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陈鸿波:“母校给了我一生的精神财富!”

2014-09-25 |

启迪控股常务副总裁、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中国办公室主任陈鸿波

扬琴少年 与清华园的不解之缘

陈鸿波第一次感受到命运的神奇,得从学扬琴这件事说起。

陈鸿波的少年时代,正值上山下乡运动时期。身为家中长子,他已做好打算,接受初中毕业就下乡的安排。父亲为了让小鸿波到农村后少受些苦,自他一上初中起就教他弹扬琴。“父亲说,你好好学,将来就算下了乡,也是县文工团的!”陈鸿波回忆道,当时很多孩子学乐器、练字等,都是为有一技之长,上山下乡后可以做抄大字报、写黑板报这样的工作,不下地干活也能挣工分。

1977年恢复高考,陈鸿波正读初三,毕业后顺理成章不用上山下乡,但他依然坚持练习弹扬琴。不曾想,这份不经意的坚持,给他后来的人生带来了太多机缘巧合,也让他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一切发生在进入清华园以后。“人有一技之长,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呢!”陈鸿波如此感叹。

高考那年,中学成绩名列前茅的陈鸿波被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录取,而正是因为会弹扬琴,开学不到一个月,陈鸿波就入选了清华大学民乐队。出于对扬琴与音乐的特殊爱好,每次排练他都提前20分钟到,把排练场所有的谱架子摆好,还特地调整成一样的放置角度。排练完了,他又把一切收拾得整整齐齐,大伙儿都觉得陈鸿波这人不错、负责。一来二去,不到三个月,大家投票推选他任民乐队队长。

在民乐队,陈鸿波和如今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当年的文艺社团团长梅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专长是拉手风琴和唱歌的梅萌,很欣赏做事认真的民乐队队长陈鸿波,后来一路培养他,从社团副团长,到毕业留校任团委办公室主任、团委副书记,直到最后从万里之遥的澳大利亚把这只“大海龟”捞回中国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留校后的陈鸿波在工作中有很多新想法。比如创建清华第一个学生洗衣厂,在宿舍楼里创建第一个学生会客室“馨园”等。那时,清华大学校团委的团刊由每个系团委轮流承办。陈鸿波接手前,团刊均为在蜡纸上手刻印刷而成。但轮到陈鸿波任系团委书记的工物系承办时,清华便有了第一份铅字版的团刊!原来,陈鸿波利用机械式中文打字机,在2000多个中文铅字的字盘上,楞是一个一个地找到团刊内容中所需要的汉字,再一个一个敲到蜡纸上进行印刷。“当我知道一件事情可以做得更好的时候,如果做不到,我就会很难受,除非你别让我想到,这是我与生俱来的性格,直到今天还都体现在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确实,脚踏实地的陈鸿波,从来都是认认真真做好交给他的每一件事。有时事情都做完了,他心里还在琢磨,“这事儿是否可以干得更好一点?”在这点上,他的偏执堪比乔布斯。

“孙子有余、爷爷不足”的清华秘书

留校工作4年后,陈鸿波校团委副书记的任期到了。此时,正好赶上山西一位新晋副省长想找一个素质好的清华毕业生当秘书,由于陈鸿波在学校一贯的优秀表现,这个机会落到了他的头上。

去山西前,陈鸿波对官场的了解仅限于电影和文学作品中对省长和秘书关系的描述,内心不免忐忑。上任后,陈鸿波感觉自己和本地秘书有很大不同。作为一个外来人,他看事情只需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判断,无需顾忌当地复杂的关系网。为了保持独立,他下班就回家,基本上不参与吃喝饭局。

更重要的是,他在自己心中设定了一个好秘书的标准。“我有机会成为省长秘书,我会按我心里想的秘书标准把事情做到最好。当然,这个标准跟社会标准肯定不一样,八面玲珑、上下逢源,我做得很不够。所以后来副省长给我一个评价,‘你这个人啊,当孙子当得很好,当爷爷当得不够’!”陈鸿波想起,奔赴山西见副省长第一面时,副省长就告诉他,给省领导当秘书,谦虚时要放低姿态,而需要“摆谱”时也得摆得帅,可陈鸿波无论如何都没有摆好“当爷爷”的架势。“清华园培养的人就是谦虚有余摆谱不足嘛,到现在我都不会摆谱,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有什么谱可摆的呢?”

