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香港的年轻人来说,当今时代的最大商机就是中国的崛起。所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寻找商机,是香港青年人成就超过父辈的关键,” 香港华菁会主席方方在接受《亚太日报》专访时强调。“时代”,是方方接受采访时重复最多的两个字。
1984年,方方还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一个毛头小伙,羡慕着前辈出国后的大好前途,远渡重洋来到陌生的美国。出国之前,家里亲戚问要去读什么专业?答:工商管理。亲戚说,很好,回来可以去工商局工作。
二十多年后,方方西装革履地坐在香港中环最核心地带的老牌商业大厦高层,接受采访。此时的他是美国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摩根大通的亚洲区投资银行副主席,还身兼全国省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委员、香港华菁会主席等诸多社会职务,这在外资投行高管中并不多见。
向窗外望去,一览香港人引以自豪的“核心价值”命脉——中环的景色,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远处的山和海。一街之隔,是圣佐治大厦,方方1994年第一次来香港面试的地方。当晚面试完,他和面试官坐香港独有的有轨电车去吃饭,也是这样的景色在车窗外缓缓流转,只是此情此景,和当初已经大不同。
“时代”,是方方接受采访时重复最多的两个字。 记者 朱星宇 摄。
“每个时代都蕴藏巨大机会”
在许多人看来,方方这样靠自身打拼努力的人,一定具有坚强的毅力和清晰的目标规划,每步都走得稳健。但他自己回忆起来,一切都是因缘巧合。MBA毕业误打误撞进了投行,又在工作一年后机缘巧合来了香港。但每次人生重大选择,都和时代趋势息息相关。
1993年,他刚加入美林国际投行部之时,恰逢中国资本市场露出对外开放的迹象,所有的规则都在建立之中。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离不开近水楼台的香港,香港又迎来第一批H股上市,当时的方方在纽约总部帮香港的公司做支持工作。“我感觉自己好像野战部队的炊事班长,觉得不如到野战部队第一线打仗更过瘾。” 因此方方主动请缨调来香港,开始从事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地区业务。“现在看,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方方说。
那时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统统不流行,在香港给客户做幻灯片演示,要找专业人士打字,如果临时要改,只能采取笨办法——拿剪刀浆糊,从纸上剪下需要的字,贴到要改的字上。“每一个项目都是新的、每一个项目都是新的创举和挑战。美国和欧洲都有的市场惯例,不要说中国内地,香港都没有;就连很多名词,中文也没有对应翻译。”
今天的年轻人往往很羡慕前辈在一片荒芜之时更容易找寻机会、做出成绩。但方方表示,每个时代都有弄潮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和开拓者,只是领域和表现方式不同。“我们读大学时,也认为我们的机会没有前辈多。前辈是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那时百废待兴,他们毕业面临的选择非常多。我们很羡慕,也很迷茫,觉得我们是‘失去的一代’。今天的中国,只就金融领域来说,仍然有很多未开垦的处女地,仍然可以做很多事情,仍然蕴藏巨大的机会。”
“人生的路是没法规划的,很大程度是时势所造,时代给予我们机会,”方方说。
“我们都是苦出身、专业出身,18般武艺都会”
2001年,方方加入摩根大通。其时,这家大名鼎鼎的全球顶尖级的综合银行刚刚开始在中国布局,筹建之初的团队只有5人。到今天,摩根大通已经成为境内资本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平台,团队也发展到上百人。这其中,方方付出了无数辛劳和汗水。
投行的高压高速刺激无异于“在刀尖上跳舞”,人员的流动性也很大,怎样的动力让方方成为当初5人团队唯一留下来的人?
