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周佳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级)
出生年月:1983年7月
职业:设计师
签名档:地图就是信息的外衣。
取得成绩:我还算一个兴趣比较丰富的人,也做了很多公益活动。我个人最大的一个兴趣就是收集地图,至今已经收集了不下万张,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地图,相当有趣,尤以历史地图为主。我在网上有一个私人账号叫“I love map”,里面分享了许多跟地图有关的内容,非常受欢迎。
想做的事:我的梦想就是去做将设计和公益相结合的事,让设计师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也让公益事业中有更多的设计师。
见到周佳伦的时候,他正在跟一位学长整理办公室,凌乱的地面上摆放着搭展架用的材料,尚有些单调的办公桌上搁着不少台历摆件,“这是我们校友会的一位学长赞助的办公场所,这些爱心动物台历是我们的第一件公益设计作品,目前在网上卖的还不错,已经印制了三批,销售所得我们打算捐赠给梦想行动。”映着窗外的暖阳,这个80后的脸上,有一种对未来坚定的憧憬:“我们这个团队的成员原本都参与过很多公益活动,现在我们以一个集体的形象去做公益,我相信可以做更多。”
周佳伦,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筹备艺虫“手公益”之前,在一家德国设计事务所从事古建改造工作,如今,他是这个目前全部由清华校友组成的公益团队里唯一的全职人员。作为一个年轻的公益团队,“手公益”的存在,类似一座桥梁,打通设计与公益、产品与市场间的隔阂。“我们在做两件事,一是通过我们的制作渠道,帮助设计师把设计转化成产品;二是按照一定比例抽取这些爱心商品的销售所得定向投放给其他专业公益组织。”周佳伦说。
在公益之外,周佳伦最大的兴趣是收集地图,“我今年还给三峡大学的学生上过地图课。”在周佳伦看来,这些或新或老的地图,承载了很多有趣的过往和信息,“没有什么比信息更重要,地图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分类和整理的过程。”
没离开过北京的北京孩子
我是在北京长大,在北京上学,又在北京工作的北京孩子。
我家就在朝阳门那儿的赵堂子胡同,挨着我们家的邻居是臧克家。我从小学书法、画画,自己喜欢,老师也觉得画的不错,就这么着,按部就班地上学,先读的清华美院附中,后来又读美院,算是学院派的科班生。
别看我现在做设计,其实我大学学的是景观,毕业以后进了德国设计所,做的是古建街区改造。参与过的项目挺多,像潭柘寺及周围村镇改建规划、重庆渝中十八梯等,我们做的,就是如何在保护中开发,其中非常重要的是文化价值评估,涉及到很多非遗项目,如何保留它们的生存状态?就是在工作中,我认识到手工艺的美。
一个人也可以做公益
开始做公益是自己个人的事儿,我是梦想行动在北京的志愿者,在清华美院的时候就参加了红十字会,还在星星雨里做过支教。
我觉得公益无论大小,一个人也可以做一个公益活动。
去年7·21北京暴雨,很多人在网上发布求助,也有很多人表示自己可以提供各类救助或者临时救助点,但这些消息都是散碎的,无法及时有效地传播出去。从下午到晚上,我就做了一件事,把所有发布在网络平台上的救助信息收集起来,做成一张北京市救助点分布图,放在网上供人转载。后来这张分布图帮到了很多人,我觉得这也是很有意义的公益项目。
收集的地图不下万张
当然,能画这张分布图,得益于我私底下的一个兴趣,收集地图。
现在我已经收集了不下万张各类地图,不过以电子版居多,像1894年北京近郊地区,这个原版现在收藏在美国国会图书馆。
我从小就喜欢地图,为这闹过一次特别糗的笑话。那是上初中前的暑假,我决定一个人从东三环骑自行车到清华、北大去转转。
因为怕走丢,我特地拿了个小本边骑边画地图,看到什么画什么,有什么地标点,有什么建筑物,路边有几棵树……画的非常详细,当时我特别得意。就这么着,一边骑、一边画的到了中关村,我特别放心地去玩。
一直到了晚上四五点钟,我准备骑车回家,才发现回去要走的不是来时的那边,而我画的地图只有骑过去时马路的右边,在这边隔着高架桥什么都看不到,最后只得灰溜溜地打电话给爸爸让他接。
当QQ群管理员为校友服务
一开始没有想过做公益平台这么严肃的事情。
我这个人比较热心,毕业以后,我做了清华美院校友QQ群的管理员。在跟同学们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不管是校友还是外界,都会有很多需求,比如说有校友办展览,希望别人能知道,或者希望有人协助准备宣传资料,校外的很多人又需要找人帮忙做设计。当时特别想帮大家解决一些问题,就注册了一个微博专门进行各类信息的汇总和发布,在这个过程中,我联络到了很多校友,也结识到了清华校友会的很多相关组织。
慢慢地,我参与到很多校友活动中去,开始有一些想法,能不能以集体的形式去做些什么。
大家咖啡馆里的“十年”展
清华有个大家咖啡,过去叫十年咖啡,原本这是一个人的咖啡馆,经过清华校友会投资协会的重新运作,变成很多人的咖啡馆。
我负责这家咖啡馆的设计,当时想做一个比较有新意的装陈设计,想到办展览,我的创意,就是“十年之前的清华,十年之后的大家”。
这个创意来源于十年前我们的一次写生作业,当时正好是非典,因为不上课,学校组织了一次清华园校园风景写生。而到今年,刚好过去了十年。这次展览,有20位同学找到了当年写生作业的原作,我们又新征集了80多幅新作品。我这一届的学生一共是247人,有一百多人参与到这个展览中。
“手公益”其实是这次校友毕业展览的衍生品,正是这次展览,大家萌生了集体做公益的念头。之前都在各自做各自的事情,没有一个整体的声音,艺虫的出现,就是把同学们组织起来,以集体的形象去做更多的事情,向更多有意义的地方分配大家的力量。
为设计和手工艺人做公益
艺虫“手公益”有两个概念,一是手工艺,二是公益。我们去做的,不仅是把设计师的设计作品转化为商品去销售以获得公益经费,还想帮助更多的设计师、手工艺人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本身也是一件公益。
印象很深有一次我去山西出差,带回了很多当地的手工艺品,回来以后同事和朋友们抢着要,但在市场上,其实这些东西卖的并不火,大多数人只是以购买旅游纪念品的心态去购买。问题出在哪儿?手工艺人往往有精湛的技术,却没有符合现代需求的设计眼光,手工艺品还停留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的样子,做工也往往显得粗糙,各种客观的原因都限制了手工艺的进一步发展,而我们手里有这个平台能够实现他们的梦想,我们接下来着手在做的,是去关注那些民间手工艺人,用他们的工艺,我们的设计和渠道,让这些手工艺重新获得市场。
(晨报记者 何安安 文/摄)
转自《北京晨报》2013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