两年多的省长秘书经历让陈鸿波学到了很多在校园里不曾学到的知识与经验。他跟着这位负责工业交通的副省长,几乎跑遍了山西所有地县、所有大型厂矿企业,深入了解到中国政府部门运行的方式……省长秘书这份工作体面风光又条件优越,他也很享受这段过程与经历,可在陈鸿波的人生哲学里,这并不是他最终想要的。他想离开,出国看看——当时比不上现在这般网络发达,了解国外情况易如反掌,外面的未知世界对那个年代充满探究和好奇心的年轻人来说,充满了巨大的诱惑。“世界这么大,一定要去闯一下。出国干嘛?不知道!但我就是要出去走走,每次一想到出国就兴奋!”

临走时,陈鸿波给副省长留下三个本子、一盘录像带。本子里详细记录了副省长每天的日程和接待活动的内容。“我每天回家都把副省长的全天日程活动记得非常清楚,如果将来他要写回忆录,这里面有几乎全部内容。”录像带则是副省长出席的重大活动记录,陈鸿波用了三天三夜时间在省电力局的一个视频编辑室里,亲自动手把精彩部分编辑成了一个盘。

看得出,副省长有些失落。不过,这没能留住陈鸿波的心。他的心早已飞向了更遥远、更广阔的天地。

清华身份改变海外人生际遇

在曼谷工作的弟弟发现联合国在当地开办了一所全英文授课的亚洲理工学院,既不用考托福,也不用考GRE,只要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基本都能录取。就这样,离开工作了几年的省长秘书岗位,陈鸿波飞到了语言文字都不通的曼谷,读起了能源经济与规划的硕士学位。

别看现在的陈鸿波接待外宾时口若悬河,当年绕不过去的英语却是最大的拦路虎。“惨死了,你都不能想象,简单一页纸的讲义上我得查20多个生词!”还有一次,陈鸿波去上课,发现教室里居然一个人都没有,他坐在第一排等了五分钟,还是没人来。后来一问人家,得知上次课上老师说这节课不上了,原来是自己没听懂。

备受打击的他买了个录音机,上课就录音,回去后反反复复重听好几遍。第一次期中考试,除了一个B,其他全是C。老师跟他说,下次期末考试再有两个C-,就有可能毕不了业或者被退学。陈鸿波急了,虽说所学知识的内容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但英语过不了关,一切白搭。他鼓励自己,“怎么说我也是清华毕业的啊!”继而玩命地查单词、背单词、做卡片,期末考试终于有了几个B和一个A,之后渐渐达到了中上水平。

“清华就是培养你一种素质,一种学习能力。给你干粮,还是给你猎枪?干粮总有吃完的时候,有猎枪就可以打猎为生。所以,清华园留给我的是一种学习方法,一种面对压力可以往上扛的劲头儿!”

毕业后,陈鸿波没有马上回国,而是找到了一份在台湾工厂的工作,负责与欧洲客户的联系。一年后又跳槽到一家做圣诞树的工厂,薪水涨了一半。巧合的是,这家工厂的老板五十年代在清华大学念过书,一听说陈鸿波是清华校友,二话没说就让他来厂当上了技术厂长。

“清华人到哪里都有这样一种责任感。你让我干这份工作,我一定把这份工作干到我认为的最好!”陈鸿波一进厂就发现,工厂里有很多废弃的圣诞树叶,这些都是机器规格没调整好造成的。他看不得材料浪费,费尽周折想法子,但手头只有泰文说明书,于是就打电话到厂家调出中文说明,再行研究。晚上工人都下班了,他自己开机器试验,最后终于调试成功并解决了材料浪费的问题,给工厂增加了5%的利润。

由于当时泰国不接受中国移民,陈鸿波在工作上感到了上升的瓶颈。偶然间听说亚洲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可以直接得到澳大利亚绿卡,他动了移民澳大利亚的念头。没想到,甫抵澳大利亚,15个月没找到正式工作。每天早晨拿报纸,到招聘栏看比芝麻粒还小的字找招工信息。一年多来,他既给养老院除过草、挨家挨户推销过安利化妆品,也开过注塑机。

经历各种挫折,最后又是清华的名字,给他带来了命运的转机。陈鸿波在澳大利亚的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正式工作,是NEC澳大利亚公司的零件工程师。招他的日本老板看到他的简历,立马在白板上用繁体中文字写出“清华大学”4个字,转身问他是不是这个学校?陈鸿波答曰当然是。老板当即拍板,让他明天就上班。

