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陈家骥:现身说法 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励志

2012-03-13 |

近日,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陈家骥老先生走进南宁市海飞学校,义务为该校师生做励志感恩教育。

一袋糙米献祖母

今年70多岁的陈家骥为桂林人,童年丧父,全家靠母亲做缝纫活所得微薄收入维持生计。贤惠坚强的母亲鼓励几个孩子刻苦读书,几兄弟勤奋求学,陈家骥17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他的两个哥哥也先后考入清华大学。

退休之后,曾在南宁市一学校当过老师的陈家骥继续为教育奉献余热,在南宁市成立了一个演讲团,自任团长,常无偿到各中小学做励志感恩演讲。这次他应邀为海飞学校近千名学子演讲,主题是“百学先立志,万事重于践行”。

谈到自家三兄弟为何能考上清华大学的经验时,陈家骥表示,最重要的是“我们很孝顺母亲,从小就立志要好好学习,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父亲去世时,消息瞒着年迈的祖母。祭祀父亲当天,刚上小学的陈家骥故意把祖母锁在屋里。不明就里的祖母罚他跪了两个小时,母亲安抚他:“委屈你了,孩子。”陈家骥却反过来安慰母亲:“为父亲尽孝是应该的。”

小学有一个学期,因为学习优秀,陈家骥获得一笔“奖学金”——10公斤糙米。他高兴地把糙米背回家,交给母亲。母亲用糙米煮粥给祖母吃,其他人依然吃南瓜野菜粥。

“孝”不仅仅是供养

“孝道是做人的根本。”演讲中,陈家骥除了讲自身的成长经历,还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给学生们讲解什么是真正的“孝”。

“孔子的学生曾经问他,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有些人以为供养父母就是孝,真是这样吗?很多人家里也养着狗和马,如果在心里不敬重父母,只是供养,那和养马、养狗有何分别?所以,孝顺父母,不仅仅是给父母吃好穿好,发自内心敬重、尊重父母才是最重要的。”陈家骥用孔子学生问孝的经典,告诉学生们“孝顺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对父母始终和颜悦色”,碰到不愉快的事情,悲哀、愤怒的不良情绪都不应表露在父母面前,而应保持和颜悦色,让父母心情愉快。

立志改变人生

“孝顺可以不走弯路,立志则能改变人生。”陈家骥说,古人非常重视立志,因为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有志向的孩子,会把时间看得比生命宝贵。

上小学时,母亲带着陈家骥去看了三所学校,“最后选的是一所没有校舍的学校,每天要背个小板凳去学校,上课是在帐篷里。因为这学校离家近,能节省在路上的时间”。

陈家骥鼓励学生们:“学习是否学得好,关键在于自己努力,不在于学校。志向是桥和船,有志向的人,能知难而进,千方百计渡过困难这条河流,到达成功的彼岸。就像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所说的,一心向着自己的目标奋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两个多小时的演讲,海飞学校的学生们听得很认真,有些学生还边听边做笔记。八年级一名女生告诉记者:“陈爷爷大冬天打赤脚上学,喝南瓜野菜粥,还能考上清华大学,我以后也要像他那样孝敬爸爸妈妈,刻苦学习。”该校校长何炳逸介绍,该校95%的学生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缺失大,陈家骥的现身说法很有感染力,可能低年级的学生对艰苦年代的情形还比较难理解,但励志教育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成长,“希望有更多的教育专家能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多到校园来演讲”。

(蔡立梅)

转自《南国早报》2012312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