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关庚:一个老顽童的趣味人生

2011-12-14 |

  16开大小的稿纸,覆盖上牛皮纸封面,装订得整整齐齐,足有四大厚本,像极了早年间孩子用过的作业本。翻开这些“作业本”,就进入了“绘本老人”关庚的世界——那是他久远的儿时记忆,那是上世纪50年代的老北京。

关庚今年72岁,是一位地道的老北京人。他于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建系,曾经参加过东方广场、国家大剧院等众多重大工程的建设工作,亲历了北京的城市变迁。2000年退休后,他开始尝试着用画笔描绘自己记忆中的北京。

关庚老人为外孙女讲述着画作中自己的儿时记忆 (记者 孙摄)

  安逸的胡同大院,一树一井透着古朴的怀旧意味;热闹的街边小摊儿,一景一物显得亲切而可爱——关庚用再普通不过的黑色碳素水笔,勾勒出古都的昔日风貌。在他笔下的大大小小上千幅画作之中,美好的昔日时光就这样得以定格。

  一位老北京的私家珍藏

  “我画的都是我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关庚说。他出生在东城区的新鲜胡同欢畅大院,并且曾在这里住了40多年。长大、上学、结婚、生子,胡同深处留下了他的太多私人记忆。“小时候,我总在胡同里跑来跑去,新鲜胡同的每一户人家我都很熟,到现在还能说出从1号到16号住的都是谁。”

  从这条胡同蔓延出去,关庚的记忆追溯到了城里大街上的各种商铺和小摊儿。香气四溢的油饼铺,脖子上挂着大串山里红的小贩,摆满了各种可爱造型的江米人小摊儿,引得孩子们直流口水的崩爆米花生意……虽然只是用简单的线条来勾勒,但看上去却格外生动形象,尤其是画面中人物的动作和神态,令人忍俊不禁。

  几乎每画一幅作品,关庚都能用寥寥数语,讲出一段有趣的故事。他画吹糖人的,就把“猴拉稀”的糖人描述得栩栩如生:“上半截塑一攀手瞭望的孙猴,下半截做一半截桶状物,从猴头内灌入的糖稀可从尾部小孔滴进桶里,小孩儿可以从桶里挖糖稀吃。”

  东四牌楼一带的灯市,是他笔下景象最为壮观的画面了。他特别描绘了各种样式的花灯,象灯、马灯、羊灯、狮子灯,在细腻的笔触下,个个都被画得活灵活现。灯市上出售的风筝,也让关庚记忆犹新:“明星电影院门口就有一家专卖各种青蛙风筝的摊位,青蛙的绿身子趴在风筝的中间,四周还画着很多水草……”

一个老顽童的趣味人生

2000年最初开始尝试作画时,关庚是模仿瑞典漫画家古尔布朗生的《童年与故乡》的体例来创作的。那是他中学时代曾读到过的一部绘本集,描绘了作家童年时代的点滴生活。“我那时候并没有想太多,画得很随意,两三个月的时间就画出了3本。”老人回忆道。

钉马掌

  既然是描绘自己的童年记忆,关庚画得最多的,自然是那些和玩乐有关的事物:崩弓子、摔枪炮、砸炮儿,有的能发射子弹,有的能发声响。另外,关庚还记得:“我们小时候,有很多石印的画片,有一种叫尖人儿的画片,画的是一个长着尖头的小孩各种开玩笑的趣事,一张纸上要印几十个画面。”

  关庚和妻子贾静媛打小就认识,老伴儿眼中,他一直就是个长不大的老顽童。“从小喜欢玩儿,钓蛤蟆,养蛐蛐,放风筝,养小鸟,他什么都喜欢。”这些嗜好直到现在都没变。贾静媛搬出一个玻璃罐,那里面居然还养着一只活蹦乱跳的青蛙呢。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关庚的画法虽说略显业余,却是有“童子功”功底的。关庚从小就喜欢画画,当初上大学时原本想考美术学院,无奈母亲不肯答应,只得选择去学建筑。不过这么多年以来,画画的本事一直没有丢掉,即使工作之后,在单位开会的时候,他也时常偷偷在本上画起速写来。

  关于当年考大学这件事,关庚也特意画过一幅画:“大年初一,母亲带我去东岳庙烧香,本来要拜药王,结果错进了鲁班殿。”老人说,按照老理儿,女人是不能进鲁班殿的,于是母亲拉着他就往外跑。后来关庚考上清华大学土建系,母亲还曾对他开玩笑说:“那是我拜殿的功劳。”