后来陈鸿波问老板,他既没零件工程师经验也没相关背景,为什么当时那么坚决让他第二天就上班?老板说,在中国不是一般人能进清华大学的,能进清华一定是中国的人才。其次,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大学是专门培养零件工程师的,他想要的就是清华毕业生的素质,与专业无关。

陈鸿波入职后,把公司的零件数据库整编一新,使零件管理系统上了一个台阶。他在公司做事有板有眼,表现优异,给管理层留下了深刻印象,还在两次公司大裁员中都免受影响。这些都来源于陈鸿波“一心成事”的工作习惯。

让清华科技园的品牌享誉全球

在国外那些年,陈鸿波基本每年都回国。每次回来,他都会向老领导梅萌报个到,梅萌也都会请他吃顿饭。1994年,梅萌开始做起科技园,是年陈鸿波去了澳大利亚。从那以后,陈鸿波每次回国,都能感受到科技园的变化,“梅萌每次请我吃饭的地点都不一样,从这你就能看出他事业的发展速度有多快。”每次一起吃饭,梅萌的话题都离不开清华科技园。

与此同时,陈鸿波在澳大利亚的生活也有了些微妙的变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子开始变得惬意而少有变化。一天晚上,碧空如洗,星河满天,陈鸿波回到家,推开自家院门抬头遥望漫天繁星,不禁问自己:“我这一辈子就这样过下去了吗?”这一问,让他再也不愿意继续安逸的现状,他想做点儿什么。

于是他创办澳大利亚第一份简体中文杂志《大陆文汇》,从选稿、编辑、排版、印刷到发行,一个人全包。他在报纸上登广告,创办清华大学墨尔本校友会,让清华大学的校旗第一次飘扬在南半球的蓝天白云之间。

2000年国庆节长假,陈鸿波再次回国并和梅萌约好饭局。那次约时间时,梅萌让陈鸿波早点到,晚饭开始前,他在清华科技园的模型前用了两个小时给陈鸿波讲了清华科技园的理念、远景规划和他的憧憬,还用上了当时很时髦的PPT投影。陈鸿波至今记忆犹新,“那天梅萌在介绍清华科技园的时候,神采飞扬,口若悬河,看得出他为这份事业投入了自己全部的智慧与激情,确实很感动!”晚饭后,梅萌带陈鸿波参观了时任清华科技园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徐井宏(现任清华控股董事长)的办公室,之后,徐井宏亲自驾车把陈鸿波送回北京东城。一路上,徐井宏又从各个角度向陈鸿波介绍了快速发展中的清华科技园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就在这顿精神与物质都非常丰盛的晚宴之后,陈鸿波决定放弃已经享有的一切,和老战友们一起去追逐新的梦想,回国!至今已经在清华科技园工作了13个年头的陈鸿波,每当和人谈到这段经历时,都会用坚定的语气说:“回国,是我此生所有决策中最艰难,也是最正确的决定!”

国外的工作背景,使陈鸿波给清华科技园带来了更好的服务理念。“做一个好的园区,给人提供一种软性的服务,比给人提供一个大楼、空调、电梯更重要。硬件设施都是可以复制的,可能有钱人比你做得更好。但如果你能为客户打造一个服务体系,能把政府的政策落到公司,这样一个软服务的过程才是核心竞争力。”

在陈鸿波的策划推动下,清华科技园成立了园区服务部和国际部。园区服务部成立后,他找相关负责人要入园企业名单,可当时清华科技园并没有这样一份完整的名单。陈鸿波只说了一句话:“这好办,用两条腿——跑!”去所有的楼,一层一层看门上的公司名称,记下门牌号。如是,做出了第一份清华科技园入园企业名单。

清华科技园的运营管理公司启迪控股内部运行的规章制度,也是陈鸿波一手搭建起来的。在他上任前,公司虽有一些基本的规章制度,但很松散,不成系统。经陈鸿波的梳理和补充,才渐成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再次体现出陈鸿波关注细节,追求完美的个性,公司包括请假条单据、使用车辆的登记表格,都由陈鸿波亲自设计,沿用至今。

