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教育部部长、曾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的何东昌先生,于2014年1月23日在京逝世。今天上午,何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清华师生赶来送老书记最后一程。
现场 数百人灵堂送行
今天上午10时许,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外,数百名吊唁者在排队等候进入灵堂为何先生送行。他们大多来自清华大学和教育部,此前有过与何先生共事的经历,或者聆听过何老的教诲。
灵堂大门上挂着一副挽联,上书“求真务实复兴中华经风雨奋斗终生,呕心沥血培育桃李遍神州德望永存”。现场不少吊唁者认为,这确实是何先生一生经历和为人的写照。
追忆 办学讲究求真务实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是培养我国核科学人才的摇篮,何先生是该系筹建者之一。当年原定调往北京航空学院任职的他,经国务院批准留下来,负责筹建工物系,并于1956年担任首任系主任。
吊唁者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是曾任清华工物系党总支副书记的吴英禄先生。他表示,何先生在建系之初和办学过程中,就像挽联上所写,讲究的是求真务实。
他回忆,当年全国掀起大炼钢铁的热潮,也席卷了各大高校,学生们纷纷放下课本跑去炼钢,但何先生坚持实事求是,只安排两个班的学生出去,“其他班都被留在学校继续学习”。
之后的上山下乡运动,又正值中国“两弹”工作进入攻坚阶段,何老同样只“放”两个学生以干部身份下乡,其余同学继续留校,搞与“两弹”工作有关的浓缩铀项目,“他说这也是搞革命,是在世界范围内搞革命”。
此外,吴先生提到,何老在办学中注重明确教育方向和提高教育质量,“他说教育要始终跟国家、跟世界相联系”。对于老主任的去世,吴先生感到十分沉痛,“但他办学的理念会传承下去”。
2008年3月,工物系自筹资金设立“何东昌奖学励学基金”,以纪念这位深受师生爱戴的老主任,并激励在校学生传承何先生的精神,勤奋学习、成才报国。
投书报章关注学生视力
“何部长是一位有思想、有主意、有办法的领导。”现场一位曾在教育部高教司任职的老先生说,何老在出任教育部部长后,参与了为中国高等教育拨乱反正的工作,也见证了恢复高考的历史过程。
即便在退休后,何老仍在关注国内的教育问题,“比如他组织编写中国的高等教育史,不断对国内教育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一些细节问题也被何老提出。
如2008年何老写信给《中国教育报》,关注学生预防近视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填三联单(家长、学生、班主任各执一联,凡发现视力有下降,立即分析原因、加以改进)的具体建议,并呼吁家长、教师、学校共同做好学生预防近视工作。
(文/记者 王贺健)
何东昌其人
生于1923年,浙江诸暨人,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西南联大民主青年同盟第一支部执行委员,1950年3月至1951年2月任清华大学党总支书记,1951年2月至1953年9月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1982年后调离清华大学。
1982年5月至1985年6月任教育部部长、党组副书记、党组书记。
1983年1月至1985年6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5年6月至1992年任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
2014年1月23日10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转自《法制晚报》2014年2月18日 原标题:原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