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国最早的算法研究员成长得很“极客” 天才AI少年范浩强坚信“弄斧要到班门”

2019-08-26 | 李翀 金文汉 | 来源 《中国青年报》2019年08月09日 |

范浩强(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实验班2013级)

7年前,获得国际信息学奥赛金牌的高中生范浩强,毅然加入一家AI创业公司,只是因为——“挺酷的!”

如今,穿着卡通T恤衫、牛仔裤、运动鞋,留着小平头,范浩强坐在位于北京中关村融科资讯中心的旷视研究院,俨然一个标准的互联网公司程序员。他的职业——算法研究总监,让很多人好奇。

说到AI,大到无人驾驶、智能家居,小到办公楼里刷脸打卡、智能识别等,大多数年轻人都有过体验。AI正在成为像水电一样的基础设施,催生了很多新岗位。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正式向社会发布了13个新职业信息,其中10个与人工智能相关。

“AI是一栋漂亮的大楼,我们就像施工现场的一个大包工头。”范浩强笑着打了一个比方。25岁就成了旷视研究院算法总监,带领近百人的研发团队,即使在“天才”辈出的中关村,他也是一个传奇。清华大学“姚班”成绩第一、用商用算法拿到4个国际顶级会赛冠军……然而,站在AI的塔尖,他并不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因为所谓的天赋。

“他说搞AI挺酷的,我想了想,是挺酷的”

“传统的软件开发,一般的程序员就能搞定,但AI算法的开发工作量更大,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才能搞定,编程能力是最基础的,最重要的是要对数学算法有一定认识。”范浩强说。

高盛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分布》报告统计,2017年全球新兴人工智能项目中,中国占51%,数量上已经超越美国。但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储备,中国只有5%左右。

本报记者查阅招聘网站发现,各大科技公司对于“算法研究员”求才若渴,学历硕士起招,通常会加注“博士研究生优先、发表过国际顶级会议或期刊论文优先”。高门槛匹配的是相应的高报酬,一名普通的算法研究员薪资水平每月两万元起步,高级算法研究员的薪酬可高达每月7万~10万元。

在旷视研究院,有博士、硕士学位者人才济济,总共曾获ACM信息奥林匹克金牌70块。因此范浩强打趣自己说:“本科学历,毕业两年,在贵司也就这样吧。”

这位言谈间透着一种理所当然的平静的年轻人,身上有很多醒目的标签。上小学和初中时,他就是奥数比赛领奖台上的常客。2011年7月,上高一的范浩强作为中国队的4名参赛选手之一,在泰国芭提雅以599分(满分600)的成绩夺得第23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金牌第二名。

同年10月,清华大学信息学总教练唐文斌作为联合创始人创办旷视。他向范浩强发出了邀请。

“他就说搞这个事情的人挺酷的,我想了想,是挺酷的!”于是,还没进入大学的范浩强成了旷视的6号员工,走上了创业路。

同学们忙着备战高考的时候,范浩强被保送至清华大学,并通过“二次招生”考试考进了清华大学“姚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

他一边在“姚班”学习,一边在旷视工作。在半工半读的情况下,一直保持了全班第一名的成绩。在大一军训时,他就完成了一篇ICCV论文(计算机视觉国际顶级会议之一)。

2017年,范浩强本科毕业,伸向这位“天才少年”的橄榄枝很多,他也曾考虑是否去做“计算机理论研究”。但最后,他还是选择了“要在这块儿搞出行业里最牛的技术”。在他看来,“这个时间点上,AI就是最大的事情,商业化落地是最重要的一环。”所以他依然留在旷视,为打造服务于各商业领域的AloT操作系统,以及建构具备连接物联网设备能力的生态系统添砖加瓦。

“爬上一座山头,发现前面还有一座山”

“‘一穷二白’的时候我们坚持认为能做出天下最好的人脸识别,别人都觉得是‘天方夜谭’。”回想创业初期的困难,范浩强仍然感慨不已。

旷视当初选择做人脸识别,在业界被认为是一件“不靠谱的事”,学术界不看好,物质条件也非常匮乏,“公司没有建自己的机房,都是租借人家的,一度出现丢失数据的情况”。

当时“训练”一个算法,需要把人脸识别的网络拆成多个部分在很多机器上去训练,然后再把结果拼起来,相当于手工的多级训练,当时在论文里他还会写上:再多一层就训出来了。“现在听起来都很荒谬。”范浩强笑道。

即便是最困难的时候,范浩强也觉得,技术是没有瓶颈的,“技术提升的过程都是见招拆招,克服困难、总结经验,把它沉淀成基础设施,然后再往上攀爬”。

真正的难题在技术之外。比如当他们第一次成功做出“人脸识别”后,市场在哪里,卖给谁。现在,这个最大的问题变成了“怎么把行业和技术结合起来,完成升级”。

“在旷视最‘可怕’的就是sowhat(那又怎样),你的人脸识别天下第一了,so what?你为1亿人刷脸了,so what?”作为AI商业化落地的先行者,他们前面没有样板,“只能不断爬上一座山头,发现前面还有一座山头”。

