光加速器之所以能加速粒子束,是由高功率激光打到一个固体靶上产生。以前实验中用到的固体靶厚度太厚,激光就会被完全放射。这就像用高压水枪喷出的水柱冲向墙壁上一样,由于墙壁质量太大,墙壁获得很少的能量,大部分水柱会被挡住,水花四溅;当水柱冲向一块木板时,由于水的压力很大,木板也被水冲飞一样。他发现只要靶子能够变得足够薄,那么光束就推动靶子一起前进,这样质子就能始终保持在“堵车”的状态,形成稳定光束了。这一个巧妙的改变,却能让这些不听话的质子被迅速加速,而且变“乖”。经过多次的推导、演算,当他把靶子的厚度调整为只有十几层原子的薄厚时,飞溅的质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能量稳定的质子光束。

  理论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困难是无处不在的,有时单单一个问题,就要花费数年的时间去解决。比如如何做出可以自支撑、纳米级厚度的固体靶就是一道无法越过的坎儿。由于靶子的厚度比肥皂泡还要薄成千上万倍。所以当颜学庆在国际会议上提出这个设想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质疑他,认为这种厚度的薄膜根本制造不出来。

  “面对诸多的质疑我并没灰心,因为我坚信,科学理论的发展是走在前面的,而技术始终在后面追赶,肯定会有方法能把它制造出来。”颜学庆说。

  在物理学上,一项理论是否正确,必须有实验来证明。为了证明他的理论,颜学庆开始想方设法制造出那个理论上的薄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得知德国马普量子光学物理研究所正好有一套极先进的设备时,带着实现梦想的决心,2008年,颜学庆踏上了前往德国的旅程。在无数次试验,改进,再试验,再改进的过程中,用了将近3年的时间,他们从实验上证实了这一新的加速原理。

  回国后,颜学庆立刻开始筹备激光加速器实验室,并研制出了能够制造超级薄膜的设备。“目前我们是世界上少数几家可以精确制备自支撑、纳米级厚度固体靶的小组。”颜学庆自豪地说,下一步,他们还计划把理论付诸实际,开展台面大小激光质子癌症治疗仪的研制。“既然这项发现已经在实验中得到证实,接下来我们就要用它造福大众。”

  在颜学庆看来,研究加速器是值得引以为傲的

  颜学庆在加速器研究的道路上一路奔跑,而他获得的一系列奖项,就像脚印一样,记录了他不断进取的研究历程。2005年,他获得北京大学优秀青年加速器工作者奖,2007年入选北京市科委资助的科技新星计划。同年,他又获得中国核物理学会授予的“胡济民教育科学奖”,2008年,获钟盛标物理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 2009年获得第十届北京市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期间,颜学庆还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受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邀请作报告20多次。

  在颜学庆看来,这个加速器学科虽然是个小专业,但却是一项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工作,在这个行业干得越久,就越会生出一种自豪感。

  长期从事加速器理论研究的北京大学陈佳洱院士,曾经对这个行业有过精辟的总结,而这句话也一直激励着颜学庆不断前进:“加速器的研究不但要瞄准世界最前沿的工作,为它提供研究工具,同时也要着眼于实际应用,并最终服务大众,所以,这个行业是一项顶天立地的事业。”(王夕)

转自 北京科技报 2011516

相关新闻

  • 282020.08

    颜宁教授获2020年佛罗伦斯•萨宾杰出研究奖:我最大的成就是培养了一批年轻学者

    今年8月,女科学家组织GWIS(Graduate Women in Science)公布了2020年度的荣誉会员奖(共包含三个奖项),将其中的佛罗伦斯·萨宾杰出研究奖(Florence R. Sabin Award for Research Excellence)授予生物学家、普林...

  • 242020.12

    兰春:文创思维激发可持续能量

    由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中国节日创意大赛主题发布会” 于12月21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召开。发布会以“中国节日新文创”为主题,发布了“春节共创行动”和“中国节日大赛主竞赛单元”系列活动,邀请到清华大学校方领导代表、清华大学校友代表及关注、支持和参与文创产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出席,共同探讨文创发展的新趋势与新路径。论坛上,清华校友总会理事、清华大学文创院 C-LAB 主任、中国节日创意大赛执行...

  • 082024.10

    高能物理世界里的“追光者”——追记粒子探测技术专家叶铭汉院士

    10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实验高能物理学家、粒子探测技术专家叶铭汉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这位百岁老人为中国建造核物理、高能物理实验基地和在世界高能物理实验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4月2日,是叶铭汉99岁生日。当天,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组织召开了“叶铭汉先生与北京谱仪物理学术报告会”。活动持续了一个上午,叶铭汉全程参加。他系了条红色的围巾,坐在前排。会上,叶铭汉还宣布从个人积蓄...

  • 182024.09

    薛其坤:追梦量子世界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92019.03

    发现钱锺书的精神世界

    钱锺书是中国现代学术发展中的关键人物,在他逝世20周年之际,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泳站在一个“钱学”爱好者的角度,将自己近年来对钱锺书的传记研究、生平....

  • 172014.09

    Q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 清华登顶内地大学之首

    2014Q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英美高校依旧占领前十强。

  • 142010.10

    《世界》

    作品编号:A24作者姓名:Liliya Pobornikova 作者国籍:Bulgaria(保加利亚)设计说明: 受科学家和探险家探索宇宙的启迪,结合行星、轨道和时间的概念,体现宇宙是无限的。

  • 242007.08

    立志成才,为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

    ——在2007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07年8月23日清华大学校长 顾秉林   同学们:  你们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举行庄严隆重的开学典礼,在这标志着你们经过刻苦学习、奋力拼搏,终于成为清华大学新成员的...

  • 152013.04

    清华薛其坤领衔实验攻克量子世界制高点

    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杨振宁称赞这是诺贝尔奖级论文记者 顾淑霞 刘蔚如 2013年3月18日,在规模宏大的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成为焦点人物——很多华人科学家和相熟的外国学者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 072018.06

    2019 QS 世界大学排名发布 清华排名第17位再创新纪录

    今天,全球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QS(Quacquarelli Symonds)发布了2019版世界大学排名,包含来自世界85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所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