清华科技园品牌的国际影响力离不开陈鸿波的努力。2004年,国际科技园协会在泰国曼谷召开会议,为了让清华科技园在国际顶尖行业协会里占据一席之地,陈鸿波和梅萌董事长一起到曼谷参会,这也是陈鸿波离开曼谷10年后第一次故地重游。去之前,陈鸿波精心准备大会发言PPT,那时清华科技园还没有自己的大楼,只有电子效果图,陈鸿波就给效果图配上音乐。因为他英文讲得好,所以在会上代表梅萌董事长发言。开会前一天晚上,陈鸿波把PPT装进主席台上的电脑里,并用泰语熟练地与在场工作人员沟通,详述第二天发言时灯光怎么调整、背景音乐如何安排。

翌日开会,轮到陈鸿波发言时已近吃饭时间。演讲接近尾声,陈鸿波说:“快吃饭了,我的讲话就到这里。吃饭前,我请大家欣赏一下我的梦想,我们清华科技园的梦想。”此时,灯光渐暗,音乐响起,一幅幅清华科技园的电子效果图在大屏幕上出现,一阵阵掌声从会场的各个角落响起。这是清华科技园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给国际科技园协会总干事、主席以及全体与会同行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仅一举拿下会议唯一最佳论文奖,还让清华科技园的品牌在这个国际上最大的科技园协会里收获了良好的口碑。

从此以后,几乎国际科技园协会所有会议中都有了陈鸿波的身影,都有了清华科技园的声音。两年后,协会总干事推荐陈鸿波为亚太分会主席候选人,后经亚太分会会员投票选举,陈鸿波正式出任亚太分会主席(2006~2008),并成为12名理事会成员中唯一的中国人。“这对我来说是个荣誉,但更重要的是,清华科技园从此进入了这个专业圈子,TusPark (清华科技园英文名称)以后会出现在各种名单、会议手册、网站和宣传册上。”两年任期结束时,陈鸿波又积极协调各方关系,将协会唯一一个外设机构中国办公室设立在清华科技园,并被任命为中国办公室主任,从此清华科技园的名字便可以长期出现在协会网站和各种宣传资料上,享誉全球。

毫不夸张地说,清华科技园是中国在国际科技园行业内知名度最高的园区之一。参加国际科技园协会十年来,陈鸿波代表清华科技园出席年会从不间断,提交论文从不间断,上台发言、主持会议、培训新会员等机会从不放弃,清华科技园所取得的扎扎实实的成就和恰到好处的宣传推广,使TusPark成为协会里极有影响力的一员,清华科技园的国际品牌遂得到了各方的认可。在这篇文章初稿刚刚完成之时,国际科技园协会官方网站公布消息,经中国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和中关村管委会联合推荐,亚太地区会员投票选举,陈鸿波再次当选国际科技园协会理事,亚太分会主席。

今年是清华科技园创建20周年,其运营公司启迪控股随着新任总裁,也是新一代清华人的成功代表王济武的到来,无论从治理结构和运行模式上都有了非常大的变革,业绩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不久前,王济武总裁提议任命陈鸿波担任启迪控股的常务副总裁,并主持清华科技园20周年纪念活动的协调和推进。领导的信任和同事们的期待,让陈鸿波在倍感压力的同时也更加充满激情。

“个人价值的最好体现,就是能够使你所在的集体输出功率最大,而不是什么时候都力图把个人的能力展示到最大、最强。”经历过大风大浪、人生起伏的陈鸿波,现在一有机会便这样告诫身边的年轻人。作为少年时代的扬琴乐手,他经常把企业比喻成一个交响乐队,把自己比喻成乐队中一个普通的演奏员。“作为一名合格的演奏员,首先必须技艺精湛,该出声的时候要出声,不能含糊,但不一定总要拉得最响、调子最高。有时根据乐曲需要,得低调,甚至不出声,低调和静默也是对一首完美乐章不可或缺的贡献。”

“清华留给我的是一生的财富。”陈鸿波总结说,清华园给了他学习的能力,给了他成功最需要的各种素质,同时也给了他认清自己的清醒头脑;而他的最大愿望,是看到更多从清华园走出来的年轻人,比他们这一辈学长更优秀、更成熟,更早地在广阔的舞台上做好自己——无论是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还是整个组织中的一枚合格的螺丝钉。(王一笑)

转自《清华人清华科技园创建20周年纪念专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