如今,范浩强的工作时间以168个小时为单位计算,每周他要处理的事情,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工作,他需要带团队。以前他只需要纯做算法,现在要懂硬件、懂产品设计,最近他甚至在学习财务管理。他不知道将来还要懂点儿什么。

角色转变的过程很难。早在2012年,旷视科技就成立了创业公司中鲜见的研究院。一开始,算法研究员都是“单兵作战”,随着研究院不断壮大,对组织化有了更大的需求。但是谁来做这个事情?范浩强环顾四周,发现除了自己,要么就不具备客观条件,要么就还没做好准备,“我想了想,好吧,这件事就我来干!”

“顶级程序员”范浩强找到了一套适用于这个团队的管理逻辑,他称之为“人类语言编程”。“计算机出bug(漏洞)了,程序员要加班处理,不是说把他自己的思维灌输给计算机,而是改造他自己的思维符合计算机。做团队工作也是一样,不是把你的思维强加给一个成员,而是去用他们的思维逻辑改造自己,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一样,这时候要把你的思维带入到他的思维中去”。

范浩强说起自己最有成就感的一个瞬间,是在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用在了人脸识别的门禁产品中,并且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性能也大大提升的时候。

对于他来说,那模型的准确率只是长了几个点,并没有很惊艳。但是做产品的同事告诉他,用这个模型后,识别性能相对于其他模型而言,对光照条件的改变适应性更强,范浩强真切感受到那些辛苦敲出来的代码产生了具体的、肉眼可见的价值,“那感觉挺对的,不光只是刷刷榜,学术界开心一下,它真的带来了impect(巨大影响)”。

“弄斧要到班门”是最重要的逻辑

7年时间,范浩强以“拔节的速度生长”。

他和团队一起为旷视在人脸识别、人脸检测方向拿下了多个顶会级比赛的世界第一。旷视由此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一举成名,“人脸识别”也逐渐成为现实,应用在各类场景之中。在今年的CVPR NTIRE真实图像降噪挑战赛上,旷视科技以绝对优势拿到了Raw-RGB组冠军。

如今站在AI的塔尖,范浩强并不认为自己的成功完全因为所谓天才。

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极客”的人,“我身边很多人都习惯以极客精神对待每一件事。比如很多玩耳机的同学,会亲自去测一测导线电阻多少,音质有没有损失,有的人甚至自己焊芯片”。

有一段时间,范浩强沉迷于研究用手机在北京拍星星一次最多能拍多少颗。于是他时常半夜跑出去,记录北京夜晚的星空。冬天最冷的时候,他披着大棉袄闯进干燥的寒夜,拍下最多的星星。虽然最后他并没有数清楚,因为星星的分布密度比他想象的大,但是这个执着的想法让他见证了许多个有美丽星空的夜晚。

最近,他开始研究公司各个办公室晚上人都走了、灯都熄了的时候,能拍到什么。“这是research(研究院)办公区凌晨4点的样子。这些灯都是键盘上的指示灯投到了墙上造成的。”他兴奋地拿出手机,翻出那张“得意之作”:深夜的办公区,一排排电脑安静地立在办公桌上,四周围绕着红色、绿色、橙色不同层次的光。“人眼是什么都看不见的,需要设备和算法。我拍了一晚上,代码写了一周。”最后他通过算法将那些“夜晚的主角”在照片上还原出来。这是属于范浩强的“魔法世界”,他精通于此,更热爱于此。

对于如今想要进入AI领域的年轻人,范浩强说,今天的AI和10年前的AI已经不一样了,“现在的AI已经不是莱特兄弟时代了,而是生产野马战斗机的那个时代”,需要的人才能力已经有了质的改变,可能更需要吃苦耐劳、务实的人,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编程基础能力,同时想真正做出改变世界的东西,还需要在数学上有较深的理解,对算法结构要了如指掌。但无论怎么变化,他始终相信,“弄斧要到班门”是最重要的逻辑,“要不停地去寻找自己觉得最强的那一批人,去向他们看齐”。

他说,“成功就是信仰+坚持,如果你相信你能做天下第一,并且你每天都为之努力,就会有很多人愿意去帮你,和你一起去成就它。”


相关新闻

  • 132019.08

    旷视6号员工范浩强:高二开始实习,“兼职”读姚班,25岁在CVPR斩获第四个世界第一

    计算机科学实验班2013级本科生范浩强:当初那个奥赛金牌、保送清华姚班、高二加入旷视成为6号员工的天才少年,人称小强,一度是AI界的江湖传说。

  • 292022.04

    旷视,AI 让世界更美好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312024.01

    身穿“孔雀蓝” 胸怀“强军梦”——记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白晓颖

    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成为军队文职人员时,白晓颖已是国内计算机领域知名专家。她当时正任教于清华大学,获得过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还曾荣获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2019年,新调整组建的军事科学院面向社会广泛延揽人才。“现代战争打的是信息、是数据、是智能,而这不正是我的专业领域吗?”白晓颖不愿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她如愿穿上“孔雀蓝”,正式成为军事科学院的一名文职人员,来到军事科学信息研究中心工...

