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李健:在热闹的世界浅唱低吟

2015-03-30 |

因为一档音乐节目,毕业于清华的音乐人李健被更多人熟知

李健近照(资料图片)

因为湖南卫视的竞演类音乐节目《我是歌手》,音乐人李健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200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李健与清华校友卢庚戌成立“水木年华”演唱组合,让一首《一生有你》和白色衬衫成为那个时期的校园流行元素。后来,他选择“单飞”。十多年来,他不紧不慢地发行专辑,有条不紊地耕耘,一步一步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

近日,在北京一家录音棚,一贯低调的李健打开了话匣子。

  在走红之后,他说

“很多原来不属于你的东西会进入你的生活,要学会拒绝”

  “这对我是一个挑战。”李健如此评价参加《我是歌手》的感受。从短期内对音乐作品的改编,到与其他音乐人的合作,他觉得数周以来自己得到的锻炼,已然超出了参加一档电视节目本身,“我珍惜这个舞台。”

  在一个热闹的舞台上浅唱低吟是有风险的。但他觉得唯有这样做,才是最真实的自我。“认清自我、坚持自我是一种自觉。我相信,歌手是靠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原创歌手更应该遵循内心,而不是人云亦云。”

  从《传奇》到《风吹麦浪》,再到《贝加尔湖畔》……这些署名“李健”的原创歌曲有着相同的气质——优雅、轻盈、悠远、诗意,曲如其人。在许多歌手苦苦思索用什么手段、从什么角度能让自己更“红”时,他默默地与名利场保持着距离。在很多人将歌唱技巧变得复杂和怪诞时,他追求的依然是悠扬和空灵的趣味,这反而让声音有了直指心底的力量。

  在这个热闹的世界,如何才能保持一颗初心?李健至今记得清华大学一位老师的话:“一个人若能永远保持学生的状态,他的人生就不会枯竭”。在学生时代,他接触到了一些名家、学者,发现学问越是渊博的人越是谦卑,反而那些才疏学浅的人常常声色俱厉。因此,即便是走出了校园,他依然努力让自己保持一个学生的状态,静下心来,满怀热情,不拒绝新鲜事物,对外界始终抱有信心与期待。

  很多人把“出名要趁早”奉为人生圭臬,李健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对于原创歌手来说,成功来得晚一些才好。他珍惜“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因为一旦成名之后,你会发现你的时间越来越少,属于你的真正的积累也会很少。原创歌手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和忍耐,才可能有自己的艺术思考力,作品才可能真正经得起推敲和检验。”

  如何保持一个持续的创作状态?他认为,创作者要让自己远离热闹的中心,不时地被边缘化。“因为不论有多大的名气、多么丰厚的财力,任何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时。”他觉得自己比较幸运的是,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相处,学会了拒绝,尽量减少一些大而无当的虚荣,尊重和爱护曾经拥有的日常生活。“一个人有了名气,很多原来不属于你的东西会进入你的生活,创作者学会拒绝是一种自我保护。”李健说。

  对音乐产业,他说

“只将音乐简单视作商品,会将音乐产业引向毁灭”

  从卡带到唱片,从广播到网络,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改变着音乐产业的面貌。过去,人们还习惯于去音像店买唱片,今天要享受音乐则只需鼠标轻轻一点,甚至很多都不需要付费。有人说,如今音乐选秀节目的火爆与中国音乐产业的萎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有业内人士将中国音乐产业的症结归咎于音乐产业链的不完善、原创音乐个性表达的缺失。对此,作为“圈内人”的李健显得冷静、务实,“比呼喊更重要的是行动”,是他的态度。

  在他看来,目前音乐产业的环境整体趋势向好:腾讯、百度等网络巨头与唱片公司之间,已经建立了付费模式;音乐版权的法律保护也愈加完备;在生活水平整体提升的同时,人们的审美素养也在提升,对于音乐等精神产品的需求也会越来越自觉。“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一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但有一点我们必须确信,音乐虽然是商品,但始终不能偏离艺术的属性,只将音乐简单视作商品,会将音乐产业引向毁灭。”

  李健认为,各司其职应是一个完善产业链的基础,“创作者是一个生产者,而不是经营者、销售者,创作者的责任首先在于不生产音乐垃圾。作为创作者,应该有自我改变和自我完善的意识,你不可能等到一切完备的时候再去创作。”

  “中国有13亿人口,存在着数量庞大的音乐爱好者、文艺爱好者。”李健相信,内地原创音乐并不缺少创造力,不缺少好声音,缺少的恰恰是传播渠道。他知道耕耘的辛苦,也品尝过等待的滋味。“我在一些城市、一些场合,见到了很多心无杂念的创作者,他们的作品可能早就在一些‘小圈子’里耳熟能详。但问题是,如何让更多的人听到他们的声音?这显然不是靠一两个电视节目能解决的。” (任姗姗 徐蕾)

转自《人民日报》201533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