  一座大城市的历史记忆

翻阅关庚的画作,其中描绘的很多老事物,或许都成了稀罕玩意儿。无形之中,老人的这些作品,也等于是为古老的北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

卖鞋样的

  比如卖鞋样儿的小买卖,商贩会摆出画有五颜六色图案的鞋样,人们买回家去,便能照着上面的样子做出好看的手工布鞋来。在关庚笔下,这样的摊位前总是有很多顾客,可对于如今的年轻人来说,这恐怕是闻所未闻的事情。

  提起这些远去的事物,关庚的语气里总还带着几分遗憾。最让他惦记的,就是小时候玩过的那些玩意儿,“小时候玩的那些,现在大都没了;现在孩子都玩变形金刚,和大自然接触得太少。 ”

  这些随性的画作,让今天的年轻人开了眼;中国青年出版社也看上了关庚的作品,于2007年为他出版了一本绘本,名字叫做《我的上世纪——一个北京平民的私人生活绘本》。然而,就在新书问世后不久,老人几年前患上的多发性脑栓塞发作,不仅手脚已不太利索,就连记性也不如从前,有时还会忘事儿。

  可即便如此,关于童年的那些往事,关庚却都牢牢地记着呢。每天,他依然坐在书桌前,沉浸在自己的绘本世界里,花上两三个小时写写画画。就这么断断续续地画了一年,他竟然又在病中画出了一本新作,这本名叫《我的老北京:一个平民的私人生活绘本》的作品,已于近日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老人说:“我的脑子里还有构思,还有想法,我还要继续画下去。”

(记者 路艳霞)

转自《北京日报》20111212

相关新闻

  • 102022.08

    汽车圈里的“老顽童” 他让中国的轿车跑得更快

    “无论是做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跑’的,只要是国家需要的,我就一定要把它做好!” ——郭孔辉

  • 032014.09
  • 082023.11

    科研太忙无法顾家?北生所陈婷:人生不能只有一个支点

    众所周知,科研是一份没有上下班,几乎全天候头脑在线的工作,对于需要整天泡实验室的科研人而言,想工作之余管管老人孩子更是分身乏术,因此诸多优秀的女博士不得不在人生的岔路口选择退出学术道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陈婷也曾遭遇这些困境,但她最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原创研究成果。她觉得,科研虽然很忙很累,但还是一个适合女性从事的职业。她是怎么处理科研和生活中一个个接踵而来的难题的,又有何...

  • 172020.08

    郑敏:做一个生命的强者

    2020年7月18日,“九叶诗人”中的最后一叶——郑敏先生走过了期颐之年,向着人生的第二个百年进发。作为郑敏诗歌的读者和爱好者,我认真阅读了她不同时期的近乎所有诗歌作品和诗论文章,将其作为硕士和博士论文的研究...

  • 012024.02

    发现另一个我——胡凯

    他是当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国际大赛100米决赛的大学生运动员,也曾夺得国内外多项短跑项目的金牌,他就是“眼镜飞人”胡凯。经历了荣耀、失败、重塑,胡凯找到了“另一个我”,这是他的第二人生,也是他将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从运动员到老师,他说:“不管身份怎么变化,只要我们找到一个完整的自己,你就能行。

  • 192024.03

    她,一个世纪的传奇

    3月16日,周六。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物理所)主楼前,巨大的红色幕布上印着一位白发老太太的照片。聚集于此的长者和年轻人,都称她为“先生”。他们口中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还原出这位老人近一个世纪的传奇人生——她打破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弹道专业不收女学生的先例,成为首位德国军工女博士;她和丈夫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妇”;她是中国核物理、高能物理与高能天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她的名字是我国第...

  • 042014.05

    我也有一个梦——一个百岁老人的呼吁(马识途)

    我也有一个梦,一个做了近半个世纪一直没有实现的美梦。做这个梦的其实不止我一个人,还有几个中国人想和我一同圆这个梦,甚至还有几个美国人也想圆这个梦,一个....

  • 012024.02

    发现另一个我——郝景芳

    2016年,她的作品《北京折叠》获得第74届雨果奖。这是继刘慈欣《三体》之后中国作家的第二次获奖,她也成为亚洲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女作家。媒体评价她:“白天是清华学霸,晚上是科幻女神”。人们不禁好奇,为什么是她?这位2006年毕业于清华物理系本科、2012年取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学位的女生,究竟如何在人生的旷野中发现另一个我

  • 052014.09
  • 02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