“并不是摩根大通有特别的东西让我走不开。我们不断招团队成员,为了让他们有归属感就要对他们负责任。对客户同样,我们的业务靠长期的口碑积累,客户冲着你来往往是信任你,要对他们有交代。但不管你在做什么,都要保持好的口碑和心态,这样大家会记得你这个人,而不仅是你的公司,”方方说。
在管理团队之时,方方也尤其看重团队的文化氛围和凝聚力。他说自己并没有特别的管理诀窍,不过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关心员工的工作生活,让其感觉自己被看重;公平公正,并且拥有宽广胸怀,乐意帮助员工、与其分享经验,而不计较业绩归属。
“现在我们主要的董事总经理大部分人的背景和我差不多,我们都是苦出身、专业出身,”方方说。他表示,早年的投行有一批人是抛弃专业、专门靠关系取得业务的,慢慢这批人就被淘汰了。“我们都是最底层做起,所有的18般武艺都会,所有你的积淀和知识会比纯粹搞公关的人可信、靠得住。”
“融入社会的最好方法是为这个社会做点事”
来香港二十年,方方早把香港当成“第一故乡”。“可以说,除了广东话没说好,我是100%的香港人,”方方说。
他认为自己非常融入香港社会。“我很喜欢香港,我不是说香港百分百的好,但我走了世界这么多地方,觉得香港无论是职业发展、商机还是生活品质,都是世界最好的城市之一。我自己也很努力融入这个社会。”
来香港不久时,他在飞机上偶遇一位建国前的清华老校友,力邀方方加入了清华香港校友会。当时的校友会成员平均年龄60多岁, 20多岁的年轻人唯方方一人,加上他勤快热心,很快就成了校友会骨干。“这是我融入香港社会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方方说。
慢慢地,方方加入了青联、商会等社会团体,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参与社会工作。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人心激动,方方那时最想做两件事,还和一些朋友一起给政府写了正式的提案:一是推动香港垃圾分类,二是建设香港历史博物馆,因为觉得香港“文化积淀不够”。看上去,这都和他的专业“一点关系没有”。“融入社会最好的方式就是为这个社会做点事情,”方方说。
香港回归祖国之后,渐渐形成一批内地成长、海外留学、留港工作的精英,大多是专业人员,在香港单独打拼非常不易。于是,香港华菁会于2011年应运而生。作为主席,方方介绍道,该会一方面为内地在香港的“海归”职业发展融入社会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开展香港本地的慈善工作。华菁会推出了“神州搵好工”——香港大学生暑期内地实习计划,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应,并成为该会的品牌活动。
年轻人要有参与时代趋势的紧迫感
20世纪90年代,方方见到“香港十大杰出青年”,令他惊讶的是,这些青年先锋人物大多没去过内地。时过境迁,今天香港的杰出青年,不可能说自己没去过内地。“要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不管你是什么政治取向背景,这是大势所趋,”方方说。
方方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人民币国际化是大趋势,这是香港金融业服务业的巨大机会,也是这座城市的“生命力所在”,因此需要每个人发挥自己优势,找到立足点参与其中。“当年外国企业进入中国,金融业法律业很多人在其中发挥作用,成就专业成绩。今天是资本从境内往境外,这也为香港这个城市和年轻人提供巨大发展机会,”方方说。但他表示,香港本地青年参与这一大趋势的“紧迫感不强”。
“我讲过一句话,对下一代来说,了解中国是最大的国际化,就和我们上一代年轻人了解美国是最大的国际化一样。我觉得你不一定喜欢中国,但你不了解中国,你肯定会受到限制,”方方说。
方方说,中国企业走出去、人民币国际化是大趋势,这是香港金融业服务业的巨大机会,也是这座城市的“生命力所在”。记者 朱星宇 摄。
链接:投行CEO告诉你如何进入投行?
作为投行高管,方方在职业生涯中做了许多团队建设的工作,那么他在挑选人才的时候最看重哪些素质呢?他告诉了我们着名的“sale”原则。
S-Smart(智慧):金融专业领域扎实的知识储备;
Articulate(善于表达):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L-Likeable(亲和力):这是一个需要信任的行业,信任,也是金融的核心;
E-Energy(精力):能承受连续工作、经常出差、巨大压力。如果半夜两点被call起来工作,不会推诿。
(郭佳)
转自《亚太日报》2014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