  • 162021.06

    我校1位教师8位校友当选2020年度国际计算机学会杰出科学家

    12月16日,国际计算机协会(ACM)公布了2020年度杰出科学家名单,全球共有64名杰出计算机科学家获此殊荣,我校1位教师8位校友榜上有名。他们是:我校计算机系副教授崔鹏(2005级博,计算机),研究兴趣包括大数据环境下的因果推理与稳定预测、网络表征学习等。加拿大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教授杨天若(1987级计算机),研究范围包括并行和分布式计算、嵌入式和普适性计算。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刘学(1992级数学;1996级硕,自动化),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理论及其应用、大数据、互联网和云计算等。美国天普大学教授王昱(1993级本、1998级硕,计算机),研究兴趣包括无线网络、智能感知、移动计算与算法设计等。通用汽车全球研发中心高级研究员白帆(1994级自动化),研究领域包括车载网络与移动建模等。香港城市大学教授陈名华(1994级本、1999级硕,电子),研究兴趣包括在线优化和算法、能源系统(如智能电网和节能数据中心)、智能交通系统等。IBM Almaden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蕴瑶(1995级自动化),主要从事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库、人机交互等相关的跨学科领域研究。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副教授童行行(1998级本、2002级硕,自动化),研究领域包括大规模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尤其是图形和多媒体数据)等。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副教授张洪宇(2006—2014教,软件学院),研究领域是通过利用从软件数据中挖掘的知识来提高软件质量和生产率。

  • 312024.01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白晓颖——锐意创新 逐梦强军

    伴随着嘹亮的军号,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白晓颖大步走进数据研发中心,开始了新一天的军事科研探索。自2019年加入军队“孔雀蓝”方阵以来,白晓颖攻坚克难、锐意创新,推动解决网信体系建设、数据资源治理、信息服务等领域一系列技术难题,为数据赋能部队战斗力生成作出了重要贡献。攻坚克难挑重担白晓颖对国防科技事业的选择并非偶然。出身于军工家庭的...

  • 232024.02

    黄志毅 | 算法险峰的攀登者

    哪怕是没有攀登的日子,香港大学(简称“港大”)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黄志毅的思绪也会围绕着“岩点”——思考如何完美地调动指尖、脚掌、身体核心,想象动作的姿态与前后的衔接。热爱攀岩,很大程度上因为这项运动与他从事的事业——理论计算机科学领域里不确定信息下的优化问题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妙。一面面陡峭的岩壁,就像一道道充满挑战的开放问题,都需要大脑和身体的密切配合,恰到好处地应用工具、审慎地规划总结、针对性...

  • 092021.09

    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闻令即动 不负使命

    去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获颁“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阻击战中,陈薇带领团队作出重大贡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闻令即动,带领团队第一时间赶赴武汉,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已知有手段,未知有能力。...

  • 052021.08

    为国铸盾的“人民英雄”——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颁授了“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奖章。“这是军人的使命,这份荣誉属于全国全军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战线的所有同志!”入伍30年来,陈薇致力于生物安全防御应急疫苗核心关键技术突破、研发体系建设和重大品种创制及转化应用,为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筑起一座生物防控坚盾。1...

  • 302023.08

    张颖婕 | 人机共舞奏响算法之歌

    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AI)就像一个精明的预言者和决策者。规划送货的导航路线,判断借贷者的违约风险,预测流行病的蔓延趋势,分析金融市场的波动可能……基于大数据和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正在创造令人惊艳的商业图景。

  • 232022.09

    音乐算法工程师郭倚辰:用代码“演奏”美妙乐章

    “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味,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美……”吃完午饭,郭倚辰(2010级本、2014级博,精仪)照例来到排练室,架子鼓、吉他、电子琴和贝斯已经就位。“午休”乐队的合奏摇滚又复古,主唱郭倚辰随着节奏摇晃身体,白色上衣被束进黑色牛仔裤里,搭配一双纯白帆布鞋,外在休闲风的她下一秒唱出复古动听的歌声,为演出注入“灵魂”。在很多人眼中,郭倚辰是把爱好和工作完美融合的模范。作为一名音乐算法工程师,她的指尖在...